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草帽丽丽安
提问:最近几年各大高校建筑专业的女生比例上升不少,有的学校建筑学本科女生人数已经是男生的两倍。然而毕业找工作时却总是听说“某某设计院不要女的”或者“某某单位询问女生结婚生孩子的计划”,就连高校导师招研究生不喜欢女生的情况也时有听说。面对这种巨大反差,作为建筑学的学生/老师/用人单位,应该如何应对?
任浩:只能说二胎政策一出,设计院已经坚决不要女生了。
彭雷:这不只是建筑学专业的问题,而是全国性问题,也是世界性问题。刚查了下数据,从2009年开始中国高校女生数量就开始超过男生,2010年女硕士生人数开始超过男生。而美国的情况更严重,80年代开始女生人数就超过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跟家庭对女性受教育的观念转变有关;另外,女性作为一个心智比男性早熟的群体,更愿意主动适应现有教育制度。这些方面的原因使女性在中学阶段学习中比男性更有优势,反过来说男生在中学阶段更容易被淘汰,表现出来,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男生就会更加紧俏。
魏皓严:那么美国是不是也与中国一样,在择偶方面,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层次里,女生比男生多?我曾经猜测式地说过:中国男生比女生多出来的3000万大都徘徊在城乡结合部与中小城镇。不知道猜得对不对?
彭雷 :应该是吧。美国高校女生比例57%,中国接近52%。美国有些高校甚至在招生环节给男生降分录取。
魏皓严:这样的好处是:未来的城市会因为女性气质增多而更加考虑个人细腻的需求?
毛华松 :建筑学的传统难道不是把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牲口用的吗?反正,在日常的教育中,大部分女生的敬业精神都不比男生差,更多的是比男生强。这从各校的保研比例就可以看出来。
俞挺 :作为小企业主,我的判断很简单,看出你要混日子的,男的不要,女的当然也不要。如果你不愿意混日子,我就会要的。
徐苗:活干不完的时候,女人当牲口用,“女人能顶半边天”,没活干的时候女人就得回家。需要人口的时候,鼓吹英雄妈妈,一家十个;不需要的时候就给你上环,拿掉你的子宫;又需要人口了就给你张准生证,没有任何配套的政策,好似拧开水龙头就出自来水一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谈应对,确实有点不知说什么好的感觉。如果是自己家的女儿,只能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真正优秀的人总是有选择余地的。
李淦:说到男女,我们工作室30+人,女生占了三分之二。有一年,有五位女同事同时段怀孕产子。她们回到工作岗位后,责任心更强了,也更细致了,甚至整体观都有了提升。这大概是为人母带来的人生改观。男女问题并不是那么重要。所以,我们跟大家说“尽情生产吧”!
毛华松:从最近的实践感知来看,女生在学习到毕业初期能很好地投入。但在30岁临近时,找老公的压力(真如前面所述,大城市男女比严重失调,造成优秀剩女很多),以及有老公的生育压力,直接会让女生在实际事务中失去战斗力。而有孩子后,又比之男生更在乎小孩,大多愿意申请轻松岗位。所以想起当年和老魏、赵强参与一个学生活动时,赵强老师说的话,“做一个贤妻良母也是一个崇高的理想”。大部分女同学开始都很努力,也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但最终都输给了自然,输给了母性。所以我建议,女生选择职业,最好能先考量好以后家庭的发展,比如高校老师、公务员,好像貌似还可以进退有序。
刘艺 :国家鼓励二胎,马上对毕业女生的分配产生了连锁影响,这是实情。
冯果川:女性要生孩子,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办法工作。国内的方式更侧重于让企业背负这个负担,可是企业的生存本身就不容易,不愿意甚至有时是无力承担这样的负担,当然就不愿意接受女性。这个问题不应该是让学生,老师和用人单位来应对,因为面对这个问题这三方都是弱势。我们要问企业交的税干嘛去了?中国民间交着福利国家的高税率却没有享受国家的福利,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女性的负担应该是全社会的成本,当然是大家一起分担,我们缴税不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吗?所以学生,老师,用人单位的应对,应该是要求政府公开税收和开支情况,让咱们看看收了多少钱,花到哪里去了,评评合理不合理。
余斡寒 :这就是个政府不作为、懒政的典型例子。一会嫌人多一会嫌人少,那些代价、成本都扔给个人企业去了。大机构、公立大学、事业单位相对能承受,一般企业特别是规模小的当然会是很大负担。
具体看,其实也会有一些细节,未必都是那么简单的现象。比如我1990年代所在深圳那家单位,老板就喜欢女员工,相对稳定不爱跳槽。这其实也和女员工要兼顾家庭有关联。1990年代那一拨行业低潮,很多男生从大设计院出走,留下很多女生,十几二十年后,这些机构的高层好些是女生。男生瞎折腾一圈,好像还不见得有多大名堂搞出来。
张翼:我认识一位老师是这样带女研究生的:1,一年级鼓励交男朋友,在学校接触不同的人的机会更多,更容易认识志同道合的人。2,二年级鼓励领证结婚,并且以五年为单位做生活和职业的规划。3,三年级鼓励怀孕,写论文期间顺便养胎,在家老实呆着,不过要严格控制时间,预产期一定要卡在答辩之后。而且答辩时挺着大肚子很有气势,谁敢惹?一般都很顺利。4,毕业后追加半年到一年带娃养身体,然后开始求职。我已经有好几个师妹挺着肚子光荣毕业了,拿学位同时称老娘。企业其实最怕的是生娃,对已经有娃的女生就会宽容许多,找工作都不太难。不过今年出了二胎政策,就呵呵了。
