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国际上一些城市根据自身特色,针对不同的气候风险,从不同的适应目标和重点领域方面设计了韧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方案。我国的城市从自然条件、社会结构、经济体系、环境本底和行政管治背景上都与西方城市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中国韧性城市的发展应结合自身条件与特色。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韧性城市的发展动态,提出了中国韧性城市的发展对策。
1国际韧性城市发展态势
201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管理极端事件及灾害风险,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报告,提醒国际社会气候变化将增加灾害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未来全球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影响将持续增多增强。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城市决策者意识到应对气候灾害风险的重要性,先后制定了城市防灾计划或适应计划,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国城市借鉴,国际韧性城市显著的共性就是强调城市对未来气候风险的综合防护能力,以打造安全、韧性、宜居的城市为目标。
全球6个最具代表性的韧性城市发展适应规划

2中国韧性城市发展及案例分析
2.1 四川成都
2011年8月,包括成都在内的10个城市共同加入了“让城市更具韧性”运动,讨论并通过《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成都行动宣言》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成都行动宣言》的特点是将减灾韧性指标与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组织公共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国际机制、履行义务,加强城市层面的灾害和应急管理,协调利益相关者及市民团体,并且更加关注那些极易遇到危险和应对能力有限的城市贫民。
“让城市更具韧性”的10条准则

2.2 广东深圳
深圳市城市规划实践在编制、执行与管理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其刚性。深圳首先于2005年在全市层面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之后又在2007年将刚性控制内容扩展为“四区五线”,用以保护城市战略型资源。
同时,最能够体现深圳弹性规划思想的为“带状组团结构”,将特区划分为六大组团;每个组团“自成一市”,各种功能就地平衡;组团之间用绿化带进行隔离,通过东西向的主干道相串连。《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通过加强关外组团的东西向联系,形成了“网络+组团”的空间结构,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与组团发展的灵活适应性。
深圳城市规划中的刚性与弹性实践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与制衡关系,实现了韧性规划、区间控制和动态组织的三大核心方法。
2.3 四川德阳
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德阳市面临最主要的挑战为洪水的威胁及地震活动。德阳市以制度为突破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到建立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制度,从建立实施重点流域水质超标扣罚制度到建立跨区域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合作机制,德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在全面推进。
2.4 湖北黄石
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黄石市面临最主要的挑战为污染减排和治理、土壤修复及自然资源的保护。黄石市正积极开展韧性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在“两镇一区”城乡总体规划中运用了低冲击的设计理念,以减小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申报国家“海绵城市”第二批试点,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防止出现城市内涝。
湖北黄石市韧性城市建设主要举措

3我国韧性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理论
中国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差异巨大,不同地区的发展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需加强韧性城市规划的政策研究和技术支持,韧性城市理论的应用更应该考虑到中国特色,使韧性理论本身更为“韧性”。
(1)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超常规发展阶段,短短几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道路,城市人口和规模在短时间内剧增,城市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在刚建好甚至设计之初就已落伍,因此若不在城市规划时留足“余地”,城市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2)不同城市应有不同的韧性发展策略,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城市应格外关注城市生态韧性;东部沿海城市的外向型经济,应着重发展多样性经济,同时考虑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台风、暴雨等极端气候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工程韧性也应得到强化。
(3)开展韧性城市的政策研究,推动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协作行动;在挖掘传统经验和智慧的同时,也需要借鉴现代城市规划技术,例如加强城市空间规划技术在韧性城市规划中的研究和应用,建设气候决策信息平台等。
3.2 开展我国韧性城市的测评
开展我国韧性城市的测评,将使我国韧性城市理论的生长更有依据和针对性,可推进我国城市韧性的提升。
(1)构建符合我国城市发展中长期需要的韧性城市测评体系与工具,使城市的韧性能力得到量化或半定量评价具有可操作的依据。
(2)针对我国大中型城市开展规模化测评,掌握我国城市韧性水平的总体空间格局,识别存在脆弱性极高的城市,可引起政府、学术界、公众和行业等相关组织的广泛关注,使其认识到城市韧性强化的重要性,并认同城市韧性规划的抓手正在形成。
(3)基于测评指标,提出韧性能力建设的战略措施,推动相关城市韧性规划的中长期能力建设。
(4)针对城市规划实践,按照三步走的思路:①对现有规划进行韧性评估,通过对编制新一轮规划的前置性参考文本和专项规划的评估来实现韧性规划向常态化方向发展,并与建设相结合;②提出韧性建设的方法、技术指南和费用效益匡算体系等,有效支撑韧性城市的能力建设;③开展不同空间尺度的评价,区域、城市、城区甚至街区,提高城市空间格局高分辨率的脆弱性识别,为城市韧性的精细化规划提供依据。
3.3 构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机制
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多目标、多个治理领域,以及众多决策管理部门。从灾害风险管理到治理,需要政府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以单一部门、单一灾种为主导的模式,开展跨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在灾害应急响应及灾后重建方面,应当跨界整合应急力量。
在我国一些发达的大城市,社会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和环境治理诉求日益提升,在建立城市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机制过程中,应当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和经验。例如伦敦的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广泛吸纳公众、专家、企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过程。在全方位整合的基础上,以沟通实现团结协作,借助社会媒体的参与,让灾害事件在公众面前真实展现,不仅可以让充分知情的公众适度参与应急救援,还能让政府的应急救援措施为公众所了解,达成良好的政民合作。
3.4 重点区域重点干预,推动韧性城市的示范和试点建设
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应进行重点区域重点干预,在应对灾害时“朝前看”,计划要有可持续性。对自然灾害影响风险大的城市来说,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应成为考量城市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城市区域划分管理”应在灾害防控上充分体现,对高风险地区进行重点干预,提高其风险抵抗能力,从而搭建起一套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并且将计划持续下去;改善管理机制,提高居民的抗风险意识;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让整个区域的应急自救能力普遍提高。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第1期《气候变化与韧性城市发展对策研究》,作者:王祥荣、谢玉静、徐艺扬、鲁逸、李昆,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