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0/3-2)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MjAxNTIwOQ==&mid=2247504475&idx=2&sn=89810c2cacf02b312e3684e9b79138a3&chksm=96e7badda19033cb9a2b5d17da6fd7800338963605a9002f1306117552e64a478c6c19a855f3&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国际城市规划
时间
2020-08-28 11:00:00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公共领域的田野志
:
(不)参与、共存与情境多样性的挑战
Public Realm Ethnography: (Non-)participation, Co-presence and the Challenge of Situated Multiplicity
源自:
Urban Studies
, 2020, https://doi.org/10.1177/0042098020904261
作者:Alasdair Jones
推荐:邵亦文,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yiwenshao@szu.edu.cn
“田野志”(ethnography,或译作“人种志”“民族志”)这一名词来自人类学,不仅是从事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经常指代都市社区社会生活和特定群体文化的描绘性记述成果。最近几十年国内外学者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意义和体验的田野志研究显著增长。然而作者发现由于很多研究者混淆了本位领域(parochial realm,原义为教区)和公共领域(public realm)这两个概念,以至于他们的研究设计往往过于草率(jerry-rigged)。本位领域田野志尽管基于一定场所,但是在本质上以社会群体、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为研究导向,仅视公共空间为地点(public space as locus)来揭示同一都市社区内相互交际的邻人的共性观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共领域田野志视公共空间为焦点(public space as focus),是真正的以场所为导向的研究。在公共领域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共同生活却并不彼此认同,社会关系相对分离彼此疏远,且难以追溯定型的共同文化。英国地理学者艾什·艾米据此总结出公共领域的社会性具有两个重要的组织原则:其一,以情境多样性为城市常态(situated multiplicity as the defining urban norm);其二,以陌生人共存为基础特征(co-presence as being on common ground)。作者引述美国社会学者林恩·洛夫兰德的观点,认为以往众多采用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描述街头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田野志研究大多都可以归为本位领域研究,而非公共领域研究。鉴于公共领域的以上两大特征,在缺少了核心群体活动、体制性角色和(次)文化活动的条件下,参与观察法的适用性面临重大挑战。针对这一困境,作者回顾了四位有代表性的人类学家所采用的实地调查技术,总结出了一套以非参与性、巡回性、多感知性视觉数据收集为基础,辅以简短的拦截访问(intercept interview)的公共领域田野志方法论。这套被作者称为“共存认知”(co-present cognition)的方法论对于我们认知城市公共领域和设计相关研究方法而言,无疑具有相当的参考和启发价值。
黑人女性主义与激进规划:灾难规划研究的新方向
Black Feminism and Radical Planning: New Directions for Disaster Planning Research
源自:
Planning Theory
, 2019 , 18(1):24-39
作者:Fayola Jacobs
推荐:曹康,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
k_cao@126.com
本文是《规划理论》期刊推选为欧洲规划院校联合会年度最佳论文的候选论文之一,文章把“自然”灾害或风险与贫困、性别与种族等因素联系起来,同时也将气候变化、韧性、灾害管理等新议题与社会公平、激进规划(radical planning)等传统议题联系起来。灾害研究是社会学当中的一个新领域。布莱 基等于1994年出版的灾害研究专著《风险之中》(
At Risk
)一书中提出了“社会脆弱性”(social vulnerability)概念,用于表征一个人或一群人在预测、应对、抵御以及从某一自然灾害中恢复过来的能力。后来学者将这一概念扩大到社区韧性、商业脆弱性、城市尺度对脆弱性的影响等方面,这些拓展研究也极大地影响了规划研究。社会脆弱性概念解释了为何某一群体比大部分人更易受到灾害的影响,作者基于美国实践(尤其是卡特里娜飓风带来的灾害),将其用在对穷人、有色人种及女性(更易)受到的风险或灾害影响的研究上。研究表明,这些人群更易受到灾害影响、更难从灾害中恢复过来的原因与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或环境不平等(environmental inequality)概念相关,是既有的历史、政治及经济机制造成了这种不公正现象。因而作者呼吁规划领域当中出现的新方向——为了应对越来越频发的灾难而做的灾难规划(disaster planning)需要纳入社会脆弱性、环境正义等因素。
相关阅读
期刊导航(2020
/3
-1)
期刊导览(2020/2-4)
期刊导航(2020/2-3)
排版 |
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
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