抛开求职不谈,女生在从业以后:一般年轻人积累三年左右的工作经验开始获得越来越好的机会,那三年一般也舍不得生,等机会越来越好,就更舍不得生了,当了项目主持,哪有时间生?所以我身边许多专业做得比较红火的女建筑师根本就没时间成家和生娃,多数还真不是不想,生娃对女生跟男生而言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级别的选择。其实教育应该是分男女的,否则输出的岂不都是东方不败~
魏皓严:我自己的研究生是女生偏多,做事很认真靠谱也能拼,很多本科女学生也是如此。但是生养孩子这件事几乎毫无异议地,女生的付出要大得多。
龙灏 :我的研究生也是女生多,就读书期间而言,做事方面确实都不错。但生孩子这事一定会影响学业(毕竟不同人的恋爱、结婚与怀孕生子的态度与境遇是不同的)。我现在就有在读学生生了娃的。我不可能阻止,但也不会因此而放松学术要求。
张翼:导师担心女生生娃影响学业,老板担心女建筑师生娃影响工作,似乎导师和老板们要拿出态度都不难吧,都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好。诚如俞挺所言,大家都自保无事,所以,今天有个女生提了这么个问题,咱们一群人都懵逼了。
放任不管与站出来帮助学生面对,有本质的不同。社会把问题倒逼给了学校,老师可以选择逼回去谁爱管谁管,也可以选择面对。我不知道哪种好,因为每个学生情况都有不同,但我不觉得逼回去就是更负责任的表现。
魏皓严:我是懵的。
张翼:所以这需要导师花更多精力帮助育龄女生制定教学和论文计划。平心而论,群里这么多资深教师,难道通过教学计划和论文选题真的解决不了孕期写论文的问题吗?难道没有基于文献的研究方向吗?难道教学手段就孱弱到只能放水的地步吗?
何捷:好在我的女学生只有找对象的问題存在。硕士不可能生孩子,這是肯定的,博士起码得延期个一两年才可能。关键是怀孕生产坐月子喂奶的時候基本什么都干不了,也不敢让她们干。
魏皓严:有些女生孕期反应大或者身子弱或者身边缺人(老人没在身边或者丈夫很忙什么的),挺难一概而论的。我有个研究生就是既生了娃娃也按时毕业了现在还读博了,她的硕士论文评价很不错——有点人生赢家的感觉。但我零星知道她当时的艰难与焦虑。
龙灏:具体肯定要看人了。前面不过泛泛而谈。其实西方社会确实很多妇女(不管学历多高)在小孩小时候是不上班全职带娃的。中国薪酬体系跟上的话好像也得往这个趋势走吧?不然真就无解了。我跟好多设计院一线领导聊天,也挺理解他们的苦衷的,特别是二孩政策一出,一个所二十几个建筑,一半准备生二胎,所长要疯了!当老师还没这么恼火~
王磉:不久前才在世界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英国:3/4 的妈妈在工作中遇到歧视” 。这数据来自3254份怀孕或刚生完小孩的在职妈妈的调查。其中1/9感到被要求辞职的压力,1/25辞职。法国情况估计也差不多。
确实如冯果川讲的,社会机构能很好地承担抚养孩子的服务,法国基本没有老人带孩子,全靠社会服务机构,对于生老病死这些以前由家庭承担的事情,基本都可以交给社会机构。我认识的绝大多数,生完孩子都很快工作并且家庭工作两不误。还有家庭分工问题,多数家庭男方也会承担家务带孩子,比较平等,给妈妈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工作。但毕竟是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一朋友休完产假去上班,不仅不再续合同,而且她的办公桌都消失了,尽管她的合同还没到期。另外一朋友求职的时候就被问生孩子的打算之类的,她当时刚怀孕,撒了个谎工作了,好在只要签了合同就会被法律保护。
石岗:我们公司还是招女生的,但是主专业,拼体力的专业,女生比例就相对低。一些相对附属的,不会非常忙的专业,女生比例就会高一些。
不愿意招女生有几点原因,女生其实干活不会比男生差,就结果或者图面来说,甚至有时更圆满更细致更具备耐心。但是总体来说,我们不愿意太对女生太狠,也就是劳动强度,命令执行力都会放松一些,轻一些,我想这也是出于对女生的爱护和尊重,不愿意让她们像亡命徒一样的加班(加晚了回家也危险),不愿意让她们单独出差,不愿意让她们在和甲方服务时被甲方灌酒或者过多的应酬。这些积累起来,也就是我们会控制女生数量的原因了。有些公司女生比例会高些,比如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我就明显感到他们的女生比我们多多了。可能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服务性质、工作模式,对女生态度也会略有不同。
其实女生生孩子问题不大,我们公司几个女生生孩子,都顺利渡过,关键是工作交接好,大家理解,互相帮助。其实男生当了爸爸也都一样,开家长会,带小孩看病,都是经常的事,这些事情公司应该鼎力支持新妈和新爸,谁没有点家里事呢?当公司宽容理解时,员工自然会报答和回馈的。或许个把员工比较难管,以孩子为借口偷跑或者去玩,但公司要的是面,是整体,大多数人还是向上,是要做事,是要这份职业的。对于个别拖后腿的,那也就是加强管理的点了。
其实,管女生还是比较容易的,她们生活丰富,兴趣点多,敏感点多,养花,带水果,穿裙子,涂香水,不太争权夺利,也许就在乎那么一点尊重,一点感性的赞美。她们让公司活力倍增,办公室也会变得活跃,这半边天可不能小视。我们分院的女生都很不错,了解她们,知道她们的能与不能,擅长与不擅长,派她们任务时都说直白一点,避免猜忌,“明天出差可以吗?家里小孩放得下吗?”
