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可观看对谈视频)
未来城市不仅仅是城市空间,而是涉及多个学科的领域,是一种类似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集中学科力量创造未来城市的状态。时间、生产、消费,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都涵盖其中,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病毒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技术以及即将到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也纳入到这种无处不在的关联之内。
从空间学科来看,第一,大家会比较清晰的感知到自然的变化,这些学科更多会与人的生存、人的生产方式直接关联,并且空间也是未来世界的一个基础,现代主义世界从上个世纪初诞生到今天,也是和空间学科息息相关的,建筑大师与规划家们会以乌托邦的思想,去讨论关于未来的模型,未来人类生存的基础。
一、非建造技术发展非常快,建造技术几乎没有发展。
现在我们站在未来的门口,像前人一样去讨论关于未来的模型,我个人感觉为时过早。虽然我们现在看到大量的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包括基因等,但都还是一个雏形,对于未来城市的建构,需要一种成熟的综合性技术基础,对于一些关键的技术,我们还差的比较远。
第一就是物质世界的建构。我们现在用于建构物质世界的方法,比如建筑、基础设施,仍旧停留在1867年人类使用钢结构、混凝土的状态(钢结构是1849年,1850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完全用钢结构,1867年发明了钢筋混凝土),实际上我们的建造技术到现在仍旧停留在这两种核心技术之中,其他的衍生技术都没能超越这两种技术。包括3D打印,实际上和我们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比起来,它完全不能够替代前者;钢材料也是一样的,新的材料与建构方法短时间内我仍旧没看到超越的希望。当然城市的软性技术,包括数字技术、互联网、交通技术等有一些改变,但是建造技术不改变,那么整个城市的物质基础是很难改变的。这是第一点,我认为是我们现在非建造技术发展非常快,建造技术几乎没有发展。这是第一个矛盾。
二、黎明前的黑暗,软技术甚至会对未来城市造成反向效应
第二个是非建造技术如数字技术。我们认为这些技术会凝聚起来改变城市,更多的特别是对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但这种改变产生了有趣的反向效应。举个简单例子,这几年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这么快的情况下,大家回过头来看,手机越来越便宜,但房子越来越贵,房子是什么,就是固定空间传统空间的产物,固定资产还是越来越值钱。在这种前提下,固定资产要改变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下,代价会非常大,这就出现了一种反向效应。我们出现了大量的新技术,但新技术却没有帮助我们城市建构有突破,反而是强化了这种传统的建造技术对传统领域控制,当然这也可能是黎明前的黑暗。我们现在处于这样一个短暂的周期,也许技术突破了这样一个周期,会突然一下全部解放。这其中暗含着一种悖论式的矛盾:一方面,我们建筑师是最喜欢讨论未来技术的这批人,喜欢讨论这些乌托邦的城市想象,但回到现实又毫无办法,虽然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在真正的核心建造技术上却依旧停滞在一百年甚至两百年之前。
三、关于新兴技术的媒介转换
我们现在的新兴技术,最核心的就是数字技术,其影响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物联网、数字化生产等等。但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屏幕,屏幕的背后虽然是数字技术,但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生活,现在我们可以把未来空间直接等同于屏幕,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屏幕本来是一个媒介,媒介就等于空间,我们打开屏幕就进入了空间,我们之前还定义了许多概念如虚拟空间、社会空间,现在发现屏幕根本不是什么虚拟空间也不是社会空间,它就是空间,就是物理空间,而且它对现在物理空间的影响巨大,说的极端一点,整个全球城市已经被手机城市替代了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以上,所以我们发现疫情期间整个城市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废墟了,但是照样运作且没出啥大问题,这就意味着手机在媒介空间中接管了现实空间。我们反过来思考不用去质疑媒介空间的现实性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将来还会深度发展为ARVR等更深度的虚拟空间技术,我认为这种方向必然会越来越多的将我们的现实空间替代掉,所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现在所定义的现实空间他怎么办?他们如何生存?我个人提出大概两点方向:
