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日报:第115期,今日收录16篇
往期查看:www.guihuayun.com
合作联系:admin@caup.net
查看方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香港为什么不堵车
2016-04-24 马李 灵珊 啸谈阡陌
用香港交通规划专家、何黄交通顾问有限公司主席黄良会的话来说,“一个正常社会的市民,必须拥有出行的权利和方便。而政府的责任就是保证每一个市民生活都能维持一定的水准。在交通问题上,香港政府近年来做到了这一点。”
城市规划的香港模式
在香港,公共交通问题从来都不只是政府责任和公共服务,而是与市民满意度和财团利益紧密结合,政府更像是市民和地产商这块跷跷板之间的平衡点。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香港政府,借用市场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再由公共服务度的提升来促进市场发展。
早在英国政府统治时期,香港就已确定了紧凑集约型城市发展模式,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系陈振光副教授对本刊记者说,“高密度发展是香港的典型特征。自1970年代,集约型城市、集约化住房,尤其是香港公屋的发展一直探索着高密度住房与城市生活环境的协调关系。但高密度并不等于拥挤,生活质量与居住密度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负相关,高容积率下开放的空间与良好的邻里环境对生活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
所谓的香港模式,与地产商和财团的关系紧密。简单来说,港府发展经济,最大的资本便是土地,通过出售土地来获得市政资本。但香港可供利用的土地面积有限,集约式的利用模式下,并不会随便扩张,而为了榨取每一块土地的最大利用价值,必然会将城市规划做到最好。与人居密切相关的交通问题,自然也是考虑重点。港府并不将公共交通作为福利事业,而是将其经营权交给私人公司,地产商往往身兼提供公共交通服务一职,利用公共交通为自己的产业增值,公共交通本身也成为利益增长点。政府则制定条例、规范行为,保证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各方互相倚重和利用的前提下,香港的公共交通得以良性循环发展。
正如陈振辉所言,“香港政府与地产商、发展商的关系包含了3个方面:市场(Market)、监督(Monitor)和监管(Regulator)。在市场化运作中,政府首先充当监督者的角色,以保证公平交易,发挥适当的监督角色;而‘监管’这个词的意思比‘监督’更严肃和有力,描述政府更为强势的监管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成本来控制私家车保有量。几乎每位采访对象,包括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和交通规划公司总裁在内都承认——这也许谈不上公平,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富有的人可以开车,穷人却无力负担这样的成本,但这一举措却平衡了最大限度的公平与效率。毕竟,道路不拥堵会节省每一个人的时间成本。
同时,政府也并不会滥用收取的高昂私家车注册、保养、停放、道路使用费,而是将之继续投入市政建设,公开、透明的财政状况让市民接纳起来并不困难。香港运输署前副署长陈阮德徽女士对本刊说,“我们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用多少社会的资源,就会付出多少代价。我们征收私家车的钱,到最后也是去改善公交的。”
更多:香港运输署的职责;在香港开私家车太贵;公共交通系统;对人的尊重。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原文全文。

果说电台|如何建立你的不可替代性?
2016-04-24 水果君 果说
摘录:什么是不可替代性?
平常我们理解的不可替代性,可能是指通过某些专业领域技能的精进,来获得不可替代性,比如通过持续地钻研一门技术,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但水果君后来在《暗时间》一书的作者刘未鹏在博客[1]上发现了他引用了CSDN孟岩先生的一句话,说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不是时间差,不是技术,不是基本功,不是什么思想,也不是聪明脑瓜,而是你独特的个性、知识、经验的组合。
看到这句话时,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曾经一直纠结想学点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却因为七七八八的事也因为懒,没能学成,而心慌忐忑,总觉得要被时代抛下了。
看到这句话,讲一个人的不可替代性不是单独看他(她)拥有什么技能,而是要把他(她)当作一个整体去评估这些个性知识和经验的组合,跟别人有什么不同,突然有了一种”我就是我,我就是不一样的焰火”的感受。也突然对不可替代性这个事充满了兴趣,于是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不可替代性?
在工业时代,在技术发展和社会组织关系的确定性更强的时代,一个人的不可替代性有可能是指你在某一岗位是不可被替代的,你的能力只要满足某个岗位的需求,作为企业里的一颗螺丝钉,你就可能建立你的不可替代性。
但随着社会变革和技术方式演进,方方面面的变化都在快速地发生,我们其实很难保证自己能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岗位上呆一辈子,很难保证自己一时的知识技能组合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可替代性也就更多地跟你的个人特质关联了起来,那些你独特的个性、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技术将共同构成你的不可替代性。而以下这些,将成为你在这个时代建立不可替代性的基础:
更加专业的技术技能
开放深入的思维方式
持续更新知识库的学习能力
与人沟通达成共识的能力
那些附着在你身上的宝贵的性格品质
为什么要追求不可替代性?
对于不可替代性的追求,我们觉得是出于两个原因,为了向内挖掘自我价值和向外争取更好的生存资本。
向内挖掘的前提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承认拥有生而为人的共性的同时,也相信自己具备着上天赋予的独特价值。
在我们短暂且宝贵的生命中,我们能否探寻到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发现自己隐约体会到的一种使命,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去度过与特质匹配的无憾一生,非常重要。认识自己,很难,但值得我们每个人不断地跟自己对话,去找寻,去探索。
向外争取的前提是,我们需要通过建立与其他人的关联,通过社会分工合作,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生存和立足的根本。而对不可替代性的追求,能够让我们以自己的优势去参与社会的分工合作,从而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
想想看,如果每个人在社会中提供的都是无差别的劳动,他做的工作,我也可以做,或者我做的工作,她能做得更好,那社会为什么会给我们更多的回报呢?
所以,我们本着对独一无二的生命负责的态度,本着通过自身独特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更高的生存条件的希望,我们应该去努力地追求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找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能为自己、能为世界创造的不一样的精彩。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收听访谈记录。

