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 靓仔、凝子、郝新华、敬峰瑞、王鹏
人们去了又回的城市,才是真爱。从春运迁徙的大数据里,我们可以找到那些最能“圈粉”的城市——我们将这些城市当作主体城市:它们与“粉丝”城市之间,人口迁徙来往密切,具备更强的就业吸引力,也即,“粉丝”城市在主体城市的辐射范围之中。
据交通部数据,今年春运前20天(2月7日-2月13日),全国旅客发送量达13.8亿人次。我国2014年末总人口才13.68亿啊!

这些人去往哪里,是否又回去了?凭借腾讯迁徙数据,每天各城市间采用不同交通方式的人流迁徙情况,一目了然。作为一群huai shen的小公举,当然要把数据拿来玩玩。可是,拿到数据的那一刻,我就方了。
说好的“逃离北上广”呢?人们一边看着电视剧,对主角的迷茫心里苦深有同感,但北上广深依旧吸引人前赴后继,试图留下。“北上广”宛如天竺少女,唱起“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莎莉哇~~~莎莉哇”

是什么原因,将大家送入了这些城市的怀抱?我们利用2016年1月1日-2016年2月18日腾讯迁徙数据、百度API上获取的城市间交通距离数据、和2014中国统计年鉴的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数据,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这五个主体城市,分析其经济活动人流迁徙以及就业活动人流迁徙情况,受到何种因素影响。
大城市的“粉丝团”在哪里?
在1949年之后的一些年份里,“京沪”或“京津沪”一直是大城市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后,渐渐出现“北上广”三兄弟,而后又出现“北上广深”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发展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我们选取了北上广深加上重庆,一共五个主体城市。先来看看,它们的“粉丝团”在哪里。

我们对腾讯迁徙数据所有观测城市都选取了最热门的20条线路(10条出发+10条到达),将367个城市共7340条迁徙线路中,与上面五大城市相关的数据全部提取出来。
图1表示五大主体城市“粉丝团”覆盖范围。
从其他城市出发来到某个主体城市的,与从某个主体城市出发到达其他城市的,数量在两个方向上相差不大,去往主体城市的略多一些。在五大城市中,北京的“粉丝团”规模最大,全国近3/4的城市都与它有较强的联系;以北京为迁徙目的地,对应的出发城市,虽大部分在长江以北,但总体上,不仅包括沿海地区,也包括中原内陆地区以及东三省,可谓粉丝众多,性格多样。与北京联系最强的城市为重庆、上海、长沙。
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的“魅力”辐射相差不大。魔都上海的粉丝团主要沿海岸线分布,向西可到宝鸡-重庆-柳州一线。在这段时间中,人们离开上海,最多到达的三个城市是:重庆、北京、苏州。而来到上海的人,最多来自北京、重庆和深圳三个地方。
广州的辐射范围主要分布在延安-陇南-丽江沿线以东,延安-邯郸-莱芜以南,以及黑龙江东部一些城市,其中与广州联系最密切的出发和到达城市,均是佛山、东莞和上海。
而深圳,虽然粉丝个数少了些,但似乎“忠诚度”都很高,相关城市间的迁徙数都很大,与深圳联系最密切的是东莞、上海和成都,总体分布范围与广州相似。
重庆的粉丝则包括三个分舵:东南沿海、重庆周边、山东及华北地区。前往重庆最多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和杭州;而深圳则取代杭州,列第三名,与京沪成为离开重庆最频繁的三大城市。

图1: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为离开地/目的地的迁徙覆盖范围
大城市间的“吸引”平衡吗?
从上面的城市间迁徙联系度中可见,五个大城市之间,相互强烈吸引,尤其是北京、上海和重庆,其中任一城市的主要关联地里,都有其他两个城市的名字。
那么,在这场“智慧的碰撞,理性的交锋”中,城市之间关系如何?我们通过人流迁徙时间曲线来感受一下。
北京vs上海
先看北京与上海。帝都与魔都一直难分伯仲,一个是政治文化中心,一个是经济金融中心。从图2来看,北京与上海各天双向人流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可见一定程度上各有千秋,势均力敌。

图2:北京与上海双向人口流动对比
广州vs深圳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商业贸易发展也在前列。而深圳借助独特的地理位置、开放政策以及发展迅速的科技产业,逐步跻身一线城市行列。
从图3来看,今年1月各天内,两城市的双向人流流动差距不大,也就是说,广州与深圳之间在经济活动方面的人流迁徙基本平衡。但到了春节前夕,从深圳前往广州的人流出现高峰,且明显高于反向人流,而节后恰恰相反。因而我们推断,许多广州人倾向于去深圳就业,而深圳人到广州上班的趋势则没那么明显。
当然,广州作为重要的铁路和空运枢纽,两城之间的人流流动中会有一部分是中转客流,但总体来说,由于春运期间双向流动差异最高可达10万以上,异地就业规律仍然明显。

