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一场别开生面的年轻员工专业技术能力展示活动落下帷幕。来自总院及分支机构近50位新(xiao)员(meng)工(xin)参赛。我们从中撷取多场展示,整理为文字稿,专业度也许无法比肩成熟人才,但创意十足、诚意满满。
以下是来自城市更新所胡鹏宇《大都市郊区的“市民下乡”:岑卜村的案例与思考》的演讲,该演讲荣获南京总院规划组第四名。
在大都市的城乡要素流动中,市民向郊区乡村的流动正逐步成为一种趋势。
调查发现,在上海郊区,不局限于度假消费和仅在村投资,有不少市民也开始选择在村庄长期地定居就业,深度参与村庄发展。
位于青浦区金泽镇淀山湖畔的岑卜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独特的水乡风貌,与国际大都市市区便捷的交通联系,低密度的居住环境,城市文化的混合吸引了包括艺术家、生态学者、斜杠青年等在内的多元市民群体入驻、生活和创业;反过来,这些市民的到来也深刻影响着村庄的发展轨迹。

图1 岑卜村及市郊同类型村庄分布图
青蛙爸爸是最早一批来到岑卜村的外来市民之一。2012年前后,年近70的他带着妻子搬到了岑卜村,租下一个乡间小院,改造了属于自己的青蛙小站。在岑卜村的日子里,他坚持更新博客宣传生态理念和村庄趣事,还会不定期地组织线下博友聚会等文化交流活动。
类似地,早期入村的关键人物们构建了市民从属的兴趣群体,并在互动过程中对成员的行为抉择产生了一定影响。
如市民晏先生正是通过参与青蛙爸爸发起的乡村文化活动,在交流体验中更加向往乡村生活,并在其帮助下入驻岑卜村经营民宿的。
从2010至今,早期市民自主入驻,以“一个带一个”或“一个带多个”的方式壮大入村市民队伍,进而以趣缘关系为纽带促进了驻村市民社群的形成。

图2 青蛙爸爸助推市民兴趣群体的建立
驻村市民社群的形成改变了村庄社区的社会网络。他们通过利用专业知识、先进理念和物质资源等深刻影响了岑卜村的规划与发展。
2016年岑卜村小河道整治等项目针对当时村庄河道没有驳岸导致的风貌和安全等问题,提出将岑卜村河道驳岸全部硬化的方案。在征求意见座谈会上,这一方案首先遭到了青蛙爸爸和康老师等市民代表的反对。他们认为硬质驳岸的施工方案破坏了河漾中的生物多样性;在村道上密集地加装路灯会影响萤火中的繁殖,对岑卜的原生环境造成极大破坏。通过积极地向各级政府建言献策,岑卜的规划方案得以修改优化,村庄的生态特色也最终得到了有效保护。

图3 市民中热心专业人士为村庄规划出谋划策
市民群体不仅参与了保卫村庄的实践,也盘活了村庄的大量闲置资源。作为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岑卜村的工业发展一直受限,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空心化的问题十分严重。市民的到来使得村庄的闲置房屋和荒废农田重获利用。咖啡店、民宿、自然教育农场、皮划艇俱乐部逐步在村庄里出现,随着产品类型的增加,岑卜的新村民群体开始尝试联合运营企划,为来村游客提供更多样的产品。活动策划、组织、执行的过程,促进了入驻市民之间、村民市民之间的交流,启发了志趣相投的市民、村民之间在经营上的合作、互补,形成三个彼此相对独立的关联网络[1]。

图4 岑卜村的在村产业关联网络
市民经营的多元化产业提升了岑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为村民提供了诸多的增收渠道。首先,市民的经营为村民提供了房屋租赁的收入,以及前期房屋装修和后期运营过程中的部分就业岗位。在市民经营的民宿、农场中,村民以兼业的形式参与其中,某种程度上也帮助市民降低了经营成本。
除此外,市民在村经营的示范还能够启发村民创业,实现合作互利。例如在村庄里种桃的三峡移民涂A,原本只在本村沿路贩卖,受到市民启发,她开始学习在微信朋友圈里进行宣传促销。驻村的热心市民还主动将涂A的优质产品介绍给朋友,不仅拓展了销售渠道,也逐步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使得涂A家的鲜桃供不应求。她仅靠夏季几个月的收入就足以负担起一家全年的支出。反过来,通过帮助包装和推广涂A的优质农产品,市民所经营项目的吸引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图5 岑卜村村民就业与年收入构成基于岑卜村的案例,可以从价值和问题两方面阐述市民和大都市郊区村庄发展的关系。首先,乡村稀缺的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等吸引了喜爱乡村的都市人。随着入村市民的增多,地缘和兴趣的链接促进了在村市民社群的形成。作为村庄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市民社群具有多元职业背景和相应专业技能,比起村民可以调动和获得更多的异质性资源,建立更丰富的社会网络,为大都市郊区缺乏内生动力的村庄提供发展思路、争取政策支持、盘活闲置资产。其次,市民能够帮助村民认识和挖掘村庄长期被忽略的价值,使之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挖掘出大城市郊区的功能[2]。

图6市民和村庄发展的关系
但在现实中村民毕竟还是村庄的主体,市民的介入势必会遇到不同群体间的合作难题。在岑卜村,市民经营的规模对村庄发展拉力有限,只有9%的村民参与受惠。村庄缺乏稳定的土地租赁制度和公共服务配套,也影响了市民继续拓展和投资的信心。
2017年至今,大学教授等志愿者群体介入岑卜村,通过交流对话大家逐步认识到比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连接人与人的关系。艰难但有意义的几次多方研讨会在村举办,市民、村民代表和专家志愿者们坐在一起聚焦岑卜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形成了“3+X”常态化的策划运营工作小组,市民和村民的合作初见成效。

图7规划专家等志愿者的介入促进多元主体合作
纵观上海全市城郊型乡村的发展,市民参与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还远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加之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普遍被动态度,“市民参与”在郊区村庄发展中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在未来,通过有组织地引导村民和市民合作,共同参与村庄规划,也许可以成为大都市郊区乡村振兴过程中一种值得尝试的规划参与形式。
[1]徐晓岛.市民参与的大都市郊区村庄发展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19.
[2]李京生,张昕欣,刘天竹.组织多元主体介入乡村建设的规划实践[J].时代建筑,2019(01):14-19.
文 | 胡鹏宇 城市更新所
素材提供、审订:徐晓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