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是继世界城市之后全球化研究的核心,在1915年,英国现代城市研究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先驱吉德斯率先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2000年初,萨斯基娅·萨森全面树立了全球城市的理论并提出了创建全球城市的战略。萨斯基娅·萨森基于全球劳动力分工提出了“全球城市”,约翰·弗里德曼等基于世界城市等级网络提出“世界城市”。
当前,世界上公认的全球城市包括伦敦、纽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对全球治理贡献突出,并成为城市管理创新的领跑者。全球城市外交效应显著,成为国际地区交往和务实合作的舞台。
针对全球城市网络的内部结构与运作,曾有专家提出两项描述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位置的指标:中心度与力度,以此考察城市节点的地位与作用。中心度是指一种集中资源或者能产生有效扩散的力量,考察一个城市中心度的关键在于与其相联系的其他城市的中心度;力度是指控制城市之间的资源流动的能力,一个城市的力度取决于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城市的力度。这种递归性的观点更符合网络结构的考察。

历史经验表明,伦敦、纽约和东京在20世纪的城市格局中占据全球引领地位,牵制全球资源的分配和经济的走向。结合全球产业分工、市场要素流向、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体量以及中国城镇化可预测的总体规模,中国一、二线城市应当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中,明确新的高阶定位、承接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分工、提升城市在全球地理中的要素优势、带动国内城市群整体的功能升级。当前,推进全球城市战略规划是我国特大型城市发展的方向,国际化、多元化、引领性等必须成为城市战略定位的核心导向。西安、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地区城市可能成为第二、三等级的全球城市。近些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东快西慢”格局已被打破,中西部经济快速增长,西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影响力和控制力逐渐增强,西安、重庆、武汉等城市也开始吸引跨国公司。
面向2052年,美国、中国、OECD(经合组织不包括美国)和其他地区将是全球的关注重点。其中,中国将成为新的超级大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一。2013年,上海市总体城镇化率超过89%,有人将上海的城市嬗变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到全球城市(2010~2039)阶段,并对上海创建全球城市、城市功能、产业、空间布局、软实力、人口增长和公共设施、土地、能源、社会和治理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