1. 未来的数字技术及其生产的产品。我们现在的产品并没有真正的数字化,数字只是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只有未来的产品彻底数字化以后,这些产品之后的所谓的基础设施、建筑物以及基础空间,他们形成一个整体,那么我们的城市空间才能真正的产生一种结构性的变革。这个状态就类似于1850年当时,工业革命已经发展了两百年了,很多机器都有了,这些产品倒逼城市空间必须要改变,否则无法适应大规模的产品生产。我个人认为我们数字化的产品生产全面展开,这时候才是讨论未来城市空间的一个现实状态,那时候现实的产品物品需要有一个物理空间去匹配它,支撑它。
2. 如果不考虑生产,纯粹作为消费、作为一个场景,将来的物理空间也会变成人与自然的一个媒介。当然这个媒介,将来的物理空间中主要是人和动植物的接触,动植物不会用互联网,只有人才会用互联网,那将来的物质世界必然不会被替代,只能是人和动物,人和自然去接触,那这种接触也是需要媒介,未来的建筑与建构。
3. 媒介确实非常重要。这种媒介,有两种媒介,一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屏幕或者是数字媒介,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替代物理空间,第二个就是被替代的物理空间也会成为人与自然交流的一种媒介。这些状态下我觉得就有点类似电影里的场景,人的身体上回到自然,但人的社会行为在虚拟世界里。我个人也比较向往这种世界,希望在未来的几十年可以看到,媒介对媒介世界的控制也会变化。
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 主编
(点击??上方可观看对谈视频)
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在传播学都是被反复讨论和思考的命题。因为一切都可被视为传播。城市空间是媒介,新闻媒体、移动互联当然也是。所以这些命题在理论层面早已被一并化约和想象。我从实践出发,先从自身从事的工作来讲。澎湃新闻来自东方早报,以前一张报纸上,从头条到二条、边栏,都是编辑按照重要程度选择的,读者扫一眼,就知道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哪些大事。但现在人们通过手机,看到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个性化的内容。和公共空间一样,严肃而公共的“大事”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每个人关注进而被推送的信息不一样,就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龙瀛老师提到的城市当中的隔离趋势,也可以用这个概念解释。这个趋势中,有极化的一面,也有分化的一面。所谓极化,我们之前看到的是头条、二条,现在只能看到几个热搜,是所谓的“合”,作为自认为比较有责任感的媒体,我们其实是在对抗这个趋势,提醒人们还有需要关注的、比较重要的事。不过,我最近想,合久必分,当线上信息趋于同质化,人们可能觉得乏味,要回到线下,获得不同的体验,使得极化的趋势往回收。
合久必分,也许会有一个断裂的场景发生。虽然不能无根据地想象,但转折总是不可预料。也许会有网络饭局,大家各吃各的,但好像是在一起吃饭。食物的连接实际上是被取代了。从人的情感来说,这到底能不能接受,这个需要我们去反思。我个人觉得,人的情感本身,是不可替代的。
比如,我一直很怀疑抖音所做的城市活力排名的真实性,我倒不是怀疑数据的真实性,而是否真能通过抖音式被观看来反映城市活力?很多人拍下夸张的美食、建筑等城市奇观,发的抖音视频很受欢迎,这是不是真能说明城市有吸引力呢?还是仅仅反映了某种同质性的、猎奇的景观的吸引力?以此为依据,是不是会让每个城市都想要建造一些奇观呢?我们所看到的抖音爆款等,也是在极化的趋势里。单个爆款很容易被厌倦,这就意味着相应的城市景观被迅速消费殆尽。也就是说,这个所谓活力,它可能从开始就不成立,而只是景观意义上的。
城市空间的活力本质上是生产,不能仅关注消费的便利。这也与人们获取信息类似。比如,我们提倡社区商业,并不是说,有一个咖啡厅可以让人交流就行,如果遍地都是星巴克,这个事情就结束了。而是因为,社区商业附加了很多生长的可能。比如,一个小店的店主可以与其他人交流,碰撞出一个新品类。这不是一个星巴克的店员能做主的。仅是去服务于人,当然是顺应极化的趋势,能赚到注意力,赚到钱。但另一方面这可能也是虚假的,不可持续的。过一段时间之后,街区会失去成长性,不得不从头翻牌再来一遍。也就是所谓合久必分。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副院长(主持工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上方可观看对谈视频)
一、未来城市想象与反思的语境值得思考
我们如何去展望未来的城市与社会呢?我觉得这可能每一代人,在每个技术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时期,大家都有类似的想法。比如说在20世纪初的时候,欧洲有未来主义建筑;日本1960年代时候的新陈代谢学派等,那时候他们所设想的未来建筑的样子,某种程度上来说,在100年以后基本还看得到。我们今天在试图想象、建构未来城市这一模型,是一件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种对于未来城市的系统化设想,往往都是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最具有雄心、进取心的时候的一种状态,尤其是当一个社会处于一个非常上升期的时候,对这种未来的技术是非常乐观的。我觉得这种状态本身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挑战的、很有意思的话题。
