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伟大的城市,一条伟大的街道。在深圳,这条伟大的街道,名曰深南大道。深圳在过去的40年里从创造“深圳速度”逐渐转向追求“深圳质量”,深南大道也随着深圳的发展从7米宽、2.1公里长的“小道”逐渐建设成为一条百米宽、25.6公里长的品质大道,并逐渐从单一的交通廊道变为市民公共活动的场所。
本文整理编写自献礼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举办的“「20+20」城市中的设计”主题沙龙演讲,由“小道初心,大道同行” “一条路,一座城” “深南大道与深圳共成长”三个部分组成,分阶段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总结了深南大道的过去与现在,并以新视角展望了深南大道的未来——大道公园。希望让大道成为大道公园,让绿色人人可享,助力深圳迈向全球卓著的公园城市新时代。
1969年,邓小平夫妇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每天邓小平同志从住所出发,经由一条20多分钟的小道到达工厂。这条红土裸露、杂草丛生的小道,与改革开放宏图伟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邓小平同志在这条小道上汲取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孕育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大刀阔斧、勇往直前地开创了全面整顿的新局面,探索出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小平小道上迸发的思想和意念在相距900公里开外的一条“大道”上,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铺陈开来,整个国家也开始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这条小道被后来称为“邓小平小道”,这条大道,名曰深南大道。

深南大道,见证了深圳40年的发展变迁和成长。它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大道、城市发展的大道,同时也是人民生活的大道。40年间深南大道成为这个城市的重要景观,这条印满梦想足迹的“深圳第一路”像一位历史的讲述者,记录着深圳从改革开放到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篇章。

不仅如此,深南大道也根植每一个深圳人的心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深南大道。一代又一代拼搏奋斗的深圳人,几乎每一天都往返于深南大道上,每一个朝夕穿梭的身影都在追逐着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深南大道是中国第一条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都市景观大道,它绿意盎然,鸟语花香,是大气舒朗的城市绿廊。它拥有“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赞誉,展现出了深圳的绿色与宜居。

深南大道历经深圳发展变迁的奋争朝夕,40年间从7米宽、2.1公里逐渐建设成为一条百米宽、25.6公里的品质大道。在深南大道出发,深圳的鱼田荒草里,以长庄稼的速度生长出这座城市一座座不可替代的地标建筑。从见证“深圳经济特区窗口”的罗湖国贸大厦拔地而起,到福田华强北“亚洲电子第一街”的人潮涌动,到“中国硅谷”南山科技园的崛起,以及珠三角“曼哈顿”前海合作区的扩容。深南大道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一次次奋进催生出一座创新城市和一个开放中国,成为了一条改革、创新、发展、人民、观光、绿色的大道。


从当年的碎石路面到今天25.6公里的绿色长廊,深南大道演绎了这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深南大道也经历着从速度大道——景观大道——活力大道——大道公园的变化与发展。深南大道,“改革开放博物馆”式的大道,还在加速延伸,启迪着未来。


深南大道原本只是一条小道。1979年7月广东陆丰的600多个农民扛着锄头在稻田和鱼塘间施工,以“修地球”的精神,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平整出了从蔡屋围到上步工业区的2.1公里长、7米宽的土路。1980年底,仅够两台车来回并行的“深南小道”诞生了,此时在深南大道上见到的还只是低矮的瓦房、丛生的灌木、茂密的荒草、板结的土地……那时的深南大道不能叫大道,只是一条土路,去机场上班必经此路,而且是唯一的道路。
1982年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遵循了深圳东西向狭长的地形特征,确定了组团式带状结构作为深圳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交通系统以深南路 、北环大道、滨河大道3条道路为城市东西向的交通干道。也正因如此,为适应城市发展,深南路开始拓宽扩建。
从1982年到1984年底,第一次扩建工程完工,此时道路拓宽到50米。1987年春节前,深圳市把铁路用高架桥托起,全线贯通的6.8公里长的深南大道,被深圳人自豪地称作“十里长街”。1986版《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延续了《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的城市规划基本框架,自东至西规划了多个功能不同的组团,并在各组团间规划了宽度不等的隔离绿带,同时以法定规划的形式确定了深南大道等三条东西向交通道路的交通干道地位,自此深圳东西向的交通格局正式形成,并对深南大道后续的扩建提供了规划支撑。

