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斯成立于1829年,早期郊区化主要集中于弗里曼特尔和天鹅河沿岸核心区。弗里曼特尔位于天鹅河河口,是重要的港口及卫星城(图1)。随着郊区铁路的建设,人类开始迁移流动,逐渐向周围未开发用地分散,从而开辟出新的生产生活空间。受基础设施短缺的困扰,人们开始修建道路、给排水设施、供电设施和垃圾填埋地等,由此构成了珀斯早期的郊区化雏形。随着政府规划手段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的不断完善,珀斯的城市建设日益成熟(表1),发展空间稳步扩张(图2)。
珀斯早期的郊区化特征为低密度、蔓延式发展,且郊区化社区有着高质量的生产居住环境,成功的治理方式使珀斯由19世纪30年代的不毛之地演变成为当今的现代化大都市。西澳规划委员会(WAPC) 曾计划将珀斯打造为多中心城市,以购物中心、火车站、校园及医疗设施等120个场所为中心点,创造高密度的城市群落。但理查德·韦勒教授认为,“网络城市”的规划设想没有前瞻性和科学性:首先,为容纳2031年的预测人口,“网络城市”不符合当时珀斯大都市区的人口承载力;其次,他认为划定的120个城市中心不具有发展引力,有些城市中心仅是为解决停车问题而划定的,不能满足复杂的生产生活要求;最后,“网络城市”仅是构想,并没有进一步的详细规划用以具体实践。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珀斯的城市规划理念尚有可取之处:①以基础设施管线为媒介,连接临近郊区,使郊区集聚化;②集中供应基础服务以及控制住宅庭院的规模,能够减轻土地的无序蔓延,具有收缩效应;③对新建房屋选址进行严格审查;④建设区域开放空间,保留当地本土自然资源,使现代城市拥有丰富的森林、海洋景观。
珀斯的城市及郊区已建成用地面积为1000km2,乡村用地面积为3000km2,郊区发展备用地面积为230km2,其余为自然保留地。理查德·韦勒教授研究团队分析得出,2050年珀斯将有1180km2的土地可用于郊区化建设( 包含230km2郊区发展备用地)。
如今,人口的显著增加给珀斯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带来压力,城市内人类活动边界正在逐步扩张。理查德·韦勒教授认为,应遏制空间环境的无序蔓延,使开发建设模式集约化。在全球扰动的背景下,城市不仅要发展多元、深化的经济体,还需将空间形态与生态景观相互融合,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珀斯的城市规划对每一寸土地都制定了精细的设计方案,不因土地资源丰富而肆无忌惮地加以利用。
理查德·韦勒教授研究团队以ABS发布的2050 年人口预测数据为基础,做出了面向2050 年的珀斯远景规划方案。理查德·韦勒教授认为城市发展具有多样性,基于城市内不同环境提出水平和垂直两类空间发展模式,即在城市蔓延的现状基础上合理规划水平空间,为防止城市过度蔓延提出垂直空间发展。本文将从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分析理查德·韦勒教授研究团队的建设研究成果,并对中国城市建设提出启示。
珀斯城市边界内的水平空间发展模式有两类,分别为POD City 和Food City。这两类模式旨在通过适度合理的空间开发以容纳珀斯未来的新增人口。除可郊区化用地以外,部分多功能湿地可利用内填式开发进行新住房建设。
功能导向之城——POD City(Performance Oriented Development City),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演化而来,该模式不仅注重公共交通,其发展范式更导向城市整体的生态功能。POD City来源于19世纪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该模式提出在中心城外围建设较大尺度的新城镇,将城市生产、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统一规划。与埃比尼泽·霍华德关注城市政治不同,POD City是基于城市整体环境而设计的代谢系统,更强调基础设施的生态性。
在POD City 模式中,每个单元平均占地约4km2,呈圆形规划结构。为容纳珀斯2050 年的新增人口,需要在1180km2的可开发用地内的不同优势点设置48 个“田园城市”单元,POD City 的平均建设密度至少是珀斯传统郊区密度的4 倍。这48 个单元分别集中于珀斯的西北、北部狭长地带,在南部禁止开发区附近呈环绕式分布(图3)。此外,根据“田园城市”理论,新城镇周围可划定为公园用地、更新农业用地及造林带。48个单元中有科研机构、工业区及娱乐用地,将不同类型的新城镇在空间上连接,在资源上共享,其中至少两个模型是大学城。