不管男女,都需要尊重,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团队才有生命力。
魏皓严:其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虽然难受难做,还是得受得做。活生生的人或热乎乎或冷丁丁或面嘟嘟地杵在面前,不得不具体地对她们。
朱晔: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宋晔皓:我觉得女生越来越优秀,不是女生变化了,而是社会进步了。不应在任何层面有性别歧视,那些不要女生的单位,亏大了。
何捷:前些年和一个大院经常接触,院长是超级女强人,她就公开说我尽量不招女生,就是因为刚刚培养好了,能用了,就生孩子带孩子,基本不能当整人用好长一段时间。她说男领导不好说这种话,但她可以公开说。
余斡寒:因而,我一直认为这种问题可能根子上不是性别歧视、男女平权之类的,还就是经济利益。
何捷:说深了还是有这个性别差异和平权的问题在里面,经济利益是表象,如果说男的因为老婆要生孩子请三个月假肯定被认为是怪物了。其实根子还是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余斡寒:我说这可以用经济利益问题来解释,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一些可操作的办法来弥补,不然也永远只是吐槽或者抒情、感慨。其实也就是和冯果川开始说的类似,这个只能在社会比较大的尺度范围来解决,到了企业这种微观范围,自然不好办了。
何捷:其实性别差异是个永恒的话题,解决不了。要不怎么能养活那么一大堆做性别研究的学者?这可以当个博士论文课题来做。
余斡寒:如果是认为女性不适合设计工作的某些范围,或者带来管理不方便,或者营造的工作氛围不利,这属于性别歧视。同工同酬这种问题在设计单位倒是基本没有了。如果是如问题里所说,因为生育给单位、企业带来的“不划算”产生的问题,那自然还是要通过经济办法解决了。前面大家不都在说女建筑师多好什么的。
魏皓严:1.据我主观性碎片式缺乏统计学支撑的观察,最近几年来女生在学习上越来越占优,而且明显地、能力也占优。
2.据我以为客观的回忆,我们那时候(80年代末90年代初)每个年级的学霸与精神领袖基本都是男生。
3.据我认同的朱晔老师的(不知来自何方的)观点:女生比男生早熟十年左右。那么到了30岁,男生会逐渐赶超女生吗?可是他们凭什么赶超呢?
4.据我理由十分不充分的愿望:未来社会里,女建筑师与规划师多了不是坏事,女性的细腻敏感会为城市带来很多好东西。
5.据我无厘头的遐想:未来的单位老板将不得不选择女生,因为男生太少了。那时候的竞争不再是男女竞争而是女女竞争——在体力优势不再占优的智力社会,女性可能逆转。
6.据我不着调的幻想:未来的男生将因为学习不占优而逐渐主要从事低度烧脑型工作(包括色情行业),体力优势也因为机器人的普及而没了。作为消费品的花美男将会越来越多,几个男生为一个女老板争宠的事件将会越来越多。
7.据我悲观的现实观察:大多数(即使成绩优异)的女性的内心深处仍旧是男尊女卑的,当她强了,她希望遇到的是更强的男人……可是世间有那么多强人吗?她们的内心还是希望依附男人的——这样的现实使我上述的遐想与幻想变得虚幻。
8.据我有限的见识:这个问题千扯万绕,浩瀚无垠。
龙灏:你的记忆还是比较准确。我一直认为也许螺旋上升的社会正在向“高级母系社会”发展,我们不可能看清未来而已。
(责任编辑:冯旦)
留言即可提问

摁上3秒,城门开启
“嗯微问答”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nofficeq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