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写完成的《城市物理环境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为深规院《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系列丛书》(共8册)之一。本书已在线上网络平台(京东、当当、淘宝)及线下各大新华书店销售,欢迎购买!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规划研究中心作为国内知名的生态环境规划与研究的专业团队,早在2010年就开始研究城市物理环境的相关项目,涉及城市物理环境规划研究内容的规划、设计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级的规划奖项、科学技术奖项以及多项发明专利技术。并结合在深圳市、扬州市、汕头市、宜昌市等地的多项相关规划实践,逐步形成和掌握了规划编制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物理环境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比较系统全面介绍了城市物理环境研究及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总结国内外城市物理环境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城市物理环境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变化进行梳理,分别针对风、热、光、声环境各专业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技术革新、评价标准、研究路径与成果呈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述,以规划设计实用性为主,兼顾理论性。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城市物理环境规划方法的学术专著。
全书包括理念篇、方法篇、案例篇及附录四部分。理念篇介绍城市物理环境的基础理论、相关概念与研究历程。方法篇梳理城市物理环境对于城乡规划的重要性以及规划体系,然后具体介绍风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的研究与规划设计方法,包括物理环境各专业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规划流程与工具、评价标准与指标、常用模型及应用、规划成果框架与形式,编制重点与规划方法创新等,为物理环境的规划研究提供技术路径参考,最后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尺度的丰富的规划设计案例展示城市物理环境研究在规划项目中的融合应用,附录包括术语、软件界面图片英文翻译对照、规划编制大纲及费用标准建议。
第一篇 理念篇
第1章 城市物理环境理论基础
1.1 城市物理环境相关概念
1.2 城市系统与物理环境
1.3 城市气候与物理环境
1.4 人体感官与物理环境
1.5 城乡规划和物理环境
第2章 城市物理环境规划的研究历程
2.1 城市风环境
2.2 城市热环境
2.3 城市声环境
2.4 城市光环境
第3章 城市物理环境规划的作用与定位
3.1 应用方式及重要性
3.2 介入节点及优化效果
3.3 物理环境规划研究的总体特征
第二篇 方法篇
第4章 城市物理环境分析研究体系
4.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概述
4.2 与各层次规划的关系与衔接
4.3 规划内容
第5章 风环境的研究与规划设计方法
5.1 风环境研究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5.2 风环境规划的意义
5.3 风环境规划的原则
5.4 规划流程
5.5 分析工具
5.6 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
5.7 模型应用
5.8 规划成果
5.9 编制重点
5.9.1 构建风廊道系统,优化规划方案整体空间布局
5.9.2 调节局域风速,增加体感舒适度
5.9.3 构建风屏障,创造适宜的户外活动环境
5.9.4 识别易受强风影响区域,增加安全性
5.10 规划方法创新
5.10.1 污染控制视角下的区域风廊道规划
5.10.2 污染控制视角下的园区用地适宜性分析
5.10.3 汽车尾气污染控制视角下的街区规划
5.10.4 城市级风廊道建模技术创新展望
第6章 热环境的研究与规划设计方法
6.1 热环境研究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6.2 热环境规划的意义
6.3 热环境规划的原则
6.4 规划流程
6.5 分析工具
6.6 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
6.7 模型应用
6.8 规划成果
6.9 编制重点
6.9.1 基于区域历史时空数据解译分析热岛强度,协助构建整体格局
6.9.2 优化布局城市各类用地,调节热平衡,降低热岛强度
6.9.3 提出建筑和景观规划设计要求,构建舒适微气候
6.10 规划方法创新
6.10.1 风环境融合视角下的冷源景观布局分析
6.10.2 生态风险预警视角下的风热环境分析
第7章 声环境的研究与规划设计方法
7.1 声环境研究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7.2 声环境规划的意义
7.3 声环境规划的原则
7.4 规划流程
7.5 分析工具
7.6 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
7.7 模型应用
7.8 规划成果
7.9 编制重点
7.9.1 声环境导向城市功能分区与用地布局
7.9.2 合理制定降噪方案,改善声环境
7.9.3 结合项目特征,塑造声景观
7.10 规划方法创新
7.10.1 动物保护视角下的声环境规划
7.10.2 绿色交通模式下的声环境规划
第8章 光环境的研究与规划设计方法
8.1 光环境研究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8.2 光环境规划的意义
8.3 光环境规划的原则
8.4 规划流程
8.5 分析工具
8.6 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
8.7 模型应用
8.8 规划成果
8.9 编制重点
8.9.1 确保设计方案符合日照要求
8.9.2 实现太阳能资源有效利用
8.9.3 避免光污染
8.10 规划方法创新
8.10.1 光环境视角下的植物种植设计
8.10.2 光能利用视角下的太阳能市政设施规划
第三篇 案例篇
第9章 宏观尺度:北方某城市群生态发展规划
第10章 中观尺度:北方中部城市新区低碳生态城规划
第11章 中观尺度:南方某滨海城市新区规划
第12章 微观尺度:深圳市某城市更新规划
附录1 术语
附录2 规划编制大纲
附录3 图片英文翻译对照表
附录4 规划编制费用标准建议
参考文献
《城市物理环境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一书由深规院院长司马晓、深规院市政规划院院长丁年、深规院副总工程师刘应明负责整体策划和统筹安排等工作,由司马晓、李晓君、俞露、崔红蕾共同担任执行主编,凝结了10多位团队成员的心血和智慧。