图3:广州与深圳双向人口流动对比
重庆vs成都
就像上面那对CP一样,重庆是四大直辖市之一,西部工业中心,近五年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距重庆仅三百多公里的成都,曾被称为中国的“第四城”,在西部一带名气也十分响亮。
图4中,整个1月,成都到重庆的人似乎一直略多于反向人流,也就是说,成都前往重庆出差的人可能多一些。到了春节前夕,成都前往重庆的人开始突然增多,节后又出现另一个小高峰,可见两城市都存在到另一城市就业的情况,但成都对重庆的就业吸引比重庆对成都的要强。

图4:重庆与成都双向人口流动对比
大城市靠什么“圈粉”?
这样看来,大城市对其他城市人流的吸引力不尽相同,大城市之间的相互吸引也不是完全平衡,那么大城市究竟靠什么来“圈粉”?通常认为,非节假日的人流迁徙总伴随着经济活动。我们通过迁徙人数与一些指标的相关程度,来粗略验证一下。
迁徙属性分类:
依据人口流动的时间特性,我们将春节前一个月(1月1日~2月1日)的人流迁徙,视作反映了城市对之间非节假日人流迁徙情况,而春节前一周(2月2日~2月6日)及春节后一周(2月12日~2月18日)的人流迁徙则反映了异地就业相关的人口流动情况。
1、非节假日人流迁徙vs经济影响力:总体相关程度不大,广州呈现中度相关
一个城市的影响力,通常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文化等,我们通过衡量非假日期间迁徙数据和经济影响力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可探清各主体城市的经济影响是否在人流迁徙中扮演重要角色。
分析中,我们利用经济学中的重力模型,来表征城市间的贸易吸引力。这一模型近似认为城市间的贸易吸引力与两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ross Regional Product)之积呈正比,与两城市间距离的平方呈反比。
同时利用百度地图开放平台计算两城市之间的驾车行驶距离,这比利用城市间的直线距离更符合实际。各地级市及县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则多源于《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
图5为5个城市与“粉丝”间的非节假日人口迁徙和经济影响力分布图。

图5: 五城非节假日迁徙及经济影响力分布图
在依据公路距离计算得到的经济影响力中,五个主体城市分别对如下关联城市的经济影响力最大:
表1: 五城经济影响力前五名

我们将主体城市对其关联城市的经济影响力与城市对之间的非节假日人流迁徙数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来判断各主体城市的经济影响力是否在其对其他城市的人流吸引中扮演重要角色。这里的非节假日人流迁徙数为城市对间双向人流的平均值。
表2给出了相关性分析结果。除北京外,其余城市所计算的相关系数均通过的显著性检验,即此处算得的相关系数都能代表整体特征。
表2:主体城市贸易吸引力与非节假日人流迁徙数线性相关性检验

总的来看,五个城市的经济影响力与非节假日人流迁徙数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不大。然而,其中广州呈现了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即对于广州来说,它对相关城市的经济影响力越强,非节假日期间两城市间的人流流动可能越多。
经济影响力与非节假日人流迁徙量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核心定位与主导产业。北京由于是政治文化中心,一些公司总部、分公司设在这里,并非出于经贸便利因素的考量。另外,这里是中央政府机关所在地,一些与政务相关的社会活动及行政相关的经济活动也会产生人流迁徙。对一向以贸易中心著称的广州来说,经济贸易类人流可能在平日对外人口流动中占有很大比重。
那深圳、重庆和上海呢?由于数据所限,我们在此只考虑了驾车行驶距离,只能近似表征以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为主的经济影响力,那些以内河运输和航空运输为主的经济活动则未被考虑在内。另外,一些以互联网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或不依赖实物交换的经济活动,可能一定程度上并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所以,我们这里的经济影响力,仅指传统的、以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为主的经济影响力。
2、异地就业人口比例与经济差距/距离:总体相关度不大,广州、深圳财力吸睛
看完了经济方面的人流,我们来看异地就业引起的春节前后大迁徙。我们统计了367个观测城市这段时间内的人口流失情况(图6)。这里的人口流失,用节前一周的人口纯流入数(纯返乡人数)与节后一周人口纯流出数(纯返回工作岗位人数)的平均值表示,可近似表征一个城市跑去外地就业的人口数,即我们所谓的人口流失数量。

