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压缩农业高耗水作物种植规模,加强灌溉节水技术改造,根据水资源条件调整种植结构,严控高耗水作物种植规模,宁蒙引黄灌区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打造高效节水示范区,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灌溉技术,提高流域灌溉水利用系数至0.59,在黄土高原探索“适水种植+集雨节灌+农艺措施+生态措施” 模式。
二是推进工业高耗水行业转型,提升用水重复利用率,推进能源、重化工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80%。
三是实施城镇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控制管网漏损率,加快实施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控制管网漏损率至10%以内,全流域推广节水器具,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实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压减地下水开采量。
坚持生态优先,大稳定、小调整(优化和细化“八七”分水方案,积极推广水权交易),在上游:加强黄河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国家重大战略建设保障;在中游:推进引汉济渭、引沁入汾等支流引水工程;晋陕大峡谷地区充分用好黄河干流水,积极推进山西、榆林、延安等地区黄河引水;在下游:南水北调受水区,腾出适量引黄指标用于增加生态流量,保证利津断面生态流量不低于180亿立方米。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支撑国家“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城镇空间格局
黄河流域沿线城镇总体格局是“五群两圈、两横三纵”,以 “城市群”、“都市圈” 为主体形态,以中心城市为战略引领,以边境城市、口岸、港口为开放支点,以“两横(青岛-银川、郑州-西宁),三纵(兰州-银川、呼和浩特-西安、石家庄-郑州)”的城镇廊道为骨架支撑,统筹重大国家战略,着力构建“东西双向开放、南北均衡协调”的国家开放发展新格局。
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比较优势,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布局

建立黄河上游地区城市群(圈)发展指引。
·兰西城市群:
构建以”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带”为本底的区域生态安全底盘,发挥兰州、西宁双核带动功能,重点建设兰西发展主轴;建立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支撑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突出兰西城市群在西部地区的引领地位。
·银川都市圈:
立足“塞上江南”山水林田湖草的全要素生态系统,构建“网络化、高水平”的都市圈自然生境;强化银川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空间一体化发展。
·呼包鄂榆城市群:
充分发挥沿黄地区织补作用,依托沿黄生态文化经济带大力培育一批中小城市,构建“功能一体、协同互补、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强化呼和浩特辐射西北、面向蒙俄的北方沿边地区中心城市核心作用。
以“绿色化协作”推动“高水平、现代化” 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
在城市群地区,区域协同共建沿黄生态涵养带、黄河湿地公园群,大力加强水质监测、实施水资源保护、河洪道治理等改造项目。在都市圈地区,保护和恢复次流域生态环境,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自然共生型流域圈”与“都市型流域圈”。
统筹规划建设大尺度、流域级黄河绿道网络,加强跨区域慢行系统和公共绿道建设与国家级绿道相衔接,提供“漫行国土”的绿色出行方式。
继续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保育城市森林、保护恢复城市自然风貌;打造城市景观带,串联城市生态节点。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绿色城市、美丽城市、宜居城市”
·大力挖掘沿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塑造“有内核”的城市人文品质
积极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注重突出沿黄地区不同区段特有的文化传统风貌;结合生态与文化空间,建设“山水+文化+公共设施”为一体的公共空间网络,突出城市地域特征、彰显沿黄地区的中华文化特色,构建“最黄河”的特色地区和城市空间。

创新沿黄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道路,有效化解“城市病”
一是把水资源作为黄河流域发展中心城市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控制沿黄城市规模,基于“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确立沿黄城市生态资源永续发展与合理利用的“三条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消耗上线),合理控制沿黄地区城市规模。
二是促进国家中心城市与核心城市群的协同一体发展,提升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重点提升中心城市的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三是加快补齐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现城市基本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常住人口全覆盖,主要包括优化城市住房政策,确保保障性住房、廉租房供给率,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跨地区、跨城乡的服务网络,实现社会服务与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精准供给;提高城市无障碍设施普及率:在城市公共空间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便利与安全;全面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等。
·上游地区
大力推广生态+技术:推广节水保育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推进生态型产业的发展,走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发展现代生态旅游农业与节水高效现代农业。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积极推进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强化区内区外联系和城市。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保护多民族特色和传统村落,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点的保留。