在“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POD City 根据基地的原始建设形态进行更新规划设计,将生态功能与基地空间格局有机结合,赋予城市新的发展机遇。
食物之城——Food City,理论来源于20世纪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其认为现代城市布局模式应不同于传统的简单集中型农业建筑布局,旨在将城市与农业景观融合发展。Food City 以800m×800m 为单元构成一个地块,地块面积为0.64km2。
每个地块除去道路用地、工业用地及市政用地,剩余面积为0.44km2。为使新建城镇达到自给自足的平衡状态,规划将居住用地及农业用地的面积各设置为0.22km2,其概念规划如图4所示。此外,Food City 综合考虑公交、建筑和生产用地的协调运行,将城镇视为协同发展的空间系统。建筑、土地与构筑物之间能够转换能源、物质、食物和水。区域内多为低层建筑,以保障高效的资源转换及农业耕作。
“可持续生产性城市景观”可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一种创新理念,Food City将城市与生产性农业景观结合,增加了郊区景观的趣味性及创意性,在粮食生产囿于城市界限时,人们可充分利用城市生态用地。将农业景观与城市建设融合,是一种将物质生产资料与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有机结合的现代集约型农耕城市模式。
垂直空间发展模式有三类,分别为Sky City、River City和Surf City。这三类模式的理论均来源于20 世纪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光明城市”,这些模式旨在提倡城市高密度发展。在垂直空间发展模式下,地块没有固定的面积,但均遵循一个规划建设指标—475人/公顷。这是简·雅各布斯提出的活力社区理想密度值,该指标与欧洲城市密度相同,是传统澳大利亚郊区住房密度的16倍左右。
天空之城——Sky City,是在珀斯现有城市边界内,寻找景观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的空间进行建设的。其共有3个选址,即滨水新区、弗里曼特尔天鹅河河口与南部罗金厄姆沿岸(图5)。其中,滨水新区主要由珀斯南北部主要轴线(William 和Barrack街道)及天鹅河沿岸围合而成,该区域设置了Esplanade广场和河流圈两大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活动场地,保证人们休闲活动场地的舒适性及公共空间亲水性( 图6)。弗里曼特尔天鹅河河口位于天鹅河北侧,向西临近海滩,紧靠弗里特曼尔镇,轨道交通通达性优良( 图7)。南部罗金厄姆沿岸主要为工业区,城市南部新港口的周边区域可与现有的罗金厄姆沿海小镇融合共生,南部沿岸区拥有高质量的景观视域及居住舒适度。
规划在城市活力最高的区位点进行高密度公共空间及住宅开发,并营造垂直景观,这些垂直景观包含运动及娱乐中心、垂直农场、垂直花园及相关商业空间。此外,规划除增加城市核心区建设密度外,还注重丰富活动空间类型,提升空间趣味性。
河流之城——River City,分布在天鹅河两侧公路(北部Stirling高速公路及南部Canning 高速公路) 沿线。该区域的土地价格比临湖区的低廉,具有优良的自然景观,在适宜步行范围内可到达Sky City 的滨水新区公共空间(图8)。此外,沿公路进行高密度开发会盘活区域的商业、居住等服务廊道,扩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River City可疏解河流边缘地区的城市建设密度,释放中心城区高密度开发压力,建设焦点向外扩张,使中心地区的活力覆盖面积扩散。
海岸之城——Surf City,沿着珀斯的海岸线呈流线型布局,南北跨度较大(图9)。由于海岸区采用低密度布局,可容纳的人口有限,应向高层空间发展以减少建筑占地面积,在容纳更多数量人口的同时,维持现有城市边界。此外,为保护独特的原生海岸线景观,维持沿岸生物多样性,建设开发应向内陆推进,与西部既有低层居住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同时兼顾Surf City与海滩之间的步行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