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内涵发展 孙施文:我反对"存量规划"这样的标签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4-21 00:00:25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孙施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首先,我对这个议题提出点疑义。我以为,从城市发展的动力而言,可以有外部因素推动的发展也可以有内生因素推动的发展,在发展方式上可以有要素扩张形成的也可以有结构调整形成的发展,“空间扩张”都可以是其表现形式,但不是其本质性的内容,而且与是否“内涵发展”或者其质量好坏也不存在必然的关系。现在之所以将它们并置在一起,完全是因为土地的问题,但城乡规划是以土地数量的增减来衡量、来分类的吗?
所以,我对“存量规划”、“减量规划”这样的标签也始终持反对意见,城乡规划讲的是土地的使用,是怎么用的问题!即使是土地利用规划,讲土地的高效利用,也并非是用地少了就是高效了,而是指其对社会经济的效用是高效的。现在提“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等等,其实这些“量”指的都是土地的量,但空间是三维的,土地的量不扩张不代表建设空间不扩张,从现在所谓土地零增长之类的规划来看,那也是在空间扩张啊,有的甚至还是大扩张,只是向上扩张而已!
从语意上判断,这里的“空间扩张”实质上指的是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内涵发展”指的是城市建设用地不扩张、在已建成城区内通过更新改造来谋求发展(我不认为这是城市内涵提升的本意,而且差距还很远),这两者之间也不存在对立,从过去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来看,许多城市这两方面也都存在,今后也会继续存在下去,所以也谈不上从一个到另一个的过程,更何况,城市建成区扩张放慢或者不再进行外延式的扩张,未必就是内涵式的发展,也未必就是集约发展,最多也就是土地集约使用而已,甚至是否集约发展或者这种集约是否有效率应当另作判断。我觉得这些概念都应该清楚界定。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说目前阶段城乡规划不存在问题,不需要改革发展,只是想说,无论是“空间扩张”还是“内涵发展”都应当关注真实的需要、关注发展的质量,不要用土地数量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而且我也认为,无论是“扩张”还是“内涵”,都不是城乡规划内容的主导性因素,更无关乎规划的质量。规划历来是关注城市发展和空间质量的,我们可以说做得还不好,可以说有关质量的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但肯定不能说规划不关注空间发展的质量!所以,规划的问题应当依据规划的逻辑、按照规划发展的逻辑来讨论,不应被似是而非的、外部形式的甚至一些口号所牵制,更不应该以此来否定过去曾经走过的路。
如果说,我们要思考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条件下城乡规划的改革和未来发展,我觉得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起点:
首先,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到底转什么,应当转成什么以及实际会转成什么,这是城乡规划改革必须首先思考的。
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必然要求城乡规划的改革来适应,但我们要注意,这种转型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而且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我们能够知道它最后会转变成什么样(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以那种状态下的规划对策来应对整个转型过程,否则规划就变成了乌托邦。这也绝对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说应该怎样、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是个社会过程。
所以我也反对在缺少对转型、转型过程及其可能前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来提规划的理论基础、规划内容以及方法等的改革及管理应对,因为这种讨论的基础在哪里仍然是不明确的,我们也无法明了到底是什么问题;同样也不应该去自设一个未来的理想状态来讨论规划的这些内容。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实践中的城乡规划,纯学术的研究不在此列。
其次,应该很好地研究在新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城乡规划的定位和作用,也就是社会为什么需要规划、怎么使用规划,然后我们再来说规划应该怎么样。
我们过去只关注规划系统内部的合理性,而不是将规划放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来讨论规划的问题,最后就变成自说自话,想发挥的作用发挥不出来,而该发挥作用的地方也没有发挥好。当然,这里也不是一个消极接受的过程,而是互动,这就是规划体制建设甚至更广泛的社会治理结构要很好解决的问题。
第三,我们要对过去规划实践的结果进行很好的评估、总结和反思,无论是各类规划是否得到了实施,为什么有些能够得到实施有些得不到实施,原因是什么,还是各类按照规划实施后的建设结果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怎样,使用中有没有问题,为什么有问题,是设计的原因、实施的原因还是是使用的原因等等,都应当有很好的分辨。
如果我们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策,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如果我们只是用什么“长官意志”、“资本权力”这一两个概念就把这些问题打发了,那么我们还是无法了解其决策的逻辑,既然都不了解,那么也就不可能在规划过程中将其纳入思考的范围,更谈不上去打断、打破这个逻辑(不打破这样的逻辑要改变这种状况也是没来由的),同样也无法就这个分歧点向社会做出交代,或者阐释我们的合理性究竟在哪里,否则,我们规划人要么就是替人背黑锅,要么只能憋屈地私底下发发牢骚了。
本文来源:城市规划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