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微信公众号推出一篇转自“城市规划学刊”微信的文章,题目为“孙施文:我反对‘存量规划’这样的标签 ”,自转贴至业界权威大群之一:“城乡规划公园”之始,即引起群内行业人士的热议,唇枪舌剑,好不热闹,特此辑录部分专家学者观点,且容一一道来......
感谢讨论人的授权发布,在此分享的同时欢迎广大同仁参与讨论,积极献言(本文末尾同时推送了相关文章,亦请关注)!
2016年4月12日,《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以“从空间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规划思考”为主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织了一次学术笔谈,开始陆续在公众号上推送专家学者们的笔谈观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孙施文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对这个议题提出疑义,他认为,“从城市发展的动力而言,可以有外部因素推动的发展也可以有内生因素推动的发展,在发展方式上可以有要素扩张形成的也可以有结构调整形成的发展,‘空间扩张’都可以是其表现形式,但不是其本质性的内容,而且与是否‘内涵发展’或者其质量好坏也不存在必然的关系。现在之所以将它们并置在一起,完全是因为土地的问题,但城乡规划是以土地数量的增减来衡量、来分类的吗?”
孙施文教授接着指出:“所以,我对‘存量规划’、‘减量规划’这样的标签也始终持反对意见,城乡规划讲的是土地的使用,是怎么用的问题!即使是土地利用规划,讲土地的高效利用,也并非是用地少了就是高效了,而是指其对社会经济的效用是高效的。现在提‘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等等,其实这些‘量’指的都是土地的量,但空间是三维的,土地的量不扩张不代表建设空间不扩张,从现在所谓土地零增长之类的规划来看,那也是在空间扩张啊,有的甚至还是大扩张,只是向上扩张而已!”
赵燕菁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教授
其实存量的概念完全可以用城市更新这个老词。之所以用“存量”乃是为了对应当下的“增量”。这是中国特有的。城市更新没有此一含义,更多是西方国家规划语境。
其二,是突出与以设计为主的规划手段的差异。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没错,但两者工具不同,一个通过设计空间,一个通过设计制度。都是集约发展,都是应对经济转型,但却不是同一个工具,更不是传统工具的升级。这就是“存量规划”的含义。当然大家可以想更好的词,但规划转型的方向是明确的——也是正在发生的规划现实。
其实是我们过去把城市规划的经给念歪了。不管增量存量,其实都有制度设计的,我们只是把这不当成是我们的事,或者不看成是规划,在别人做好的套子里钻来钻去。
同意你所说的不是同一个工具,但不同意规划转型的方向是明确的,正在发生的。这个也就是我那篇文字的后半部分说的,还得好好捋捋的原因。
存量与增量根本就不是规划术语,只是针对已开发、未开发土地数量的,与功能无关,与人居环境品质也无关。所谓存量规划,根本就是城市更新;而增量规划,无外乎是扩张规划。都是城市成长的不同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而已。从这个角度说,有的城市以存量更新、再开发为主,而很多城市还处于增量扩张阶段。
增量和存量,本是企业或社会关于资产资源管理中的术语。由国土部门引用到土地管理中,就产生了增量用地与存量用地的概念。按照用地供应方式的不同,我国的建设用地分为增量用地和存量用地两部分。增量用地,又称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通过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征转而获得,即所谓土地供应的“一级市场”。存量用地,是指城乡建设已占有或使用的土地,可以在现有土地使用者之间进行交易,即所谓“二级市场”。所谓增量规划或存量规划,的确不是城市规划的术语,而是先由土地部门创设的概念,是规划和土地管理体制分割背景下的中国特色规划概念。
城市在增长,就必然有增量;城市有历史,就会形成存量。增量与存量是城市空间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城市规划是对规划区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以及空间支持系统的整体安排,既包括增量用地,也包括存量用地。城市规划从来都是包括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区改造更新的内容,难以决然区分只面向增量或存量空间的规划。新的概念提出是基于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需求。存量规划适应了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要求,是对于单纯依赖增量空间扩张的规划思路的纠偏,重新唤起规划对存量空间的关注,也是城市规划基本原则的理性回归。
存量规划与城市更新基本是同一概念,但关注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存量规划关注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而城市更新更关注城市建成环境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具有更广泛和丰富的经济、社会学意义。
一个概念是由其对立的概念界定的。存量对应的是增量。旧城更新则无此界定,其方法仍是物质设计的升级。混淆两者是不理解中国面临转型的独特阶段。这也反映出传统规划思想是多么根深蒂固……
随着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理论知识不断被引入城市规划研究中,城市规划早已不是单纯以工程设计为理论基础的学科。无论存量规划还是增量规划,其工作核心对象仍然是土地使用以及相关的空间支持系统,这决定了其学科理论基础不可能完全脱离工程技术。制度经济学等分析工具的引用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规划转型的内涵,但若因此而认为将引发规划学科理论基础的革命性重构则过于绝对。
城市规划从来都是包括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区改造更新的内容,难以决然区分只面向增量或存量空间的规划,为何还有存量规划?
再次强调,存量规划完全是中国特色概念,是规划和国土体制分割、土地财政陷入困局、城市增长方式面临转型等形势下的应景提法,难以成为严谨的专业学术概念。
按照字面逻辑,既然有存量规划,增量规划,那就一定还应该有一个减量规划。
如果是借用其它学科的学术成果,就应该是对城市增量的规划,对城市存量的规划。而不是存量规划和增量规划。
存量规划、增量规划的提法都不严谨,其实是增量土地为主的城市,还是存量土地为主的城市的问题。
上海、深圳已经到了增量空间有限、存量空间更新为主的时期,更新提升有效益、有动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很多中西部城市还有较大的增量土地待开发,面对的仍是增量土地资源和设施合理配置问题,而对于存量空间的更新提升动力不大。而对于规划来讲,城市是一个整体,需要统筹兼顾,作为一个整体配置资源、分类引导、管理调控。不同类型地区又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干预引导。
规划就是一个实用工具。书呆子才会整什么“严谨”说法。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工具只有好用不好用,没有严谨不严谨。锤子好不好用,取决于你遇到的问题是不是钉子,钉子才知道锤子是否好用。
现在应该讨论的是存量怎么做?怎样影响现实?而不是在名词上做文章。规划历来喜欢形而上,玩概念。而不喜欢面对现实实操。政府觉得规划没用怨不得别人。战斗还没开始呢,武器起什么名字讨论半天……
关于增量、存量、减量规划的讨论和分歧,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推崇这些概念提法的以领导者和管理者居首,既反映现实问题和需求导向,又形象易懂。
其次是规划院,满足甲方需要,又创造市场需求。持批评和质疑的多为大学教授,恪守学术原则和专业尊严。今后,如赵燕菁说的“规划局”、“规划院”和“规划系”的专业认识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由此也构成一幅完整的规划图谱。
令大家共同遗憾的是,这些概念又是追随国土管理而派生的,反映现实中城市规划为土地所牵制绑架的政治生态。
......
相关文章参阅:
? 邹兵: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理论解析与实践应对(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文)
? 赵燕菁:存量规划:理论与实践
致谢:感谢“城乡规划公园”的建设者们开辟一方学习、讨论、进行知识分享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