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两岸地区跨度较长、面积较大。按照沿防洪堤向南北腹地延伸1km计算,滨水区域面积约为177km2。对于这样大尺度的城市设计,首先要满足《战略规划》提出的发展要求,就要清楚沈阳城市的核心服务功能是什么,如何实现功能的集聚;其次要解决总体城市设计考虑的风貌、城市形态格局、历史人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布局及城市空间形象等问题;最后需要考虑如何在整体滨水风貌构建的框架下,在中观层面塑造区域特色、引导土地开发及提升空间品质,从而对接法定规划,有效指导规划的编制及土地的合理开发,从而发挥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因此,设计从区域特征、问题、挑战和潜力入手,制定前期分析、战略构思、系统设计和要素管控的工作路径,通过整体层面的系统设计、重点地区的形态要素及形象要素管控,实现塑造特色、提升品质和完善系统的目标,有效指导沿线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优化。
设计贯穿“生态优先、聚焦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质”的工作思路,通过前期分析一河两岸用地、生态、空间和交通等方面的特征,借鉴先进城市滨水区的建设经验,明确一河两岸总体发展愿景。同时,通过对标国家中心城市,明确职能构成,结合自身条件确定发展方向,并通过产业、功能和项目策划,落实城市战略目标。具体而言,设计首先明确规划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优化两岸用地;其次,通过系统设计整合空间资源,确立景观特色分区,系统研究整体空间形态,优化城市活力系统;最后,根据实施管理需要,从整体向重点地区管控传导,制定“2个层面、3线3区3系统、9个要素”的控制要点。
设计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完善区域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以浑河为基础,打造新主城的水系生态网络,在将浑河生态资源向城市内部渗透的同时,持续增加沿线区域的绿量,打造生态特色显著的城市滨水区。
设计在原有生态本底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功能、视觉景观、交通安全和风环境等因素(图5),划定临河生态控制线,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绿地控制,完善浑河的生态网络与生态空间。
横向上,沿一河两岸防洪堤向外侧增加50 ~ 200m 的生态绿地,从而达到3个平均“一公里”的生态空间控制,即已建区的水绿空间一公里、三环内其余区段的两岸绿地一公里及三环外的南北岸绿地各一公里。纵向上,结合水系、“口袋型公园”和防护绿地,同时结合人欣赏滨河特色景观的视点和视廊,控制宽度不小于80m 的纵向绿廊30 条,力求平均500m 范围内即有一条纵向绿廊,实现浑河生态系统向城市腹地的延伸(图6)。
通过特色风貌分区、整体天际线景观和临河建筑高度控制等方面的设计,凸显一河两岸大气磅礴的空间特点,使一河两岸从东西两侧至中心区的城市形态逐步由低层、低强度向高层、高强度过渡,滩地景观由大尺度生态绿楔向宜人公园绿地变化,滩地向两岸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突出一河两岸的整体空间特色。
设计结合区位特征、主导功能、河流形态及展现的形象特色,将一河两岸由西至东依次划分为低碳西十里、创新西六里、繁华中九里、创意东七里和生态东八里五大特色风貌特色段( 图7)。
①低碳西十里。
设计突出大尺度的生态景观,使浑河西峡谷森林公园与细河绿带形成纵横绿色网络,突出生态特征;打造现代化低碳新城景观,实现低层工业建筑群、生态国际社区和高品质服务设施的有机融合。
②创新西六里。
设计打造最具特色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化商业中心,形成南北两岸地标建筑对话,并使其互为景观。通过现状大型水塘将浑河生态引入,形成适宜尺度的湖面,创造多元的公共空间,延展一河两岸开放空间界面,丰富生态特征,激活水岸价值,创造自然与城市相融合的都市( 图8)。
③繁华中九里。
都市活力中心形象已初步形成,设计通过城市修补、绿道建设及滨河开发项目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串联文化体育设施、特色商业街区等功能,实现文体商旅产业的升级与集聚;强化滨水区公共艺术设计和活力营造,在湖心岛增设盛京彩虹步行桥,形成景观标识(图9)。
④创意东七里。
东塔地区通过新开河与辉山明渠,形成两河汇流的东塔湖湿地公园,成为浑河外水系最丰富、最亲水、最宜人的活力空间;王家湾地区利用现状大型水塘将浑河生态引入,打造中央公园、带状滨水公园以连接杨官河,形成安静宜人的水绿生态之岛,其是国际级活动的理想预留之地。
⑤生态东八里。
设计打造世界顶级科技企业总部首选地,修复现有生态肌理,建设环水成岛、汇水成湖、湿地相间的生态景观系统,控制生态绿楔,形成组团式布局模式,展现临水、观水、乐水特色小镇风貌,其中北岸融入休闲、度假和文创体验多元功能,南岸以智慧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际化社区为主要功能。
设计打造高低起伏、具有节奏变化及纵向界面梯度变化、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的天际线,同时利用大体量与超高层建筑的标志性,突出核心功能区城市形象;在金廊滨河区域形成滨水制高点,在满融上沙、东塔王家湾等节点区域形成次高点( 图10)。
设计结合东山西水的城市格局,以及容积率、形象设计等要素,确定建筑高度分区;明确临河一线约200m 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不超过50m,同时应注意高差比控制,避免形成建筑墙,二线建筑应注重与一线建筑的高度对比变化,形成退台空间关系( 图11)。
为保障城市设计成果的有效实施,将整体层面的系统设计及重点地区层面的详细设计通过城市设计总则与分则的方式予以转化,形成便于管理与实施的技术文件。
通则部分从整体的角度对区域发展愿景、设计准则及空间框架进行清晰的说明并提出要求,明确区域整体架构性的控制内容和设计通则,明确功能、项目、交通、市政和景观等方面的控制要求与设计指引。
重点地区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通过对影响重点地区开发建设的要素进行梳理,结合当前沈阳城市规划管理需要,在优化和深化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从形象和形态两方面提取了9个核心要素,包括公共空间、地标节点、空间形象、街道系统、建筑特色和夜景亮化等要素,系统构建重点地区的开发引导框架,满足当前沈阳精准规划、精细管理及精致建设的需要,落实一河两岸总体设计目标,促进一河两岸总体愿景的实现。
①形象要素管控。
在公共空间方面,在片区内通过公园、滨水绿廊、生态绿楔和线性绿道等,构建多种尺度的公共空间,丰富空间体验;围绕不同的公共空间控制建筑贴线率,打造连续的街道界面,形成底层商业与上层居住、办公等功能混合。
在空间形态方面,临浑河界面建立三类高度分区,形成丰富的退台空间层次,构建舒展紧凑的天际线风貌:第一层次为40 m 以下的会展建筑和住宅建筑,强化滨水界面;第二层次为商务办公高层建筑;第三层次为背景住宅高层建筑。
在地标节点方面,结合公共空间视觉焦点打造建筑地标和景观节点,开展面向不同人群的公共活动,形成高品质的公共场所。
在街道系统方面,从人的使用角度出发,对街道进行交通、景观、商业和生活等类型的划分,同时针对水系、公共空间设置连续的慢行路径,形成多种类型的慢行空间,串联区域内的景观节点,提供优质的步行与骑行环境。
在建筑特色方面,通过建筑材质、屋顶形式和色彩等要素的控制与引导,体现北方滨水区的地域建筑特征。
在夜景亮化方面,根据区域的主体功能、节点的重要程度确定亮度级别,并根据区段整体风貌、建筑功能,确定光源色彩与冷暖度等。
②形态要素管控。
为实现城市设计的空间形态,确定每一地块内形态要素涉及的容积率、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从而指导下一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化和规划建设的审批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