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日报:第113期,今日收录41篇
往期查看:www.guihuayun.com
合作联系:admin@caup.net
查看方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重混与复魅:城市设计的价值重构
2016-04-22 Vertical UPDIS共同城市
摘录:城市设计的未来价值
正如前面所讲,资本对我们产生了巨大影响。城市设计如果上来就做设计,很可能不知道为谁而设计,不知道被谁控制而设计,不知道设计最终价值是什么。所以必须把所有的价值逻辑搞清楚,城市设计才能下笔,不然下笔就错、下笔就害人、下笔就害城市,甚至不单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别的城市。
当站在全球化角度和历史角度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城市设计已经不是简单的对一个城市自身当前状态的设计,它实际上是要考虑全球大的设计和时间设计,这里面存在很多伦理问题。
城市设计的未来价值体系,包括城市设计的正向价值和逆向价值,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建构。

一是从世代景观保护角度,如何让不同世代的空间遗产兼容?要避免站在单一世代角度排斥其他世代遗产。并且要化解不同世代遗产层叠所产生的“时间伦理”问题,即在城市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同世代之间以及其与当代城市发展之间,谁有优先的被保护和发展权?这需要我们建立一整套逻辑自洽的方法体系。
二是从差异性塑造角度,需要吸引来自全球的差异性,形成特色并增加附加值。但要避免站在单一城市角度吸收差异性和排斥同质性,因为同质性的全球传播必然带来“地区伦理”问题。城市设计在塑造差异性的同时,如何减少对其他城市差异性的损害?这需要建立一个基于差异性和同质性全球平衡的方法体系。
三是从资本积累吸收角度,帮助城市吸收全球资本,来为城市生长提供能量、激发城市活力。但要避免唯发展导向和唯GDP导向,以及全球资本对基本人性的控制和压抑。防止空间的物化、符号化、空洞化、工程化、冰冷化,要让空间发展最终回归于人的使用感受。这需要城市设计建立一个高度集成和软性的用户界面体系。
四是从空间权利分享角度,让空间物尽其用,回归于民,回到每一个使用者手上去,避免空间沦落为单纯的资本积累和产权占有工具。要建立一个符合商业运营规则的空间分享机制和平台,因为空间权利一旦分享之后,资本运营效益有可能会降低,所以城市设计要建立一种符合新经济生长规律的新型空间分享体系。
城市未来价值的核心与目标
重混:
Remixing | 再生:Regeneration
复魅:
Reenchantment | 再地:Relocalization
集成:
Integration | 软化:Softening
使用:
Accessing | 分享:Sharing
一、重混 | 再生
重混和再生,是为了应对未来世代景观保护的一种城市设计策略。

罗马废墟
这是罗马的一个废墟,是两千年之前的场景,但是后来所有的世代都不能在上面再覆盖了。这就提出了一个权力问题:在世代相互连续发展过程中,谁具有最终的权力?
方式一:城市设计作为保护世代景观遗产的法定手段,需要划定历史资源保护区,建立永久保护名录和强制性保护等级

因为一个城市的世代景观遗产理论上都是有价值的,所以首先要把它们全部强制性地保护下来,然后,再去考虑世代之间的相容可能性。

除了这种世代相容之外,还需要将现代城市日常生活和体验注入到遗产之中,使城市空间的生长成为时空一体、生生不息的连续过程。如上海市在遗产的全方位保护和点滴式活化等方面,做了许多很好的尝试。
方式二:重新规范历史的再表达再呈现,并将之与新的城市发展相适应

巴黎
奥斯曼对巴黎的现代化改造,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建立一整套规范体系,将古典建筑进行全面的再表达和再呈现,并落实到新城上。这样的“新城”就跟以前的历史形成了连续的图谱。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对历史的态度,既不是简单对历史毫无保留的尊重和推崇,也不是断裂式的创新,它是一种历史的再创作和中间状态。
方式三:从历史中生长出新的片段,使现代技术与历史相适应

