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有11个国家,分别为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国土面积约为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55亿,人口密度与我国相当。随着世界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推进,东南亚地区成为产业主要转入地和投资热土,东南亚各国2018 年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 GDP 的比例达到了5.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 和中国的比例(1.5%)。东南亚各国既在发展特征上具有一定共性之外,又在文化、经济、人口、产业与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对园区的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东南亚国家国土面积普遍较大,包括:巨型国家1个,为印度尼西亚;大型国家有缅甸、泰国;中型国家有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和柬埔寨,其中前3个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于30万平方公里;小型国家1个;微型国家2个,为新加坡和文莱。而且东南亚地区耕地丰富,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了16.12%,远超世界平均水平(11.06%),其中泰国、越南、缅甸是重要的稻米出口国,因水资源丰富和土壤肥沃,缅甸还被誉为亚洲粮仓。东南亚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了48.45%,是森林资源重要的出口区域,如泰国是最大的橡胶产地,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等。东南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涵盖能源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煤)、金属矿产(如锡、镍、铜、金、铝等)和非金属矿产(如宝玉石、萤石、钾盐、石膏等) 三大类,与我国形成互补。其中,老挝、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菲律宾的矿石及金属出口占商品出口比例超过了5%;文莱为东南亚第三大产油国、世界第四大天然气生产国,燃料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例达到了96%;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具有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但目前出口比例不高(表1)。因温暖的气候、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景观,东南亚地区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2017 年东南亚地区共吸引了1.22亿国际旅游入境人口,其中泰国最高,吸引了近3560万,占比接近30%,吸引国际旅游人口超千万的国家还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越南,分别达到了2595万、1404万、1390万和1292万,而从国际旅游入境人口与本国人口的比值看,新加坡最高,达到了246.6%,马来西亚、文莱和泰国也超过了50%。
2018年,整个东南亚地区的GDP为29758.9 万亿美元,平均值为2705.4 美元,最高为印度尼西亚(10421.7 亿美元),其次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GDP都在3000亿美元以上,最低为东帝汶(25.8万亿美元)。近五年GDP 平均增速为3.40%,高于世界平均增速2.15%,柬埔寨平均增速最快,达到了10.02%,老挝和越南也分别达到了8.50%、7.45%,其余各国均低于4%,文莱和东帝汶出现负增长,东帝汶增长率甚至达到了-14.47%。东南亚地区人均GDP 为4473.9 美元,最高为新加坡(64581.9 美元),文莱和马来西亚分别为31628.3 美元、11373.2 美元, 其余国家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312.5 美元,GDP最高的印度尼西亚因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GDP仅为3893.6 美元,柬埔寨和缅甸的人均GDP低于2000 美元。可见,东南亚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较低,但是发展趋势较好。
东南亚地区2018 年总人口为6.55亿,平均值为6047万,人口最多的国家为印度尼西亚,达到了26766万,其次菲律宾人口也超过1 亿,越南、泰国、缅甸人口都超过了5 000 万,最低人口国家为文莱,人口仅为43 万。近五年,东南亚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增长率达到了14.35‰,高于世界人口增长率11.53‰,远高于中国的5.25‰。其中,增长最快的为东帝汶,达到了19.14‰;其次为柬埔寨和老挝,增速分别达到了15.78%和15.42%;两大超亿人口大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近五年增速分别达到了12.29%和15.27%;增长最慢的为泰国,增速为3.74‰,新加坡和缅甸人口增速略低于10‰,东南亚地区的市场潜力极大。
东南亚地区2018年人口城镇化率达48.87%,其中城镇化程度最高的为新加坡,其次文莱和马来西亚也分别达到了77.63%、76.04%,印度尼西亚城镇化率为55.33%,其他国家城镇化率都低于50%,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和空间规模仍有较大增长预期。
东南亚地区人口在大城市的聚集度不高,除新加坡外,仅马来西亚和泰国超过100万的城市群中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于20%,东南亚地区的平均值仅为15.71%,仅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11.91%,远低于中国、中等收入国家和世界的比重(图6)。而全世界这一比例从1960 年的14.14%持续上升到2018年的24%,中国这一比例从1978 年的7.97%增长到2018 年的27.89%,可以预见,随着城镇化率的整体提升,东南亚地区大城市的聚集度将会极大提升。
按照工业化进程评价标准,仅新加坡和文莱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但两个国家的GDP之和仅为3777亿美元,占东南亚地区经济总量的12.7%,人口仅为600余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不足1%,缅甸、柬埔寨工业化水平最低,处于前工业化向工业化初期转变阶段,其他各国大部分位于工业化初期、中期阶段。东南亚地区整体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基础较为薄弱,二产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5.3%,未来还需要通过工业化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东南亚地区劳动力丰富,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较低,整体仅为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9% ) 和中国的水平(11% ),仅新加坡和泰国较高,分别达到了12%和11%。但是劳动力素质有待提升,整体高等院校入学率仅为3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8%)和中国平均水平(51%),其中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研发技术人员也体现了类似的比例,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100万人中研发技术人员数量分别位于前三位,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研发人员比重与高等院校入学率具有较大反差,说明研发人员比例未来具有较大提升潜力。东南亚地区整体劳动力成本较为低廉,除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等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之外,其他国家劳动力成本差距不大(越南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但劳动效率也相对较高)。
港口建设方面,除老挝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内陆国( 无海港港口,仅有内陆港口),港口建设基础较差之外,沿海国家仅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文莱港口的基础设施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近十年港口的基础设施质量持续改善,已经逐步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而缅甸、东帝汶和老挝港口基础设施质量较差(图7)。中南半岛国家泰国、越南、缅甸和马来西亚的铁路密度相对较高,而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的铁路密度相对较低,中国与陆域接壤的越南、老挝和缅甸都有陆路口岸,它们与中国的广西和云南具有较为便捷的公路联系。

随着“泛亚铁路网”的逐步实施,东南亚地区的铁路系统将逐步完善,包含3条长度介于4500~5500km、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铁路线,用于客货运输。中线将经过老挝、泰国和马来西亚,最终抵达新加坡 ;东线将经过越南、柬埔寨,在泰国并入中线;西线在泰国并入中线之前将经过更多的中国西南部城市和缅甸,昆明和曼谷将成为这一铁路网的两大中心,其中部分铁路段已经启动建设,铁路发展前景较好。
东南亚地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受到中国、西方和中西亚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东南亚地区又是多民族聚集地,各个国家的民族政策不同,不乏国家对华人有一定的排斥。东南亚地区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三大主要宗教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此外还有众多位于边缘位置的非主流宗教。其中,佛教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中南半岛区域和新加坡有较大影响;群岛地区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菲律宾和东帝汶,另一部分是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诸国。
东南亚国家贸易政策大同小异,除东帝汶外,其他十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和东盟成员国,东盟内部关税已降至零;东盟与中国签订了“10+1”自贸区协定,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签订了“10+3”自贸区协定,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签订了“10+6”自贸区协定,东盟与中国及其他自贸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关税也逐步降为零关税;东盟内仅菲律宾享受欧盟的普惠制加(EU-GSP Plus) 计划,超过6 274 项产品享受对欧盟出口的零关税待遇。因此,除东帝汶之外,东南亚地区其他各国贸易政策差异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