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小宇宙,那么你是否清楚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是否清楚这独一无二的你在芸芸众生中,拥有着哪些非常特别的个性和能力呢?带着探究自我,发现自我的目的,本期果说电台,火龙果、奇异果和枇杷果共同探讨了一个有点深刻的话题:如何建立你的不可替代性?
果说电台第70期《如何建立你的不可替代性》,三位水果君将结合对自身的深度剖析,来跟大家坦个白,自己究竟是个怎样奇葩的人?欢迎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收听。以下节选部分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的更详细介绍和应用方法在音频节目中有探讨。
什么是不可替代性?

平常我们理解的不可替代性,可能是指通过某些专业领域技能的精进,来获得不可替代性,比如通过持续地钻研一门技术,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但水果君后来在《暗时间》一书的作者刘未鹏在博客[1]上发现了他引用了CSDN孟岩先生的一句话,说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不是时间差,不是技术,不是基本功,不是什么思想,也不是聪明脑瓜,而是你独特的个性、知识、经验的组合。
看到这句话时,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曾经一直纠结想学点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却因为七七八八的事也因为懒,没能学成,而心慌忐忑,总觉得要被时代抛下了。
看到这句话,讲一个人的不可替代性不是单独看他(她)拥有什么技能,而是要把他(她)当作一个整体去评估这些个性知识和经验的组合,跟别人有什么不同,突然有了一种”我就是我,我就是不一样的焰火”的感受。也突然对不可替代性这个事充满了兴趣,于是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不可替代性?
在工业时代,在技术发展和社会组织关系的确定性更强的时代,一个人的不可替代性有可能是指你在某一岗位是不可被替代的,你的能力只要满足某个岗位的需求,作为企业里的一颗螺丝钉,你就可能建立你的不可替代性。
但随着社会变革和技术方式演进,方方面面的变化都在快速地发生,我们其实很难保证自己能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岗位上呆一辈子,很难保证自己一时的知识技能组合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可替代性也就更多地跟你的个人特质关联了起来,那些你独特的个性、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技术将共同构成你的不可替代性。而以下这些,将成为你在这个时代建立不可替代性的基础:
更加专业的技术技能
开放深入的思维方式
持续更新知识库的学习能力
与人沟通达成共识的能力
那些附着在你身上的宝贵的性格品质
为什么要追求不可替代性?

对于不可替代性的追求,我们觉得是出于两个原因,为了向内挖掘自我价值和向外争取更好的生存资本。
向内挖掘的前提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承认拥有生而为人的共性的同时,也相信自己具备着上天赋予的独特价值。在我们短暂且宝贵的生命中,我们能否探寻到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发现自己隐约体会到的一种使命,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去度过与特质匹配的无憾一生,非常重要。认识自己,很难,但值得我们每个人不断地跟自己对话,去找寻,去探索。
向外争取的前提是,我们需要通过建立与其他人的关联,通过社会分工合作,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生存和立足的根本。而对不可替代性的追求,能够让我们以自己的优势去参与社会的分工合作,从而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想想看,如果每个人在社会中提供的都是无差别的劳动,他做的工作,我也可以做,或者我做的工作,她能做得更好,那社会为什么会给我们更多的回报呢?
所以,我们本着对独一无二的生命负责的态度,本着通过自身独特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更高的生存条件的希望,我们应该去努力地追求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找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能为自己、能为世界创造的不一样的精彩。
向内挖掘:如何发现自己的特质?

