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R】“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与技术方法探索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4-26 00:00:29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
蓝字
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多规合一”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近年来规划界学术研究的热点。作者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
黄勇,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周世锋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王琳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罗成书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倪毅在《规划师》2016年第3期撰文,
从分析当前规划体系的
现状问题出发,立足于准确把握“多规合一”的内涵要义,以构建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为核心,提出推进“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
技术方法和实施建议。
实现“多规合一”的技术方法
一、统一规划编制期限和时序
1
合理确定规划期限
针对现有各类规划之间编制基期和
期限各异的情况,建议首先明确规划编
制基期,并统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相
关规划的特点,探索按照近期(5 年)、
中期(10 年) 及远景(20 ~ 30 年) 这三
个期限,确定统一协调的规划中期年限
和目标年限,作为各类规划衔接目标任
务的时间节点,按照近实远虚的原则实
现规划目标、任务的协调衔接。此外,
修编制度统一为5 年一次。
2
协调规划编制时序
遵循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
的要求,按照“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指导各级各部门按照“先主后次、从上而
下”的原则,编制或修编相应的规划。首
先,理清思路、达成共识,编制形成顶层
规划,成为统领全域发展的纲领。其次,
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功能
区划等规划,应在顶层规划确立的发展思
想、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管制要求与任
务安排等的框架下,同步编制和修编、联
动审议。在此基础上,推动其他部门开展
重要的专项规划。最后,在上级专项规划
的指引下,推进各下辖行政单元开展相关
规划的对接,逐步实现纵横一体化、复合
联动的规划体系。
二、建立规划空间布局约束框架
1
按照生态评价基础,划定生态
红线
生态红线是指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
态安全的关键地区及人类社会生存发展
必须进行严格管理与维护的关键生态保
护区域的边界线。要从地方资源禀赋和
生态环境基础出发,按照保护优先、发
展协调、从严管理的原则,将依法设立
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区
和脆弱区、关系生态安全等的重要生态
功能区等划入生态红线范围。
2
按照农业发展要求和地力条件,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贯彻落实中央最新要求,遵循耕地
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按照
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
高的要求,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红线。划定过程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和
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将集中连片、质
量等级高和土壤环境安全的优质耕地优
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3
按照城市现状基础和发展导向,
划定城镇增长边界
遵循城市集聚集约、紧凑高效的原
则,全面开展城市现状基础条件和需求
分析,并结合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需
求,测算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规模,与
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边界相结
合,确定城镇增长边界,用于规划期内
的城市发展控制区域。
三、开展规划技术标准对接
1
统一基础数据统计口径
经
济和社会数据应以基期年统计年鉴为基
础;在人口统计方面,相较户籍人口,
常住人口更能真实反映地方实际人口规
模,还能科学准确体现“多规”目标设
定中涉及人均的结构性和比例性指标数
据,因此建议统一采用同一来源的常住
人口数据;在土地利用数据上,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详查资料及土
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更新成果,该成果是
在遥感影像的基础上经实地调查核实形
成的,可信度较高,故建议以土地变更
调查数据为基础。
2
统一空间图件编制标准
统一用地分类是确保同种类型用地
在面积和空间布局上对应的前提,为了
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和城乡建设,建议
在城乡建设区以外的地区采用国土资源
部发布的《土地分类》标准,城乡建设
区内的建设用地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并研究确定“两
规”分类之间对接的标准。针对“多规”
使用的不同坐标体系,建议统一转化为
1 ∶ 2 000 的国家大地坐标系,既满足
国家启用新大地坐标系的要求,又便于
更大空间尺度上的规划对接。
3
统一“两规”差异“斑块”
在实现空间图件用地分类内涵和使
用范围对接的前提下,对于“多规合一”
过程中,以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为
主的建设用地的“斑块”差异,在确保
“总量控制”之下,建议以重点项目布