·中游地区
推进土地整治:推进村庄居民点闲置土地复垦与抛荒地利用结合,与山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结合,整理出的土地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统一安排,优先用作生态用地或复垦为耕地。
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化城镇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传承: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护关中及山西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与村落特色,创新发展适合当代生活的新乡土建筑。

·下游地区
推动农业现代化:注重现代农业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优化农业种植模式和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强化黄河下游全国农业生产基地地位。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乡村用地集约度,优化农业经营与村镇空间格局。合理利用乡村建设用地发展创新功能,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美化乡村景观环境,保护乡村原有的自然格局、空间尺度、场所环境和重要景观要素,注重乡村魅力地区的乡村文化的延续。

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保障基本生活条件:改造危房、保障饮用水安全、改善交通条件
甘肃、青海总体位于人居环境发展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期。重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完善乡村供水设施、保障用水安全;开展厕所革命。
第二阶段:村庄环境整治:垃圾、污水治理;公共环境改善
河南、山西、陕西、宁夏位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位于人居环境发展的第二阶段;重点在农村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垃圾减量、收集、转运处理;以共同缔造方式推进公共环境治理。
第三阶段:宜居美丽乡村:农村风貌美化、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文化传承与传统村落保护
山东、四川两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位于人居环境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农村环境治理阶段向乡村景观美化阶段:重视村容村貌改善;改善农房风貌,体现地方与文化特色。
加强保护传统村落,尤其对于传统村落集中的聚集地区,探索纳入统一保护,建立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区。在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引领下,通过以传统村落保护等为抓手,推进乡村风貌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恢复以及品质的提升。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适应现代消费模式,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流动,提升乡村活力。
保护乡村原有的自然格局、空间尺度、场所环境和重要景观要素,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创新发展适合当代生活的新乡土建筑,传承和创新传统建造工艺,推广和改良地方材料。

·总体要求:
“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规划思路:

构建“一带串联、多廊协调;多片联动、多点支撑”的保护传承格局。
一带:整体构建黄河文化展示带。
多廊:加强同其他大尺度文化线路的协同展示,如大运河、丝绸之路
多片:形成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传承片区。
多点:塑造国家文化标识节点,如古都类名城、多元文化融合的区域文化中心、国家级文化标识等。

·重点一:完善保护体系
全面梳理黄河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价值,开展资源普查建档
结合黄河文化的特征,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主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建档。
结合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自然地理五大类的价值主题。建立“价值类别-价值主题-资源载体”工作框架。
分级、分类完善保护名录
建立法定名录:挖掘潜在保护对象,补充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各类保护对象名录。突出黄河流域特色遗产,包括历代治河遗存,水工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等。
按照保护类型和价值主题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信息管理平台;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管理平台;政治类、经济类、社会类、科技文化类、地理类等不同主题的平台。
一是突出黄河流域名城名镇名村在华夏文明历史中的独特价值,如郑州的价值在于它是商代早期都城;西安则突出唐长安的重要价值;开封关注北宋东京在开放式街巷对后世都城和城市的影响(清明上河图)等。
二是加强悠久历史沉淀积累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资源的保护,如开封自唐代以来城墙、轴线、中心等始终未有大的改变,应加强“城摞城” 历代古城信息的保护。
三是特别关注大遗址的科学保护,如在西安建设了大明宫遗址公园,而洛阳最大难点就是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

·重点二:加强文化传承
加强黄河母亲河的整体展示。完善沿黄风景路,构建标识体系,突出沿黄重要标识(如中下游、中上游界碑)、治河重要遗存(如嘉应观)、典型景区(如壶口瀑布)。构建以名城名镇名村为支撑的分片区、分主题展示集群。如如河南定鼎中原主题、关中周秦汉唐文化主题,黄河治理主题、红色文化主题等。各集群形成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古遗址+博物馆等构成的综合展示体系。建设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网络。结合大运河、秦直道、古驿道等线性文化遗产,形成串联、整合沿线的名城名镇名村的历史文化网络。
继承黄河流域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营建智慧,形成特色鲜明的城镇村风貌和聚落群整体风貌。如黄河中下游地区因黄河泛滥和防洪形成的堤+水+城格局的延续。

