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划》确定的“一湾两轴、一核两极”城市群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北部湾城市群 “三圈三轴”的都市圈协同发展格局(图16)。从现状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看,南宁市辖区、湛江市辖区、海口市辖区及其周边区域所形成的都市圈为城市群的三大集聚核心,但并未实现连绵成片发展。对此,打造城市群“y”型城镇发展轴,主要引导综合服务、物流商贸和海洋产业等功能集聚,积极培育城市连绵带,促进三大都市圈联动发展和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在确定核心区的前提下,将周边区县划入都市圈范围,推动形成圈层式向外扩展的都市圈空间结构。
(1) 南宁都市圈。
都市圈核心区以南宁市辖区和扶绥县构成,并向外辐射至横县和钦州市部分地区(图17)。核心区主要强化创新研发、金融服务、国际交流、商贸物流和信息服务等功能,构建以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创新化、高端化发展,打造成为引领北部湾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合作的高地。都市圈外围区,以南宁市为中心,依托主要交通通道向四周辐射,并优化提升沿线节点城镇的区域功能,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其中,南向为主要拓展方向,钦州市为南宁都市圈的重要城市,强化对南宁都市圈发展的支撑作用,打造南宁市南向拓展的先行区、区域性产业合作新高地。
(2) 海口都市圈。
都市圈核心区以海口市和澄迈县共同构成(图18),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生态旅游、文化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功能,建设成为国家南海海洋研发和综合产业开发基地,北部湾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引领海南全省发展的增长极。考虑到海口市未来辐射能力的增强和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影响,都市圈外围辐射覆盖文昌、临高和徐闻。推动都市圈重点向西串联儋州(洋浦),促进新兴工业和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向北辐射徐闻县,强化连通粤琼两省的门户枢纽作用,助推琼州海峡一体化发展;依托江东新区建设,向东辐射文昌市,加快海澄文一体化进程。
(3) 湛江都市圈。
通过夜间灯光影像分析可知,湛江市和茂名市已呈现出集聚发展的空间态势,而且随着湛江、茂名同城化和茂名、高州同城化的推进,上文所界定的湛江都市圈将会与茂名市连接形成一个新的都市圈,而具备综合实力优势的湛江市也将成为都市圈的核心。因此,本文建议在界定结果的基础上,将茂名市和高州市纳入湛江都市圈内,以湛江市、茂名市打造成湛江都市圈核心区(图19),强化商贸物流、科创、旅游和金融服务等功能,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临港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广东西翼沿海经济增长极。都市圈重点向东辐射带动阳江市,强化与珠三角地区的对接合作,融入广东省沿海经济带建设;向北对接广西南部和东南部,发挥对广西的服务支撑功能;南向辐射雷州半岛海洋休闲旅游区,对接海口国际旅游岛,实现旅游功能互动发展。
从北部湾城市群层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多层次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完善综合交通通道,打破三大都市圈邻而不通的状态,并与周边区域形成良好对接(图20)。形成“K”字形和“八”字形主要交通通道,重点承担三大核心城市的对外交通和区域来往,实现南宁市与湛江市互通,串联两广沿海城镇。建设“两横一竖”次要交通通道,横向串联广西内陆城市和广东内陆城市,竖向串联玉林市、湛江市、海口市,实现三省(区) 互通。

都市圈层面,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打造便捷高效的都市圈。推动建设核心城市交通走廊。基于南宁市、海口市、湛江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实现通勤同城化。构建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城际公路网,实施打通“断头路”和拓宽“瓶颈路”等措施,畅通都市圈公路网。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扩大轨道交通覆盖面,打造“1 小时都市圈”。推进都市圈城市交通一卡通,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连接,提升都市圈通勤效率。
通过培育各类产业集群(图21),促使产业集约化发展,推进粤桂琼产业深度合作。培育现代服务业集群,重点推进信息、金融、商务会展、商贸和物流等服务业态,促进南宁市、海口市、湛江市三大核心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依托广西边海优势,推进边贸产业集群和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依托湛江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打造北部湾海洋产业集群。培育冶金石化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引导冶金产业提质升级、绿色发展,发挥宝钢湛江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冶金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发展。以炼化一体化为转型方向,依托北海铁山港石化基地、钦州石化产业园和茂湛石化基地等平台,打造高端石化产业集群。整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北海银滩和湛江“五岛一湾”等优质资源,培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生态观光、边境旅游、特色文化、民俗风情和健康养生等旅游业态,共建粤桂琼滨海旅游精品品牌、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
彻底废除妨碍资源要素自由流通交换的地方性政策,加快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金融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旅游市场、科技市场一体化发展,推动土地资源高效调配、人口与劳动力自由流动,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公共事业协作机制。推进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事业合作建设与资源共享,促进社会保障服务一体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共建蓝色生态湾区,推进流域跨界治理和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合作,加强防洪抗台、地质灾害预防等灾害防治合作,探索建立都市圈内救灾应急行动协作机制。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实现税收征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调配、生态补偿和投融资保障等方面利益的协调、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