塞利维亚都市阳伞
历史的精髓是古代的工艺和材料,而不是古代的形式。西班牙塞利维亚是一座古城,为了吸引游客,也为了包容现代经济和新的生活,它需要一些创新。“都市阳伞”是一个采用现代技术对历史场景的适应性设计方案,它从工艺和材料角度将现代空间与古代场景进行焊接,很好地完成了世代景观遗产的“灵魂传递”工作。
这样的传递方式我认为是符合未来潮流的,也是中国未来应该走的道路。比如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工艺灵魂”通过现代技术进行再转化,让它适应现代城市空间。这种经过转化后的新型构造体,可以做很大,跨几个街区,能够包容和适应现代城市的所有功能需求。
方式四:在历史的时空连绵中考虑世代遗产层积的伦理问题

伦敦
伦敦采用了一种多维度层积方式,通过空间重混来解决时间压缩问题。在古代的遗产里面局部插入一些新的要素,在现代建筑里面熔铸一些旧要素,把历史遗产的传承从宏观延伸到微观细节,从二维空间延伸到三维空间。因为三维是无限的,细节是无限的。
二、复魅 | 再地
复魅和再地,是为了应对未来差异性塑造的一种城市设计策略。

帕提农神庙的女像柱
这是古希腊帕提农神庙的女像柱,它展示了现代性在对自然全面祛魅之前,空间与生俱来的同自然和宇宙之间的高度关联性。
方式一:让地理和风土重回产品体系和空间体系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将许多“阐述风土精神”的艺术作品放置在野外、劳动现场,散布到每家每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地理风土重新回到日常生活。
方式二:让文学和艺术重回产品体系和空间体系

熊本熊
日本熊本县借助“熊本熊”这个虚拟城市角色的塑造,使城市产生了文艺复魅效应。熊本熊被赋予了一个公务员职位,并且代表城市“真”的在做一些实际工作。这种假戏真做的戏剧化行为,把整个城市乃至世界卷入了更大的狂欢之中。
方式三:让业主和工匠重回产品体系和空间体系

3D打印
未来的产品体系必将发生巨大革命,重新恢复神性。依托于3D打印、人工智能基础上的“全DIY生产体系”被建构出来之后,每个人都能造东西,每一个产品都有其独立性格和单独名字,每一个建筑空间都有随机的创造性表达。工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去工业化”,即让生产重新回到一种隐藏了技术的手工状态,使生产者的性灵直接影响到建造过程。当生产的复魅过程被全面推广,消费的差异性就会自然获得。
方式四:重建城市神话谱系,把自然和人工通过AI融合在一起

未来的人工智能将会与现有产品体系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物种”。比如一棵树植入芯片,这棵树就会产生思想。当森林中所有的树之间有了思想交流,那么我们去砍树的时候,森林就会抗议。所以靠人类自身的道德解决不了问题,靠人工智能也许可以解决。
三、集成 | 软化
集成和软化,是为了应对未来资本积累吸收的一种城市设计策略。

这张壁画展现了一种极为简单的态度:我们的空间,需要像我们的心灵一样去被软化。因为生命最愿意接受柔软的东西,硬的东西是会伤害人的。但我们现代城市中绝大多数空间,却是完全暴力化的,每个人被动的要去适应那些冰凉、粗糙、丑陋的工程性设施。
方式一:让城市的基础设施,高度集成并隐藏起来

我们上一代的手机设计都是工程师的思维,从IPHONE以后,以体验为目标的产品导向就建立起来。把所有的技术隐藏起来,因为技术与使用者无关。
我有过一个管道城市的想法,就是把所有的物流体系,甚至交通体系通过管道传输全部整合在地下。而且由于3D打印的实现,未来管道中传输的很可能是液体。城市的所有基础设施将必走向高度的集成,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城市,仅仅是一个使用终端。
方式二:让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实体,都成为人和人相互联结的数据载体

在未来的智慧城市中,建筑必将变成人与万物相交互的软质界面,生活中的每一个物体都将成为AlphaGo。但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却仍然走在纯工程技术导向的歧途上,当一整套新的技术体系被建立后,我们的生活行为又要被动去适应它了。为什么要这样?城市设计,应当提前参与和设计适合于智慧城市运行的新空间系统。
方式三:基础设施的软化,城市中的一切要从工程变成为柔性