分省区开展地域风貌特色研究,编制风貌导则。结合名城名镇名村整体保护提升工程,推动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
开展名城(名镇)复兴行动,推动城市(镇)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让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转型发展的战略资源。设立西安、洛阳、开封等历史文化名城保复兴试点,探索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城市修补等工作的结合路径。
在黄河流域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创新利用方式,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合理利用,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
·重点三:弘扬时代精神
一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黄河文化和农耕文化体现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内涵,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黄河文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智慧,有助于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探寻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是“和合包容”的合作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文化融合后往往迎来文明鼎盛期,文化交融孕育了中华民族,缔造了“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大一统、大融合”的主流意识。
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一批黄河文化弘扬基地,以沿黄历史文化名城为节点,结合博物馆、文化馆和展览馆等平台建设,争取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打造近距离体验和感悟黄河文化的文化弘扬基地。
二是加大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力度,整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依托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成立黄河文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打造黄河文化研习基地。
三是积极搭建各类宣传平台,利用多样化的媒体传播渠道,提升黄河品牌国际知名度。全方位、多视角集中展示黄河流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
强化黄河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一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提高黄河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二是争取体现黄河文化的国际性文化交往平台落地。推动国际性文化交往平台落地在文化资源富集、传统风貌较好的名城镇村,将黄河文化博览体系构建同名城镇村体系构建相结合,提升服务设施配套和国际化水平。
三是构建对外文化贸易体系,挖掘黄河沿线非遗、传统手工艺资源,大力开展文化创意、文化设计、文化贸易,建设多个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激发其内在活力和生命力,激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四是组织黄河文化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组织高层次、高水准的黄河文化对话交流活动,定期围绕名城保护、大河文明、华夏探源、文化交往、治黄历史、红色革命等主题进行研讨,大力培育文化软实力。
推动黄河文化统一形象塑造
一是推动流域统筹规划和协调行动
以黄河申报世界遗产、建设全域旅游体系、打造城市联盟、构建“黄河流域共同体”等行动为抓手推进黄河流域整体联动,加强对全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统筹规划和协调行动。
二是统筹各类资源、平台、载体整合
加快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统一的黄河文化品牌,强化共同品牌构建、共同标识运用、共同理念培育、讲好黄河故事,促进流域整体发展。
积极融入国家大通道建设,支撑“一带一路”发展,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的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提升与京津冀、长三角和东部沿海地区联系的便捷程度,加强与二连浩特等边境口岸的衔接。
加快黄河流域城市群内部快速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城市群协调发展能力和水平
针对各城市群城镇分布、发展水平、空间结构,确定交通组织模式,完善城际交通网络。


改善中心城市交通系统服务能力,完善城乡交通设施网络
一是提升中心城市交通系统容量和品质,推进TOD发展模式
加快推进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提升城市交通系统容量和承载力。建成西安、郑州、青岛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成济南、太原、兰州、西宁、呼和浩特、银川、洛阳等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结合对外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站点,推行TOD发展模式,激发枢纽地区发展潜力。
二是完善城乡交通网络,支撑重点城镇发展
完善干线公路网络,逐步提升技术等级,覆盖城市群内部县市和重点乡镇。逐步改造县乡公路和农村道路,支撑和引导农村居民点的聚集与合理发展。
三是统筹规划和建设沿黄公路,促进黄河流域旅游发展
结合黄河流域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发展需求,统筹沿黄公路布局和建设,带动沿线旅游和城镇发展。
一是生态共建:共建魅力生态体系
协同建设区域生态网络、绿道体系;共同制定排放和治理标准,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岸线等方面的协同监督管理和联合执法。
二是流域协调:优化水资源配置机制
包括水资源分配:用水指标重新核算分配;水权转让:地区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水户间开展水权交易;生态补给:黄淮海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生态互济;生态补偿:三类地区(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受水区和取水区),多种补偿方式(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
三是文化联动:共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组建黄河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申遗联盟:拟定联盟章程、申遗载体梳理等。
四是产业共兴:包括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五是重大基础设施协同:包括沿黄快速通道建设等。
作为生态文明时代的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把 “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作为前提,在产业培育上以创新和绿色发展为导向,在城镇建设上要集约高效、彰显特色、以人为本,在空间治理上逐步走向精细化、法制化、人本化。
世界大河文明的复兴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