现任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作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领域重要的学科带头人,深耕城市规划设计领域30载,为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度推进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编制了《深圳市总体城市设计》《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深圳市城市设计编制办法》《深圳市高新技术园区详细规划》《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综合规划》《深汕合作区总体规划(2020-2035)》等一系列深圳市重大项目规划;主持参与了前海、北京怀柔科学城、雄安等国家重大战略地区规划编制;汶川、喀什、拉萨、广安、深哈等重大对口援建任务;主持和推动了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儿童友好城市、智慧城市等前沿领域实践;承担了国家级重点课题十余项。荣获国际规划设计奖项3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4项,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14项,省部级科技类及其他奖项累计32项。
广东湛江人,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于暨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及华中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现任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主任工程师,深圳市节约用水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物理环境、生态规划、生物保育、海绵城市及低碳城市等,主持及参与雄安新区、深圳、湛江、三门峡、西安、滕州、佛山、长沙、宜昌、青岛等全国各地的生态规划类项目100余项,近年参编4部专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近10项国家、省、市级规划设计奖及科学技术奖。作为项目负责人编制了近20项城市物理环境专题研究项目。将物理环境研究技术与水生态理论、城乡规划理论研究结合,研发规划水体富营养化预警分析方法,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专利号:ZL201410033490.5)及美国发明专利1项(专利号:US10,387,586B2),专利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深圳市属国企自主创新奖二等奖及《中国给水排水》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浙江绍兴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现正攻读清华大学首届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第三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给水排水及生态环境分会副秘书长,深圳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和实践工作,主持编制城市水系统、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低碳生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规划、工程设计、标准导则、科研课题及技术服务项目2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创设计人的多项低碳生态、海绵城市、给排水相关规划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等各类奖项50余项,作为第一牵头人获得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作为主要发明人发明专利《一种规划人工水体富营养化预警分析方法》(专利号ZL201410033490.5),并获得美国专利授权;主编出版《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低碳生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城市内涝防治设施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3本著作;参编国家、市级标准4项。2017年获深圳市青年科技奖(8名获奖者之一),2019年获得深圳市“十大深圳好青年”称号,2020年获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黑龙江哈尔滨人,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及哈尔滨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主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气候、城市物理环境、生态城市规划及生态景观设计等。主持或参与北京、深圳、郑州、济南、兰州、雄安新区等各地项目70余项,城市物理环境相关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含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研发并申请专利《一种仿自然生物多样性的城市公园的构建方法》,参与编写《低碳生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著作。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绿色生态村镇环境指标体系与规划实施技术研究及示范》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居住区建成环境对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扩散的影响及调控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等重要科研项目。

《城市物理环境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
ISBN:9787112251339
编写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定价:215.00元
出版时间:2020-07-01
本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

京东商城购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