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坚持新发展理念,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治水、治城深度融合,纳入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机制,实现了全域推进。特别是在高强度、高密度的已建城区,将海绵城市要求落实到老百姓身边的黑臭水体治理、内涝点治理、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空间营造、城市品质提升等工作中,全面“+海绵”,建成了一大批深受市民好评的优质生态产品,海绵惠民效果凸显。
自2016年4月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深圳市及时总结光明凤凰城试点建设经验,采用了“+海绵”的实施方式在全市域范围内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即新、改、扩建项目均需结合项目特点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与项目融合推进的基础上,深圳市以重点建设发展区域、城市更新区域、水问题集中的区域为抓手,成片组织实施,形成了从项目到片区,“点、线、面”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全域推进态势。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十三五、十四五”达标路径
深规院作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服务总统筹单位,协助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创新性地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了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机制,通过海绵城市方案设计核查、海绵城建设项目入库巡查监管等工作,将海绵城市纳入建设项目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从而实现融合推进。
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完工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项目约2300项,总面积近210平方公里。这些项目覆盖深圳市所有行政区域,涵盖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水务类、城中村综合整治等类型,其中既有设施改造项目1200余个,占比56%。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与已建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内涝点治理、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空间营造、城市品质提升等工作的融合推进,一大批“海绵”功能与景观休闲功能高度融合的项目走入了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生产、休闲空间,深受市民的喜爱和好评。


项目位置:光明区塘家社区
项目规模:12.5 ha
项目类型:城中村综合整治类

张屋旧村
塘家社区张屋旧村为典型的老旧城中村,过去主要依靠明沟排水,老旧失修,旱季污水横流、雨季更是积水成灾,居民叫苦不迭。村口的鱼塘本是一处风水塘,但因污水直排造成水质恶化而遭到废弃。据周边居民回忆,以往鱼塘臭气刺鼻、垃圾漂浮,导致附近的房子根本租不出去。
深规院技术服务团队协助相关部门制定了社区环境提升总体方案,将城中村综合整治与海绵城市建设充分融合,一方面系统解决雨污水管网错接乱排、排水不畅等主要问题,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修复水生态空间,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改善社区环境功能。

通过综合整治,张屋旧村摘除了“脏乱差”标签,今年“龙舟水”期间亦未再出现积水内涝现象,曾经的臭水塘变为如今周边群众熟知的休憩空间,兼具休闲娱乐功能和雨洪调蓄功能,海绵城市建设惠民效益逐步显现。

项目位置:龙华区民治街道
项目规模:0.93 ha
项目类型:公园与绿地类

龙塘社区公园
龙塘社区公园是利用街头绿地改造的社区公园,占地仅9300平方米。项目设计方案秉承“场地精神——现代、自然、关爱”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公园的竖向条件及绿地开敞空间,遵循源头分散、中途转输、末端控制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通过合理采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生态草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海绵措施的组合,营造了一个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社区公园。
通过微地形设计,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与景观功能进行了融合,综合实现了面源污染削减、雨水资源化利用、调节微气候、减轻片区市政管网排水压力等多重效益。

龙塘社区公园实景图
项目位置:南山区留仙洞片区
项目规模:39.40 ha
项目类型:建筑与小区类,新建类

万科云城
项目场地原为采石场,内部高差大,本底条件不佳。项目设计方案通过将生态修复、海绵设施与建筑、景观一体化考虑,在高度建成区中创建了一个场景丰富、人文活动性强的绿色公共空间。
设计方案充分结合采石坑地形进行建筑布局和立体绿化设计,形成各类绿色屋顶层叠而成的“立体绿地”。绿色屋顶正投影占场地比例达70%。同时,项目根据场地位置与功能定位(大草地、街道、人行道、花园、坡面屋顶、平屋顶以及梯形屋顶),制定不同的景观方案,丰富了园区景观;通过地形塑造和地表排水组织,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及雨水回收利用等技术措施,灰色与绿色结合,在保障景观效果的同时,削减外排的雨水径流水量和水质,并收集部分场地雨水回用于园区绿化浇灌、道路浇洒。