图6:全国各城市异地就业人口流失情况
数据显示,广东省的湛江、茂名及湖南的衡阳,为367个城市中异地就业人口流失净值最大的三个城市,其后是广东清远和江苏盐城。从图中可以看出,异地就业人口流失情况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广东-湖南-湖北-河南一带,但其省会城市仍有较多人流流入。东北三省基本所有市级城市人口均呈流出状态。
为什么一个城市的人口都被别人“勾搭”去了呢?是因为别人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吗?我们试着计算主体城市与关联城市之间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差与距离的比值
和前往主体城市就业的关联城市人口数占关联城市总人口的比例
之间的相关性。图7给出了各主体城市与其关联城市间两个指标的相对大小。

图7: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异地就业吸引与经济差异分布图
北京周边的河北城市、东北哈尔滨与浙江温州、杭州、湖北恩施、咸宁、湖南株洲、衡阳等城市在北京就业人数居多,也能看出北京对周边河北城市人口的强大就业吸引力。而上海则吸引着大量来自福建、江西、山东以及内蒙古的就业人群。深圳主要吸引了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的一些城市,而广州对湖北北部城市异地就业吸引更强一些。相比之下,重庆仅对其周边城市及西藏部分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表3给出了地区经济差异与异地就业人口比重的线性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情况。
表3:地区经济差异与异地就业人口比重线性相关性检验

从表3可见,广州和深圳凭借着傲娇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外来就业者。对于广州和深圳来说,关联城市与主体城市间的经济实力差距越大,距离越近,则会吸引更大比例的关联城市人口前往主体城市就业。不过,这个规律对北京、重庆和上海来说,不那么明显。看来上海作为魔都,对外地就业者的吸引可不仅靠的是¥、$、€或£,很大程度上还可能是
软情调:

软美食:

软妹子:

和姚明:

好吧,我就是这么有想象力。
另外,重庆和北京此处的线性相关系数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不能排除这两个城市我们所选取的这两个变量其实没有半毛钱线性关系的可能……

所以呢?
看完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重庆五大主体城市的相爱相杀,我们来总结一下:
从与主要城市关系较为紧密的城市个数来说,帝都北京自然占尽优势,不仅个数众多,场子铺得也很大,几乎占据了内蒙古西部-湖南北部沿线以东的大部分城市。
在主要城市之间的相互吸引中,北京和上海之间的非节假日人流迁徙和异地就业类人流迁徙几乎完全平衡,两城市难分伯仲。至于广州和深圳,非节假日期间双向人流迁徙也基本平衡,但在就业方面,似乎越来越多的广州人倾向于去深圳就业。而在巴山蜀水之地,平日成都前往重庆出差的人可能多一些,而成都对重庆的就业吸引却更大一些。
就基于公路距离及双方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得到的经济影响力而言,在我们关注的5座主要城市中,主体城市对相关城市经济影响力最大的一组,分别是北京-辽阳、上海-苏州、广州-东莞、深圳-香港、重庆-成都。
整体看,主体城市对相关城市的经济影响力越大,不一定会促使非节假日人流迁徙量增多,即经济因素在平日人流迁徙中并不始终占主导。但对一向以贸易中心著称的广州来说,这一规律成立。这说明,经济贸易类人流可能在广州平日对外人口流动中占有很大比重。另外,由于现在互联网行业发展,一些以互联网为核心、不依赖实物交换的贸易,可能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间距离影响。
而且,对于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和旅游城市的北京,一些公司总部、分公司设立于此,并非完全出于经济贸易因素的考量。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他城市对此没有显示出很高的相关性。
另外,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集中,很多人择业时会首选大城市。在我们计算的各城市异地就业人口流失情况中,广东省的湛江、茂名及湖南的衡阳为367个城市中异地就业人口流失净值最大的三个城市,其次是广东清远和江苏盐城。异地就业人口流失情况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广东-湖南-湖北-河南一带,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河北、东北哈尔滨与浙江温州、杭州、湖北恩施、咸宁、湖南株洲、衡阳等城市在北京就业人数居多。而上海则吸引着大量来自福建、江西、山东以及内蒙古的就业人群。深圳主要吸引了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的一些城市,而广州对湖北北部城市异地就业吸引更强。
相比之下,重庆仅对其周边城市及西藏部分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相关性结果显示,广州和深圳对外地就业者的吸引,可能大部分因为其雄厚的财力。主体城市与关联城市经济实力差距越大,距离越近,往往会吸引更高比例的异地就业者。但对其他3个城市来说,这一规律则不太明显。
总的来说,城市之间的魅力之争还在继续,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路径和独特的竞争力,经济优势和地域临近并非平日人流迁徙和异地就业的唯一吸引因素。谁会成为城市新星,靠的是准确的定位、持续的努力和适时的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