二、技术导向与技术细节
对未来的这个想象或者是设想,基本是建立在一个技术导向的基础之上。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技术本身的颠覆性还是挺强的。比如说,当我们用微博的时候,没想到腾讯的微信会把它颠覆,那么反过来讲腾讯是不是我们的终点?肯定不是,一定会有新的技术颠覆他!我们也很难想到这个拼多多会成为一个底层的发展来挑战阿里巴巴。这种颠覆性是很剧烈的,技术本身发展的非线性特征还是很强的。
另外,当我们笼统地讲人工智能等技术时,其技术的细节是特别重要的。比如美国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上的毫秒的延迟转换到现实社会场景中,技术的细节就变得特别的有决定性。我本人是做城市与建筑热力学研究,我们觉得在城市的建成环境中,试图把城市的风、光、热非常精确地去捕捉,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儿。由此可见,我们未来的智能的建造有很多技术的细节尚难以实现。
三、技术的脆弱性与人的具身性
中美较量中的华为、中兴也好,这次疫情也好,事实上都驱使我们去思考技术的脆弱性。我们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平,越来越开放,但某种程度来说,技术变得越来越不平坦,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具有一定的歧视性,这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
同时,要注重身体与人的重要性。这次疫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在变,但是人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它的变化实际上是相对比较少的,如人的情感、人的欲望、人对美食的向往、人与真实物体的接触、对户外生活的向往等。而这种生活恰恰是互联网中所局限的,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会让人在一个更封闭的环境里生存,而反过来和身体导向的体验、身体的健康、身体本身的承受力之间的关系值得讨论。
四、社会的导向与变化
社会的导向、发展与进化,某种程度上有时候可能会慢于或会快于我们的想象,比如像深圳,它对于创新的追求、变化的执着与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可能会提供截然不同的城市体验。但同时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种相反的潮流。所以,未来的城市能不能提供我们更多的自由的选择权利,能否提供一个更具感受力的空间与系统,能否提供一种返朴归真的价值观督导呢?这值得未来城市去思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 副主任
(点击??上方可观看对谈视频)
一、击穿虚拟与实体空间的区隔的新技术
因为新技术的影响,虚拟与实体两个空间边境开始融合、消融,今天龙老师讲到的未来城市空间的想法与我们现在传播学中关于新媒体联通的想法不谋而合,认为实虚实空间融合形成当下的赛博空间。现在常常说技术动力是我们这个百年社会甚至百年人类历史变局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倒觉得可以更为夸张的说,智能技术是2500年以来的巨大变革,可以从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开始计算。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柏拉图认为媒介和实体真实世界的关系中,现实是第一位。媒介是从属的。现在新技术把这种关系击穿。回到未来城市的讨论,我觉得可能时间的跨度要更大,可以涵盖我们生物主体如何与非生物的机器人主体相处的线索。报告中的诸多核心观点,我觉得和新闻传播学就是非常高度融合,比如说,开始从数字城市现在慢慢也变到以人作为一个核心,与人互动交流变为一个核心。关于如何激活公共空间,关于抖音等,我可能和在场嘉宾的悲观稍微有点不同。我更多的看到它积极的一面。比如龙老师提到一次线下打卡,会引爆线上会八千、一万次的浏览,所以线上线下是互相映照的过程,它激发人们从虚拟世界向实体空间去整个探索,激发人们以虚实空间的频繁往来、穿梭,形成新的体验。
二、社会的公共价值、城市历史记忆镶嵌与在地行动激发
卡斯特把城市看作是一个交流的系统,讨论网络社会、流动的空间、永恒的时间等,实质上他讨论的是人类社会网络的逻辑如何变成了人与社会的一个主导逻辑。但是无论是什么逻辑,我觉得可能我们共同的目标还是要有一个社会的公共价值。未来城市,它必须有历史,没有历史的城市也没有未来。未来城市的记忆、历史,如何通过未来城市的技术空间,拼贴进入城市系统?我认为首先是空间换时间。把博物馆、散落在民间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建筑、街道、一句话或者是一个艺术作品等等,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方式做一个城市的记忆纪念馆。在未来城市当中,一定要有可以承载我们对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的实体空间、虚拟空间。