海绵设施分布图
万科云城通过将海绵措施与景观设计充分融合,创造了深受市民喜爱的绿色公共空间。大草地(大型绿色屋顶)经历了2年的风风雨雨,大叶油草依然生长旺盛,主办了多场百人音乐活动,呈现出了优秀的人文效应;街道、人行道的耐湿植物长势茂盛丰富了街道的景观效果;格栅草毯带来的全天候别致体验,乔灌草的搭配给出了不一样的受欢迎的海绵风情。

万科云城建成实景图
项目位置:深圳市福田中心区
项目规模:42.4 ha
项目类型:公园与绿地类,新建类

香蜜公园
香蜜公园是深圳市最后一个位于市中心的大型市政公园。设计方案通过系统性设计,将海绵城市与景观设计相融合,最大限度利用场地原有的果林、坑塘、沟渠等现状地形,维持并优化公园绿地及周边区域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鉴于场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高差,设计方案因势利导,依据由此形成的自然雨水汇集方向进行景观水系设计,将跌水溪流、缓坡河流、人工水系、旱溪、池塘、湖体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辅以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多样化的海绵设施,将全园雨水经过有组织的汇流进入花香湖、花蜜湖,较好实现了公园雨水的汇集利用,充分发挥了水体的调蓄和滞洪功能。

项目水系径流组织图
香蜜公园已成为市内闻名的特色公园,被誉为“深圳最美公园”,深受市民的喜爱。公园结合地形,构建园区雨水循环路径,收集雨水形成景观水系。花香湖、花蜜湖提供滞蓄容积约7200立方米,基本实现了公园在三年一遇两小时降雨的情况下雨水不外排,并每年可提供6万立方米雨水回用做绿化浇洒用水。

香蜜公园建成实景图
区域位置:光明区试点区域东坑水流域
区域面积:102.3 ha
类型:排水分区
2#排水分区位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的东坑水流域,总面积为102.3ha。区内主要以新建区域为主,无旧村、无旧工业区,有约25ha既有建筑或道路。新建用地类型主要以政府用地、学校、医院、市政公园以及保障性住房为主,是光明区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发建设片区之一。
2016年,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展开之前,2#片区基本处于待建状态,管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加之地形地势较为复杂,山地雨水排水不畅,导致局部存在内涝现象。经实地调查和查阅三防部门相关资料数据显示,存在公园路原公安局门前路段和光明大道(高速桥底至观光路)两处内涝点。
同时,结合试点区域厂网一体化项目对区域管网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区内怡景小区存在私接乱排,碧眼路存在市政管网雨污水错接等问题,导致片区雨污分流不彻底。

深规院技术服务团队结合片区规划建设时序和建设条件,从2#片区存在的问题和建设目标出发,以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和源头典型项目实施效果为发力点,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技术路线,制定了涵盖“排水分区-目标-试点建设项目”的“一区一策”实施路线,以海绵城市成效理顺项目与项目、项目与分区、分区与流域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

结合片区2019年的海绵绩效监测,2#排水分区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水安全得以保障,不仅片区内原两处历史内涝点得到消除,而且片区2017年至今未出现内涝现象;(2)水环境得到提升,片区实现了较彻底的雨污分流,同时实现了从小区场地排水管网到市政排水管网的一体化、专业化运维;(3)水生态得以恢复,区内75.14ha的用地已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源头管控要求,占比73.4%。截止2019年底,片区内已建成10个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项目、8个海绵型道路与广场项目、1个公园与绿地项目、1个绿色建筑项目,不仅实现了雨水的源头控制和面源污染削减,同时也帮助提升了片区的城市品质。

深规院海绵城市技术服务团队:
司马晓、丁年、俞露、任心欣、杨晨、胡爱兵、陆利杰、王爽爽、吴亚男、杨少平、蔡志文、房静思、陈世杰、尹玉磊、孔露霆、高飞、谢庆坤、王文倩、李柯佳、赵松兹、颜映怡、张本、张菲菲、黄婷、陈颂、蔡志颖、镡正旭、孙付睿 等
编辑、排版 / 陈程
注:文中部分图片由深圳市海绵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