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致高峰期交通拥堵的原因
1、直接原因
l 大都市地区人口和就业的快速增长,以及汽车保有量和使用量的急剧增加。
l 汽油价格下降、汽车燃油效率提升、购车成本下降等因素导致美国驾车出行成本降低。
l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美国政府当局不愿意修建更多的道路。
l 交通事故和偶发事件阻塞了车道,从而导致交通拥堵。
l 高峰时段采用小汽车出行的人并不用承担其产生的全部社会成本。
2、根本原因:扎根于多数美国人心中的行为模式
首先,太多的人集中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出行,主要是上下班的时间比较集中。
第二,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作地点希望有更多的选择权。
第三,美国梦导致的郊区化。
第四,就业岗位逐渐前往郊区低密度地带。
第五,多数美国人都珍视自己独自驾车出行的权利。
(二)治堵措施分类和四项基本原则
1、治堵措施分类
应对高峰拥堵的对策有两种分类方法:(1)管控型和市场型;(2)供给控制型和需求控制型。

2、四个基本原则
所有的治堵措施都会受到这四个基本原则的影响:
l 三重集聚原则,在已经超负荷运行的道路上,任何方式导致的高峰时段交通量下降都会很快被其他路线、其他时段、其他交通方式交通量的转移而抵消。
l 快速增长导致的“淹没效应”原则,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大都市地区,治堵措施的效果会短短几年内被新增的居住、岗位和机动车完全淹没。
l 无关原则,不可能通过郊区实施的策略来对整个都市区的人口和岗位增长产生长远影响。
l “100个小切口”原则,单靠一种策略永远无法解决拥堵必须同时协调并实施多种策略。
(三)治堵措施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
本书建立了一套拥有9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对33种治堵措施的有效性和社会赞许性进行了评价。

表18-1 治堵措施的评价标准
2、需求控制型措施与供给控制型措施对比
总体而言,与供给侧策略相比,需求侧策略在减少拥堵方面更有效,对社会的成本也更低。然而,需求侧策略将比供给侧策略更难被采用。事实上,政治概率本身就表明,社会更有可能通过供给侧策略来解决拥堵问题。除了少数例外情况,与需求侧策略相比,这种策略产生的结果相对较少,代价也较大。
3、最全面和有效的策略
在前面提到的治堵措施中,有3种能够在单独实施的情况下显著减少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但前提是从整个都市区的层面实施。
l 道路收费(也包括HOT车道)
l 大幅提高汽油税。
l 高峰时段停车附加费。
4、其他相对有效的措施(需要与其他措施配合使用)
l 利用巡游清障小组加快清除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
l 建立交通管理中心,管理巡游清障小组,协调公共和私人机构的治堵措施。
l 在现有拥堵的高速公路上增加HOT车道。
l 高峰时段匝道流量控制。
l 交通组织优化(信号灯联控、单行组织等)。
l 提高都市规划组织(MPOs)的能力。
l 限定新增长地区的密度下限。
5、较为有效的低成本措施(但需要体制和法律的重大变革)
l 在低密度地区丰富公共交通服务的有效供给形式(私人小巴、定制公交等)。
l 尽可能的取消对公共交通的管制。
向私人开放公共交通市场,对其进行最低限度的监管,允许个体企业家尝试为低密度地区服务的新方法,包括尚未被证明在经济上可行的方法。所涉及的风险将落在这些企业家身上,而不是公共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问题是可以补救的,而不是必须在尝试新方法之前尽可能少地进行演示。这可能是传说中的耶稣会原则的一个版本:“请求宽恕比请求许可更好。”
6、较为有效但成本高昂的策略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交通拥堵,但往往涉及巨大的投资成本,并会受到相关行业的大力支持。这些措施不涉及现有政治体制的改革,也不会像需求控制型措施那样对通勤者造成影响。因此,民选官员更倾向于这类策略。
l 现有道路改造或提升。
l 新建道路。
l 建造更多的HOV车道,鼓励拼车。
l 提升现有公共交通设施的便利性。
l 新建或扩建轨道交通系统。
7、无效的策略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值得去做(至少在解决交通拥堵方面)。
l 在新增长地区集中布局就业岗位。
l 改善就业与住房平衡
l 限号出行。
l 提高汽车牌照费。
l 地方政府层面的限制增长措施。
8、有可能治理拥堵的区域性机构
l 自治地方政府之间的自愿合作(信号联控、单向交通组织、潮汐车道等)。
l 州交通或公路部门(增设HOV车道、公路改造等)。
l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规划机构(TOD开发,改善职住平衡)。
l 民间规划和政策促进组织(纽约的区域规划协会、旧金山地区的旧金山湾区论坛等)。
l 专门的区域政府机构(MPOs,主要负责都市区)。
l 以联邦为基础的区域机构。
9、治堵措施在政治层面的支持条件
首先,交通拥堵必须变得如此普遍、如此难以忍受,以致于很大一部分都市居民都无法忍受,视其为一场危机。
其次,重要的州和地方官员——尤其是州长——必须相信,实施地区性的拥堵治理策略对于应对这场危机是绝对必要的。否则,他们将首先采取其他策略,减少选民的不满,但也不太可能减少拥堵。
第三,必须有某种可靠的体制结构,以便实施这些区域性措施。
(四)结论
把交通拥堵看成一种病,治堵措施是就像是一剂苦药,但一般病人都不喜欢吃苦药。
高峰时段的拥堵是否能得到明显缓解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
1、交通拥堵是否已经严重到让大多数通勤者愿意接受这种苦药?
2、公众是否明白,只有苦药才有良效,不苦的药只是白花钱罢了?
3、公众对于治理拥堵的决心是否足够强烈,足够让民选官员敢于克服地方政府或其他层面根深蒂固的抵制?
到目前为止,美国各地对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但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日益增加、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一些地区公众对于治理拥堵的情绪正在集聚,或许某一天那些或许有效的措施或政策能够得到执行。
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大都市地区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其在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肯定还会继续。但与什么都不做相比,实施或者部分实施这些治堵措施至少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交通拥堵的快速恶化。
最后,作者对高峰时段被堵在路上的美国司机提出建议:“不要总是把拥堵政治化,要学会享受拥堵,习惯拥堵!买一辆舒适的空调车,里面有立体声收音机、磁带机、CD机、免提电话、传真机和微波炉,和你真正喜欢的人一起上下班,然后把堵在路上的时间当作是你休闲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