第二个关于在地行动的问题。不是说我们有了手机以后就减少了城市实体空间的活动,相反它是一个互相的刺激、是互相激发的。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位置媒介,移动终端可能会激发更多的实体空间的行动。比如我们去杨浦滨江等去参加一些公共活动,实体空间身体在场,同时用抖音,短视频甚至微信拍一些图片、影像在虚拟空间做一些交流,交换了虚拟网络的可见和实体空间的可见。龙瀛老师提到“偶然相遇”非常重要。对于城市来说,就是要偶然相遇,街头偶然相遇见证他者。身体参与的这样一种行动,像街头戏剧、乌镇戏剧节、上海露天音乐会等,就是为了见证他者。因此我觉得要极大的肯定,并不是移动虚拟网络的发达以后会减少对互相的进入。相反,我们更应该思考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未来城市讨论时,如何可以创造激发更多的在地行动。
三、融合空间与交往区隔
当下,空间都是被数据浸透的融合性空间,可以激发非常多的社会的行动。比如上海有六万多个读书会,都是发生在融合空间里,在多种形式的实体空间中,以手机来协调好。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就形成了一种异质人群,这是平时从来不可能看到的,也是一般的社会交往做不到的,但是通过线上的组合到地下的主题空间,每个礼拜六上海不知道有多少读书会,各种各样的空间之中,大家开始聚合,这不仅仅是读书会,更是社会交往。这也是以一个空间来影响、组织新的自发的民间组织,打破阶层与区域区隔的一种可能性。同样市民大厅,政府怎么利用实体与虚拟的空间来重塑政府的服务等。以此看,是不是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可以有更多技术性的东西来突破。
回应龙瀛老师的批判,弱势群体如快递小哥、外卖员等等到上海北京的大都市后,城市的未来空间如何突破层级,大数据技术与技术如何将其显示到网络上。最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句话是,东莞图书馆某个打工的人离开城市时给图书馆留下一句话,“我在这个城市除了我蜗居的地方只有图书馆才是我最后的着落”。英国学者拉什说权力关系发生变革。在未来城市中,可能原来剥削压制的关系变为了排除关系,不让你在这个网络里是最大的权力,最大的权力关系就是排除。农民工使用手机的时间甚至比学者都长,但他链接社会的资源线下资源的能力相比城市人群来讲处于极端劣势的地位,其线下资源无法利用网络使自身裨益。如何利用如大数据等城市新兴技术的方法做到互惠平等,让底层人群享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上方可观看对谈视频)
虚拟空间与智能信息服务
我们的学术关注主要是从人的角度上来研究城市交通工具,我们不光关注智能汽车,也包括飞行器、物流车等。龙老师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一个空间思维,以使我们可以找到自身所处的城市内的坐标位置。
我们可以用人、车、环境与社会形成一个闭环,以此来诠释研究脉络。我们认为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一个智能移动空间,只不过说车的形态比较直观。一旦出行工具变了,出行工具对于城市环境道路和车与环境之间的这个沟通都会有一些新的变化。举个例子,我们目前城市交通车道是给自行车留有一部分空间的,所以当我们在探讨智能汽车的时候,其实触及到一个很基础的一个问题,就是未来是不是应该是给智能车辆形成专用的道路?这些问题是我们从人与移动出行工具的角度上来探讨,但至少在现在的技术发展条件下,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无法把无人车与我们人类现实存在特别的混杂。今年在杭州建造的高速考虑面向高速汽车,那么不仅是我们在人的驾驶、整个系统交通标识等都要能够同时通过5G和车联网技术传递到交通工具。因此,交通工具的供应商就可以去利用这些信息化的手段,提供更加便捷或者更有利于智能汽车驾驶的一个空间环境。我们同时会要求这个空间环境、城市规划与信息化系统都做些改变。大家提到的“虚拟空间”事实上是带信息与信息服务的,比如说闸口的红绿灯速度提示、智能驾驶车辆的速度控制、物流与餐厅的推荐,包括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沟通等,这些都形成混合空间环境之上的空间服务,带来我们社会交互理解的崭新层面。让社会间接再影响到人,那么人车环境对社会构成一个在信息空间上面的闭环。
同时我们可以依托人车两个维度往外去做蔓延。比如研究数据无人驾驶物流车如何适应校园环境、或者企业园区?在特定环境下对于周围的车和人如何去形成一些新的交互?滴滴打车的智能车如何通过声光电的方式与使用者形成一些友好的互动,这些都是有可能是在未来去发生的。所以我们构造人车环境对社会的时候,其实我们从人对于这个整个城市空间那种行为的变化和观念态度的变化,触及到了物理空间的变化、信息环境的沟通与传递等,涉及到了媒介概念的重新阐释。
主讲嘉宾回答:
乡村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不得不承认我们团队对乡村没有做过任何专门的研究,纯粹是我个人的认识。一个是我相信未来不变的可能是人对自然的这个追求,在未来,我相信无论科技给我们什么影响,人的这个本性是不会变的。另外一个是科技对我们的影响,这就比较混杂了,一说到农村,比较偏自然,这个科技和自然交织在一块儿就更难说了。从本质上来说,如何来定义乡村和城市,原来我们主要是在硅基和碳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更发达等等。因为新一代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还有传统的这个智能化都就是都会有很多变化,所以未来的乡村这个更复杂了,属于更复杂了一步。

本次论坛筹备工作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