局、现状用地性质等情况为依据,研究
确定差异协调原则和方法,提出分类差
异处理建议,对于争议较大的“斑块”,
提请规划协调平台审议。在此基础上,
对差异图斑的具体处理情况逐一建档,
最终实现“多规”图层叠合,确保空间
的无缝衔接。
四、建立规划公共信息平台
1
统筹建设公共信息平台
充分依托各地已有的数字城市、
智慧城市系统以及在国土、规划、发改
与环保等各级各部门现存数据库的基础
上,通过“提升已有、创建未有、链接
所有”的方针,建设由一个公共信息主
平台和多部门子平台构成的“1+X”公
共管理信息平台。平台将打造统一的后
台基础数据库、统一的规划编制平台和
统一的规划信息查询、审批办公系统三
大主体功能,通过制定公共信息管理平
台基础数据对接标准,实现各规划编制
部门资源共享与整合,实现信息数据的
快速导入。
2
协调各个子系统的运作方式
各规划编制部门子系统均具有公共
信息平台基础数据的访问接口和一个自
身规划编制与业务办公的子平台,可通
过接口直接获取规划基础数据,并在权
限范围内对其他子系统上传的相关信息
进行访问查询,实时地将规划编制、审批、
项目选址与审批、土地储备、土地报批、
环保监测和评价等信息录入数据库,供
其他部门调用,真正实现各部门之间的
信息联动。
3
实现“一张图”管理模式
将“多规”涉及的用地边界、空间
信息、建设项目等多元化信息统一到“一
张图”上,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一
张图”成果通过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展现
出来,在各业务部门中落实控制红线,
并为后续联合办公( 如项目立项、审批、
选址、用地审核和项目后续管理等) 提
供可能性。同时,以此为契机,做好行
政审批改革,近期大幅度减少审批环节
和压缩审批时限,实现“报得进,审得快,
批得出”,提高政府的服务效能,远期
真正实现“零审批”。
五、改革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1
组建规划协调制度平台
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充分尊
重各主管部门的法定规划职能,按照推
进“多规合一”的目标,建立各部门共
同参与的规划协调平台。协调平台的主
要职责在于联合审议各类规划,监督各
规划重要内容的实施,及时发现规划偏
差,组织部门会议,敦促相关修改。
2
建立规划实施联动反馈机制
按照“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积
极敦促各部门推动规划实施,监管各指
标、任务推进情况及实施效果,对土地
利用、城乡建设、环境规划等有关地方
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规划,要建立起常态
化的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评估结果,
应及时反映至规划协调平台,对与规划
预期有较大偏差的,应组织开展部门联
合审议或问题备案,共同研讨解决途径
或启动规划修编。
3
建立规范化的规划修改流程
对于提交规划协调平台审议后确需
修改的实施问题,要启动规划修改流程。
对不涉及强制性内容且不需修改其他规
划的,经同级规划协调平台核准修改并
上报原审批机构备案。对涉及强制性内
容或需联动其他规划修改的,要组织开
展专题论证并形成专题报告,经同级规
划协调平台讨论核准后向原审批机构报
送修改请示,经审议、公示后方可开展
相应的修改工作。相应的规划修改,要
同步反馈至“一张图”的数据成果中,
并以关联修改后的“一张图”成果为基础,
开展其他规划协同修改,确保各项规划
实现动态调整与衔接。
4
改革规划审批制度
为推动地方发展的权责一致,应积
极探索下放部分规划的审批权限,使地
方政府真正成为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主体,
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具体而言,
可以考虑将事关地方发展的“顶层规划”
的审批权归属于上级政府,由其完成相
关总体战略和管控审批,监管控制重要
约束性指标,如耕地保有量、开发强度等;
其他如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基础
设施与公共服务等有关地方具体发展的
规划都由地方各部门编制,并由地方政
府审批,真正实现需求安排与实施操作
相结合、相统一。规划中期或规划期末,
级政府可以组织开展重点指标、重大
任务的监测评估,推动地方在合理框架
内最大程度地实现自主发展。
推进“多规合一”是经济社会深入
变革过程中的现实需求,不仅有利于提
高政府治理能力,还有利于提升经济社
会发展效率,实现科学协调发展。基于
前述分析,推进“多规合一”要重点把
握以下几点:
(1)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起点。
各地区各级政府应从规划体系、编制主
体、标准设置与编审权责等方面,理清
当前各类规划的矛盾与冲突,全面掌握
现有规划的数量、效力与实施情况等信
息,加快理顺规划关系,为建立新的规
划体系提供支撑。
(2) 关键是构建一套纵向衔接、横向
协调的规划体系。在当前管理体制和格
局下,要围绕补“缺位”、调“越位”、
纠“错位”和提“地位”,加快建立以“顶
层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
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3) 研究部署顶层规划的编制。“多
规合一”不仅要深化各类规划协调对接,
还要着眼国土空间利用的基础性和全局
性问题,编制兼具统领性、综合性和约
束性的顶层规划,作为“多规合一”的
基础性规划,指导和约束其他规划。
(4) 积极探索有利于协调的技术和体
制。协调建立有机衔接的规划编制序,
确定合理的规划期限,部门通力合作划
定地区保护与发展的管控红线,部署制
定主要规划的技术对接标准,统筹建设
公共信息平台,并探索有利于规划协调
的实施管理机制。
“多规合一”具有开创性,在国际
上缺乏可以借鉴的成熟案例,且超出了
传统规划技术理性的范畴,在空间规划
矛盾的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利益关系,
在具体的操作中首先要统一各部门的资
源配置价值观,即以公共利益为核心进行
配置,同时要组建高效的规划协调机构,
建立各部门定期会商制度,协调解决矛盾
与问题,还要配套较强的技术支撑力量,
积极开展专家和专业机构的咨询活动,加
强公众参与机制的实效性,保障从规划编
制到实施整个过程的顺利推进。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3期《
“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与技术方法探索
》
全文电子版详见官网:www.planners.com.cn
《规划师》会员可免费下载哦!
欢迎订阅《规划师》杂志
只要您关注城市规划学术前沿,
愿分享您的美文,
欢迎赐稿。
投稿QQ:2325124337
投稿热线:0771-2438012
微信号: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