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控规编制创新了一类用地的地类,我们叫公共事务用地,公共事务用地主要是满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居民,在新时代对不断变化的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比如说大家目前感受比较深的可能有入学难、入园难,可能包括看病难等,还有一些不太方便的地方。在公共事务用地上,近期就可以结合居民痛感比较多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比如说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些大家需求特别急迫的设施来规划建设。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也提到了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发热哨点”这样的一个机制,在这些方面会作为公共事务用地近期保障的设施需求的重点。
在未来,随着首都功能核心区向更加合理的人口密度的转换,比如说大家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的需求可能会提升,公共事务用地的用途就可以转换到下一个时期居民反映最突出的设施需求上。
所以目前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时序安排、内容安排,需要居民从自己的角度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便于政府决策近期在哪些方面作为工作的重点。当然在“12345”政府热线中,也反映了很多居民的诉求,这些都是作为未来规划实施要着力来解决的需求重点。
公共事务用地是这次规划的一个创新,以往规划编制,比如说我要建小学或者建幼儿园,我必须得把它规划为基础教育设施用地。现在我们就不把这类用地规划为基础教育设施用地,而是规划为公共事务用地,当然未来在规划管理上还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公共事务用地规划实施的一套管理办法。近期比如说入学难、入园难,这块地就作为教育设施使用,但是因为它的地类不是基础教育用地,未来这块地可以进行使用功能的转换,比如未来我们可以把它变为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心,当然也需要在建筑设计上考虑未来适应转换的要求。
以前确实是相对比较刚性,比如说规划基础教育设施用地,它要变成其他的用途,需要进行比较严格程序的论证和转换。现在归到公共事务用地大类之后,就可以约定里面可以承载的设施建设的内容,这样它下一步转换设施的时候,就可以相对比较便利,没有这么多的程序的障碍。
客观地说,首都功能核心区作为建成区,所有发展面临的问题的调整,需要一个周期性,不是说一蹴而就马上就可以解决的。大家也都知道,像教育设施目前是需要一个调整周期,也有赖于外围的公共服务设施品质的提升、水平的提升,加大外部设施的吸引力之后,才能减轻首都功能核心区面临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压力。所以这类用地主要是适应问题解决的周期性的特征来考虑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