以色列Hiriya垃圾山填埋景观再造
这是以色列Hiriya垃圾山进行的基础设施软化项目。深圳也做过类似的事,福田污水处理厂加盖子之后,我们建议可以结合加盖工程做一个小型城市公园,最终建议被采纳了,设计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污水处理体验公园,孩子们可以在此学习和玩乐。这样的基础设施软化,我认为对整个城市影响非常大,未来将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
四、使用 | 分享
使用和分享,是为了应对未来空间权利分享的一种城市设计策略。

为了应对空间权利异化问题,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符合现代新经济商业规则的分享平台体系,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善和公益。真正平等的权力是商业,因为商业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竞争的自由上均衡,而非被某种权力预设的强制均衡。某种意义,一个好的商业规则反而可以反向控制资本的过度影响。
方式一:建立免费的社会交互空间

新经济的分享商业模式,可以将目前基于“共有”的公共空间体系转向为“共享”。如果把整个城市当做一部巨大的手机,那么,可以让私有或共有空间为每个人提供一处免费空间端口,它只能用于个人的所有创造性活动并必须与他人分享。运营这个免费空间系统的则是一个平台公司,它可以从巨大的用户资源中获取商业收益。
方式二:把多余的私有资源按流量计费,分享给每一个人

WeWork
纽约的wework labs是全球分享办公的先驱,它把城市中的多余办公空间整合起来,成为一个分享空间平台,使空间浪费转化成为空间消费。
方式三:无用的公共设施资源,重新设计后兼容各种活动

立交桥下的活动空间
消极的公共设施转变为积极的公共空间。这是将立交桥下的空间进行积极转化后,出现的多种可能性。
方式四:基础设施重新整合,使之成为系统性的分享空间网络

BIG-U方案
丹麦BIG建筑事务所为纽约曼哈顿设计的BIG-U方案,用一个开放空间系统把整个曼哈顿连起来,并在其中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分享活动,让人们重新获得游戏的身份和公共角色,暂时摆脱被日常生活的预设。
因此要重新设计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去激发事件。

草坪上的感应装置
很简单,在草坪上放这样的感应装置,就会发生很多事件,为城市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而非技术,才是最核心的价值。

池塘鸟类种群的生态位分布
分享的生态学本质,是生态位的占据。所有生物都是最大化利用空间和资源的高手,比如这是一个池塘鸟类种群的生态位分布,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分享行为。因为动物没有生产力,它们只能充分利用自然的差异性。而人类因为能够创造差异性了,于是就忘记了生态的基本定律。所以,未来人必须重新回到生物去。
以上为节选,本文来自张宇星,深圳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主要发起人、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深圳趣城计划总策划人。
以上为部分章节摘录,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社区规划——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美丽家园社区更新实践
2016-04-22 同济规划TJUPDI
1、提出社区P+P模式(Planning+Participating),即动态规划和自治共治相结合的社区规划理念。
依托社区“三会一代理平台”和“1+5+X”自治模式,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规划引导居民参与住区自治共治,从项目调研、方案编制到实施建设全过程,是一次规划模式从传统“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积极转型,是一次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的深度实践。

图1:社区规划P+P模式框图

图2:三会一代理平台模式图

图3:“1+5+X”组织管理模式图
2、探索存量住区有机微更新的规划方法。
上海进入了存量化城市更新时代,面对中心城区大量的老旧存量住区,如何通过规划解决或缓解老旧住区存在的诸多问题,本项目是针对具体问题所采取的一种有机的规划方法探索和实践。
3、推动社区规划师组织实践。
规划师的角色由传统单一的设计师逐步向空间治理的社区规划师转型,从蓝图绘制到问题协调转变,服务对象和利益主体由政府、开发商逐渐向普通居民转变。本次实践也很好地推动了社区规划师的工作组织和开展,为上海社区规划师机制的探索和建立起到了试点作用。
美丽家园建设以营造“安全、整洁、文明、有序”的居住环境为目标,结合彭浦镇老旧住区的实际情况,规划开展从“硬、软”两方面入手,“硬”主要解决住区建筑本体修缮和外部空间环境改善问题;“软”主要通过规划引导居民公众参与,并建立公众参与方法与体系,从而推动社区自治共治。
其中规划方案部分主要概括为安全维护、交通组织、环境提升、建筑修缮四个方面。