我们都听说过木桶理论,讲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板。而这个理论在我们成长记忆里,变成了一个人能成多大的事,取决于它的短板,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
当我们还在小学中学,在心智的成长阶段,弥补自己在基础知识和性格上的弱势,确实有助于我们成长为一个更加健全的人,一个综合素质全面的人。
但到了大学甚至是研究生阶段,如果我们还在想着怎么把自己的短板补起来,怎么让自己更加全面,而不是更加深刻的话,很容易出现样样了解,样样不精的状态。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一旦更多的时间投入在了补短板上,势必就不会关注自己更擅长什么。
而我们当今的社会恰恰是一个分工合作更加充分的社会,我们的价值取决于我们的不可替代性有多强。没有人会盯着你的短板看,因为那很难给别人带来价值;而你的长处其实是别人关心的,是市场关心的。当你的长处足够长,就可以更好地别人的长处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牢固的组合,共同发挥更大的价值。
所以,向内挖掘的过程,是挖掘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兴趣的过程,找到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最独特的地方。水果君在思考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认识自己的思考框架,可以帮助你来了解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特质,不妨结合你自己的情况,来依次回答下,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在纸上写下来。
专业技能:你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储备了哪些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你对这些技能有了哪些新的领悟?
性格特质:你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哪些与众不同的个性?是外向还是内向?人来疯,喜欢表现自己?还是安静稳重,善于倾听?
独特经历:跟同龄人相比,你经历过哪些别人可能没有经历过的事?这些经历对今天的你有怎样的影响?塑造了你怎样的性格?
社会价值: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你能解决哪些别人很难解决的问题?你能给别人带来哪些别人无法从别处获取的知识或感受?
估计每个人都能想到自己的一些特质,但很有可能不完整,或者不客观,那不妨约上三五好友,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对彼此独特性的认识,我们也可以从中听到别人眼中自己的样子,挺棒的一种体验。就像在本期果说电台里,奇异果、火龙果和枇杷果三位水果互相解剖那样。
在长期的自我剖析与自我总结中,我们就有可能更清楚自己的特质,更清楚自己的长处,从而不断强化自身所长,让自己更加精进,从而努力塑造一个更加闪亮的自己,向建立不可替代性进发了。
向内争取:如何让自己的特质为社会所用?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特质,如果无法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那可能就只能停留在自high的状态,你觉得自己很有特点,但由于并没有做成什么事,导致别人并不这么看,也就无法建立个人特质和社会需求之间关联的桥梁。
我们在讨论中发觉,找到特质与社会所需之间的link非常重要。这个link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跟机遇有关,一个人刚好在某一时某一刻遇到了一个机会,让他(她)的特质与他人的需要关联了起来,让特质发挥了很大的效能,从而向外界证明了这个人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他(她)走到了一个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价值的位置上去,实现了个人特质与社会需求的长期匹配。
所以我们常说:机遇很重要,对很多成功的人来说,刚好是遇到了特定了机遇,成就了发挥个人价值的一生。
如果说机遇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自己获得这些机遇?让自己主动去找到那些link呢?
在节目的讨论中,我们结合一些名人的例子和自己的分析,有几个发现:
事实上,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小机遇,缺的是持之以恒的准备,缺的是机遇来临时选择的智慧,缺的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之后奋不顾身的追求,缺的是勇气。
想起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篇评价老罗的文章[2],知友gauchewood在文中提到:
老罗年轻时期的成就,比起他后来决定进入手机界,反而是更有突破性。迄今为止,老罗的生涯一直是由一个个极其有突破性的成就组成,这几年的手机事业并不算最难。我说的成就当然不是指金钱之类的东西,而是指这种成就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而且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和障碍。到了二十七岁,这个一无所成的高中辍学生,成功进入新东方去教授准备出国的大学生英语,并且还以此成名,这个难度,其实远远大过2011年时,那个已经广为人知的公众人物准备募集资金,从事当时炙手可热的智能手机。仅仅从人生起伏的角度,甚至可以把希特勒的生涯与他相对比。正如希特勒自己一再说过的,与他早年的勇气相比,后来的事功都不过一场儿戏而已。(在1919年,这个没有完成林茨实验中学的学习,也未能通过艺术学院的录取考试的退伍兵,决心进入政界,并迅速进入政治舞台中心,那时他已经三十岁了)。
固然,老罗家境条件不错,能够允许他高中辍学开始各种尝试,但他后来的种种成就,如果没有自己充满好奇的持续追求,没有对设计的敏感和持续的积累,没有面临转折时被冯唐推了一把之后硬着头皮开干,没有对抗着无数嘲讽依然顺从自己内心的一次次选择的话,他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所以,老罗的不可替代性,你觉得是什么?他的那些link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很多人愿意不顾一切地追随他呢?
找到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

节目的时长有限,我们的思考也刚刚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探索内心,挖掘自己价值的尝试应该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事。能够在有生之年,知道自己为何而生,为何人而生,为何事而生,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
愿我们都能如愿!
更多探索不可替代性的方法和实践的探讨,在本期果说电台的音频节目中,欢迎大家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收听。下期主题预告: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未鹏博客 http://mindhacks.cn/2009/01/14/make-yourself-irreplacable/
2、知乎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982589/answer/79313165
欢迎大家关注面向个体成长探索和工作效率提升的公众号——每天工作4小时,微信号:meitian4h,咱们一起来专注、创造、高效、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