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谓“澄心涤虑”
中国历来注重对人心的涵养化育,强调城市不仅是生用之地,亦为养心之所,累代积淀形成了博大深厚的人文空间营造传统,“澄心涤虑”便是此般传统的一种重要实践理念。就内涵而论,“澄”即“澄清”,“涤”即“洗涤”;“澄心涤虑”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设计中,重在巧心经营人文空间环境,塑造人文场所意境。在历史文献中亦有如“澄心颐神”“怡神静虑”“清心”“洗心”等语汇记载,其义相近。
2
“澄心涤虑”的传统实践
结合历史文献、城市图以及实地调研可知,“澄心涤虑”的传统实践历史悠久,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如安徽来安清心亭,选址强调“消遣世虑、屏其视听”,形成“清心省事”之所;浙江衢州日迟亭,选址于烂柯山“清宁”之地,场所环境营建追求“怡神”“静虑”;四川新都桂湖,营造于城内县署前,追求“观感知心”“俯仰兴怀、希踪前哲”的空间境界;河北辛集(古称束鹿)观静楼,选址营建强调“以心观静,住心成性”。凡此等等,皆极大增益了城市人居格局意境。下文从诸多案例中遴选河北唐山、四川郫县、广东肇庆、山东诸城、安徽休宁,对“澄心涤虑”的传统实践做进一步阐释。
▲ 城图 [引自清嘉庆四年(1799)《束鹿县志》]
▲ 桂湖 [引自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新都县志》]
四川郫县,古人寻“得胜之地”营建望岷亭,塑造抒怀解忧的人文场所。具体而言,营建者秉承“凡为亭、观、池、台于得胜之地,则虽无山川而旷,无江海而闲”的理念,于县之重门择胜地“立亭望山”,塑造特色人文空间。同时,将亭之坐落方位遥对岷山,巧营其望山景致,创造“山河气象一览于亭”的空间意境;加之对场所内部的精心雕琢,使人身临其境而“目益加明,形益加静,心益加清”,实乃“脱拘挛之域”,有“境由心生”的心境体验。
▲ 肇庆府城图 [引自清光绪二年(1876)《肇庆府志》]
山东诸城,古人择城西北隅“静地”营建超然台,形成城内“拓胸豁眼”之人文场所。论及其要,营建者巧循地势之妙,精心布局景观绿植、建筑空间,营造出以绿环台、“超然物外”的场所环境;同时,巧营台与四围山水的关联景致,使临观者“仰望诸山若近若远”,“俯瞰潍水长流”,“览其山川而乐之”,进而激发文思,“舒畅烦郁”。古人记述道,“台高而安,深而明”,“乐不相及,而台则尽之”。
▲ 超然台图 [引自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诸城县志》]
▲ 城郭图 [引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休宁县志》]
▲ 安徽休宁秋水亭视域分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