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居住街坊修规成果中绿地系统规划深度不够,实质上与规范标准中规划层次未界定、规划成果深度控制规定缺乏和规划主管部门不重视三方面原因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虽对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内容的规定完善,但没有界定哪些属于规划内容,哪些属于设计内容。修规中绿地系统规划应包括哪些内容?规划成果有哪些深度要求?规划成果应采用什么表达形式?这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依托规范标准,结合工作实践,创新发展,提出合理界定规划内容、科学构建规划路径和严格规范成果要求三方面的深度控制策略(图4),以期准确把握居住街坊修规中绿地系统规划深度。
相关规范标准从现状空间保留、指标体系、绿地布局、植物种植、景观小品塑造和海绵设施类型规模布局等方面对绿地系统规划内容进行全面规定,但没有明确界定哪些属于修规阶段必须解决的内容。修规主要任务是对建筑、道路和绿地进行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设计,以满足上位规划和日照、交通与经济技术等的要求,因此与空间布局有关的强制性指标、结构性内容和指导性导则必须纳入修规层面(表3)。
(1) 居住街坊用地绿地率、人均集中绿地面积、在标准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绿地面积不应少于总绿地面积的1/3,且其中应设置老年人和儿童活动场地等指标规定(能直接评判用地比例、绿地布局是否合理),必须纳入修规层面。
(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指标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布局、规模,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必须纳入修规层面。但在保证一定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的基础上,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和绿色屋顶率3个分项指标可以进行自由组合,也就是说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指标标准,从而实现弹性控制。
(1) 绿地布局是修规主要的任务,必须纳入修规层面。绿地布局与建筑、道路和设施等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修规阶段必须统筹用地平衡、交通组织、消防扑救、日照影响和景观空间等内容,绿地布局重点是集中绿地的面积及位置,达不到强制性标准和日照要求的必须及时调整。在工程设计阶段随意更改绿地布局,势必对其他方面指标和布局产生影响,导致要重新计算核实,甚至重新调整修规,因此通过统筹合理规划后确定的绿地布局,不能轻易改变。
(2) 植物景观类型及布局是利用植物组织空间和景观序列、优化居住环境的重要手段,应纳入修规层面。一是结构性布局,主要考虑景观意向和整体美学需要。临街道公共活动空间,应注重植物景观类型及布局规划,利用多层植物隔断道路空间、组合退红线空间,形成充满活力和人情味浓厚的林荫交往空间及绿意盎然景观丰富的城市景观界面;建筑围合的庭院空间,应利用植物景观类型及布局对场地动静分区、游园广场草坪等空间进行围合限定和组织,形成系列连续丰富的空间和景观序列,以尺度宜人、层次多变的围合院落营造家园的和谐感。二是功能性布局,主要考虑功能需要。活动场地应利用植物景观类型进行日照、遮荫及引风挡风规划,在冬季通过密林阻挡不利风,在夏季和过渡季利用疏林形成微风廊道引风,活动场地尽量配置冠大荫浓的落叶乔木形成林荫空间,使得夏有荫、冬有阳;针对居住区主要噪声源,设置绿化隔离带,降低噪声对室内外环境的影响。
(3) 硬质景观和小品布局应综合考虑居住街坊的公共空间与建筑布局以及居民户外活动需求;景观小品塑造是居住街坊建筑规划设计的延续、室外景观空间营造的焦点、景观序列规划的重心,其布局应纳入修规层面。修规阶段规划师对建筑布局、风格、形式和色彩等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与把握,应将硬质景观和小品纳入整个建筑规划布局中统一考虑,这样更有利于空间的营造、景观序列的构建,同时保证材质、形式、风格和色彩与居住建筑协调统一。
根据规范标准要求制定技术导则指导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一是景观营造方面,应以营造特色明显的绿地景观风貌和人文风貌,提升绿地的档次和品质为目的,提出工程设计时植物季相景观、硬质景观和文化景观等具体风貌要求。二是种植设计方面,应考虑生态性、经济性和地域性等原则,提出植物品种选择、植物配置形式和立体绿化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修规中绿地系统规划深度要达到要求,如何科学构建研究路径,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提出统筹绿地布局—叠加景观空间—制订技术导则的规划路径(图5),只有将规划各方面要求完整纳入规划路径,并进行系统研究,规划内容和深度才能得到全面满足。
一是统筹建筑、设施、道路和绿地等用地布局,形成有机整体。二是通过绿地规划指标、生态空间保留和活动场地布局验证绿地布局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达不到要求的需重新调整。
(1) 根据组织和界定空间等结构性需要、日照遮荫和引风挡风等功能性需要,选择植物景观类型并进行布局。
(2) 根据室外景观空间营造、景观序列规划和居民室外活动的需要,在视觉焦点和重点位置布局点睛的建筑小品,控制室外景观空间并与建筑、设施相协调。
(3) 根据海绵城市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紧密结合绿地的平面和竖向选择适合的海绵设施进行布局,同时计算规模,保证控制容量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海绵设施布局不能影响绿地主体功能,应在雨水资源利用基础上提升设施的使用、美学和生态等价值,实现多价值结合。
(1) 从季相色彩、品种选择和品种数量、配置形式等方面提出植物种植设计技术导则,包括主季相主色调、常绿落叶树种比、植物品种数量、特色植物品种和个体数量要求、本地木本植物指数、100m2乔木数和群落式植物种植比等内容。
(2) 从风格、形式、色彩、体量和材质等方面提出硬质景观与小品风貌控制技术导则。
(3) 从使用、美学和生态等方面提出海绵设施工程设计技术导则。一是融入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和游憩等使用价值,使海绵设施能更好地服务市民;二是结合形式、色彩和声音等,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受来提升美学价值,营造自然化和花境化的特色景观。
针对界定的规划内容进行分析,参照其他规范标准对规划成果的表达方式,提出居住街坊修规成果中绿地系统规划图纸和说明书深度的具体要求(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