1. 安全维护
实现社区安全全覆盖,主要包括住区出入口综合改造、安全技防设施无死角、基础设施维修等,在提高住区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了住区的识别性和归属感。
2. 交通组织
以确保生命通道和消防通道畅通为主要目标,针对住区内部存在的行车路线不合理、机动车停车矛盾突出,非机动车停车无序等问题,对住区场所空间进行充分挖潜,因地制宜提出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规范划定机动车停车位、增设非机动车停车棚和充电设施。
3. 环境提升
规划重点从景观功能性、针对性、适用性以及美观性四个方面,对小区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进行充分的提升设计,为各年龄层居民提供公共交往与健康场所。
4. 建筑修缮
针对诸如屋顶漏水、墙面渗水、楼道整治等建筑本体存在的问题,此次规划设计一并进行了综合梳理,从而解决居住建筑的功能性与美观性问题。
以上为摘录,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中国现在多少人口?近五年增长了多少?
2016-04-22 城市规划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大陆人口为13.7349亿人,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五年共增加3377万人,增长2.52%。
近五年增加3377万人 专家:增长率低 与发达国家相近
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为137349万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133972万人相比,五年共增加3377万人,增长2.52%,年平均增长率为0.50%。
国务院参事马力表示,近年来,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基本都维持在0.5%左右,2015年的数据是比较正常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认为千分之五的年均增长率和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差不多。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变得比较缓慢了。在他看来,随着“全面二孩”等相关政策调整,未来几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还会提高。预计大概在2028年左右,中国人口总量会增长到高峰,人口增长率大体变为0。

总人口性别比下降 专家:主要因为女性预期寿命越来越高
公报显示,男性人口为70356万人,占51.22%;女性人口为66993万人,占48.7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20下降为105.02。
但专家表示,105.02是总人口性别比,而不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因此与“光棍”没太大关系。总人口性别略有下降主要是因为女性健康状况改善好于男性,预期寿命越来越高。不排除近两年出生性别比提高,但贡献并没那么大。
马力预计,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实施,全国总人口性别比还会进一步下降,逐渐趋于正常。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专家:2022年后老龄人口将加速增长
公报显示,0-14岁人口为22696万人,占16.52%;15-59岁人口为92471万人,占67.33%;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182万人,占16.1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74万人,占10.47%。
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0.0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2.8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0个百分点。
专家解释,新中国有三次出生高峰,第一次高峰是上世纪50年代,具体是从1950年到1957,大约有1亿人左右,这批人2010年开始步入老年,所以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第二次高峰始于1962年,因此,2022年后老龄人口将加速增长。2022年后,老龄化速度就更快了,劳动力总量下降的速度也会更快。

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上升 专家: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公报还披露了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数据。其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为17093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人口为21084万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为48942万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为33453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2445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由14032人上升为15350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由38788人下降为35633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由26779人下降为24356人。
专家表示,我国国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快速增长,主要源于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这为中国经济发展乃至“起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甚至为未来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专家:统计口径为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在城乡人口方面,公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6750万人,占55.8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0599万人,占44.12%。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0193万人,乡村人口减少681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20个百分点。
专家强调,这跟城镇化有关,但统计口径是居住在城镇或乡村的人,而不是根据户籍,因此数据显示的是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而非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但这将为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打下良好基础。

五年来人户分离人口增长 专家: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流动的国家
公报还关注了人口流动的情况: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为29247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4650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4597万人。
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增加3108万人,增长11.89%。
专家认为,人户分离人口增长迅速主要因为年轻人的流动。随着服务业占比扩大,近年来,除了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多的中年女性人口也转移出来,这也增加了流动人口的数量。
专家表示,这加大了管理难度,尤其是社区管理的难度,不过也将倒逼社区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以上为摘录,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通知:最新版微信已有公众号置顶功能,欢迎大家将国匠城置顶,点开国匠城公众号页面,打开置顶开关即可。
为何要置顶:当规划行业搜索引擎使用。
国匠城微信号收录了城市规划行业微信文章,收录行业公众号72个,您只要回复任意关键词,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文章。

如何置顶:点击到公众号页面,打开开关即可

置顶国匠城微信号,当做你的行业搜索引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