中美碳排放比较——看起来的绿色并不生态
2016-04-24 格莱泽 新土地规划人
美国和欧洲的高密度建筑将会减少碳排放,但今后几年中最为重要的城市发展战役将在印度和中国打响。
印度和中国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它们拥有比美国多得多的人口。如果印度和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达到了美国的水平,即使它们的人口保持在现有的水平上,全球的碳消耗也将增长139%。
支持在美国进行更高密度的开发带给环境的最大好处可能是:有助于说服中国和印度向高空而非向四周发展。

现在,美国是位居全球第二的碳排放大国,美国平均每年每人排放大约20吨的二氧化碳。同样大量驾车出行的加拿大人的人均排放量与美国人相差无几。西欧则要绿色得多。
英国人每年每人排放的二氧化碳略低于10吨,意大利的人均年排放量为8吨左右,大量使用核能的法国人每年每人大约排放7吨二氧化碳。
中国每人每年大约排放5吨二氧化碳,印度为1吨。如果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美国的水平,这将导致全球每年增加200亿吨碳排放,并使全球的碳排放总量增加69%。
但是,如果印度和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维持在与法国的生产总量相当的水平上,全球的排放总量将增加30%左右,这一增量可以设想为抵消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碳减排总量。
因此,我们鼓励这些国家把它们的碳排放总量保持在与比较温和的欧洲基本持平的水平上,而非效仿美国的能源消费和发展模式。这一点至关重要。
今天,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与曾经环绕匹兹堡或曼彻斯特的黑烟一样,它们是一个工业大国正在崛起的副产品。迄今为止,中国的家庭是特别节俭的能源用户。
我和马休·卡恩、王睿对中国家庭的碳排放进行了逐个城市的分析,基本类似于我们对美国家庭进行的分析。一个华盛顿地区的典型家庭每年产生43吨二氧化碳,一个典型的北京家庭每年仅产生3.997吨北京是中国最灰色的地区之一。
在我们研究过的60%以上的中国城市中,每个家庭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为2吨或更少一些。大庆是中国的石油之都和最灰色的城市,那里每个家庭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相当于圣地亚哥的1/5,而后者是美国最绿色的城市。

中国家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住宅取暖和用电。随着国家的发展,首先遇到的是取暖问题,很久之后才是空调。
美国碳排放最多的是炎热而潮湿的地区,而中国碳排放最多的是比较寒冷的地区,因为中国需要取暖,但还不需要制冷。美国家庭的碳排放一半产生在个人交通上,而中国目前只有10%的碳排放来自小汽车。
中国的驾车出行和空调制冷相对较少,从而使得目前的碳排放水平较低,但我们很难预计日益增多的中国富裕人口会放弃美国人认为理所当然的奢侈享受。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印度对空调的需求似乎更加强劲。
大约30年以前,中国和印度基本上都属于农业国家。就像所有的贫穷国家一样,它们造成的环境损害很少,因为它们使用的能源很少。然而,在50年的时间里,它们完成了西方国家用了一个世纪才完成的工业化和城市转变。
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能源消费的爆炸性增长,如今它们正在推动石油价格的上涨,并且今后可能会导致碳排放的大量增加。
希望中国和印度继续专注于传统的农业可能是非常诱人的,但是,让24亿人口处于永久性的贫困状态绝对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方法。中国和印度过去的农业意味着当地的婴儿死亡率和饥饿。
永久性的贫困意味着数十亿人将会受到人类在没有高科技药物的帮助下可能会携带的瘟疫的威胁。

印度和中国的增长模式发出了既令人充满希望又令人焦虑不安的信号。从好的方面来说,这两个国家的大城市人口都非常密集。孟买的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英里5万人以上,大约相当于纽约市的两倍。加尔各答和班加罗尔的人口密度均超过了每平方英里2万人。
作为中国大陆发展速度最快、与中国香港隔江相望的城市,深圳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1.5万人以上。这种人口密度非常适合于公共汽车、火车和电梯,而小汽车的使用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中国的未来意味着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因为拥有更好的公共交通和高层的居民楼而显得更加舒适的话,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安全。
但是,警告的信号也出现了。上海和北京分别拥有2000万和1700万人口,这两座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大约相当于纽约的1/10,不足洛杉矶人口密度(大约每平方英里2600人)的一半。
在印度和中国,小汽车的使用量正在迅速地增长。2009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达到了6000万辆,年增长率在30%以上。如果再保持几年30%的增长率,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可能会达到5亿辆。
与此同时,印度的塔塔集团因为生产出了价格仅为2500美元的汽车而成了头条新闻;如果交通拥堵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话,塔塔集团会让10亿印度人全都开上小汽车。10亿的印度驾车者将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