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踪家峰,王志锋,郭鸿懋.论城市治理模式[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2):115-123.
[2]耿静.我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和走向——基于发达国家城市治理经验的启示[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4(4):47-50.
[3]于学强.正确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J].领导科学,2011(1):6-8.
[4]何子英,郁建兴.新一轮改革战略中的社会体制改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1):7-12.
[5]关爽,郁建兴.国家治理体系下的社会治理:发展、挑战与改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3):67-73.
[6]薛澜.国家治理框架下的社会治理——问题、挑战与机遇[J].社会治理,2015(2):33-37.
[7]施雪华,孟令轲,汤静容.目前中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2(1):79-85.
[8]柏琳.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9]基辛格H. 论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10]邱丽云.广东人的开放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1]子月.岭南经济史话(下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2]陈瑞莲,杨爱平.论回归前后的粤港澳政府间关系——从集团理论的视角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6-22,122-123.
[13]杨爱平.从利益离散型合作到利益聚合型合作——改革以来内地发展模式的转型对粤港澳合作的影响[J].当代港澳研究,2012(1):50-61,137-138.
[14]孟庆顺,雷强.粤港澳关系的历史变迁[J].当代港澳研究,2003(1):43-49.
[15]钟韵,胡晓华.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J].经济学家,2017(12):50-57.
[16]梁敏玲.清末民初广州行政制度变迁与独立行政主体的形成[J].近代史研究,2019(3):50-66.
[17]袁奇峰,唐昕,李如如.城市规划委员会,为何、何为、何去?[J].上海城市规划,2019(1):72-78,97.
[18]谭肖红,谢涤湘,吕斌,等.微更新转型语境下我国城市更新治理困境与实施反思——以广州市恩宁路街区更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1):22-28.
[19]司马晓,岳隽,杜雁,等.深圳城市更新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20]邱衍庆,汪志雄.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南粤古驿道规划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9(11):26-30.
[21]陈惠婷.未来五年广东深化志愿服务国际和粤港澳合作[EB/OL].2015-04-21.http://news.cri.cn/gb/42071/2015/04/21/5311s4939145.htm.
[22]朱天.中国式增长[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9.[23]杨明杰,张力,冯玉军,等.大城市危机管理[J].现代国际关系,2004(8):44-54.
[24]史培军,李宁,叶谦,等.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9(4): 428-435.
[25]刘健.论现代城市危机管理的问题与治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235-237.
[26]潘维.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