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图(图片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1991年深圳市决定扩建从上海宾馆至南头联检站长达18.8公里的深南大道,把具有1600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新建的深圳科技园、深圳大学、华侨城、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等联成一体。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提速,上海宾馆到南头古城18.8公里的深南大道正式开建,1994年全长25.6公里的深南大道全线贯通,路幅宽达135米,中心区最宽达350米,沿线与48条南北方向的市政道路交汇,解决了罗湖与南头交通不畅的难题,深圳自此走上“跨越式发展”快车道。
深南大道以效率至上为原则,为城市快速发展而修建,从东向西串联了深圳各个核心功能区,助力沿线城市建设的高效开展。作为交通型主干道,在快速高效的城市发展需求下,路幅设计标准达到新的高度,并且前瞻性地为城市发展预留弹性绿地,为以后的大道景观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宽阔的中央绿化带是深南大道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少为人知的是它并非纯粹为了景观美感刻意为之,而是城市规划时为架设轻轨预留。后来随着城市飞速发展放弃了轻轨转而进行地铁建设,这一空间便转为中央绿化带使用,这时深南大道的景观仅对轻轨预留的中央绿化带以及道路两边的缓冲绿化带进行简单铺草绿化。后来深南大道沿线越来越集中分布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城市建设成就,其交通方式也更加复合,地铁1号线和多条公交线路陆续开通,并且新增多个人行服务设施。

为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1999年深南大道开始全面提升绿化美化,种植木棉等植物增强视觉对比。2002年为了分隔主道和辅道,在福田立交至侨城东路之间的8公里种植了1300多颗小叶榄仁,并在小叶榄仁的树间栽种一些杜鹃等进行间隔,在保留深南大道开敞的风格的同时与大道两侧大叶榕、白千层等行道树相得益彰,构成复层的绿色系统。后来深南大道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景观提升工作,自此深南大道从单纯的交通道路转变为展示迎宾门户,成为中国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景观大道,成为中国景观大道的起源与风向标。


短暂的历史、惊人的巨变,深南大道和它两旁伫立的地标凝聚着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情感记忆,也向路过这里的人们讲述着这座年轻城市一路艰辛闯荡的故事。在不断延续与发展之中,深南大道也在与时俱进地紧跟时代步伐,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深南大道沿线汇聚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功能,包括7076栋建筑、8条地铁线路、70个公交车站、5000处服务设施、17个城市公园以及12条河流,每天约有100万人在此工作和生活。此时的深南大道转身为城市多元活力而服务,诠释出最精彩活力的深圳“城市轴线”,是聚集最高效生产功能的财富大道以及承载最密集人类活动的活力大道。




城市再发展,大道再出发。城市发展将更关注人的需求,深南大道也在新的需求下赋予更多的意义 。深南大道横穿两条生物廊道、四条山海绿廊、两条城市人文走廊,是缝合城市的重要纽带,将会变成连山通海的超级公园带,成为一个无界公园,成为市民公共活动的场所。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之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深南大道“再出发”,不是全盘更新的再造,而是针对局部问题的介入式改造,希望以“微改造,再提升”为原则和手段,最大化道路沿线绿地的公共价值,让大道成为大道公园,让绿色人人可享,助力深圳迈向全球卓著的公园城市新时代。



大道公园将深圳大开大合的山海空间、多个大型公园、河流连接在一起,恢复城市生态格局。柔性的公园与深南大道结合,公园与城市相融,将深南大道打造成公园般的场所。

深南大道转变为大道公园,实施的核心抓手是贯通一条代表深圳“蓝天、大海、创新、开放”特质的深蓝小径。

深蓝小径



我们以构建生态文明秩序、谋求人民美好生活福祉为根本遵循,希望深南大道能继续引领深圳发展,并带来三大转变:
? 从“强调交通功能”向“关注人与城市”的价值观转变
? 从“粗放建设重造”到“微改造大提升”的设计观转变
? 从“道路红线管控”向“全面空间管控”的管理观转变
深南大道四十年间与深圳共同成长,壮阔的大道叙述着车行视角下的大故事。过去,深南大道是深圳人努力奋斗出来的改革之路。现在,深南大道是与伟大城市共生的城市主动脉。未来,深南大道将开启新的公园城市时代,把被忽略的城市空间还给人。关心人行视角下的小温暖,最大化其公共性,让大道人人可享,将大道上的深圳生活打造成深圳品牌,传承历史展现城市精神。
2018年,深规院景观所与联合体(SWA Group、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中标《深南大道景观设计暨空间规划概念设计国际竞赛》,并陆续获得了多项荣誉:
? 2019年美国ASLA北加州分会大奖——分析规划类荣誉奖
? 2019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 2019年度第十八届深圳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2020年8月29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作为代表深圳建设史上的20个“城市中的设计”项目代表,受邀参加由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组委会、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主办,由KAI、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印物所联合策展的「20+20」城市中的设计主题展,并在主题沙龙中进行《深南大道与深圳的共同生长》为题的演讲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