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城市化和中国人口的重新分布
Economic transition,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in
China

本文发表于2016年第51期的Habitat International上,作者是来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和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的贺灿飞、陈天鸣、毛熙彦、周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从1.7亿增长到6.7亿,占总人口比例也从18%上升到50%。然而这个过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两个主要的问题是大量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居民无法获得与原有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以及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巨大的城市化差距。为此国家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更加关注城市化的质量而非速度,其中的一个关键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的,城市化伴随着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移,制造业和后来的服务业由于规模经济的优势进一步的加大了从业人数,然而假如这批转移的劳动力没有获得与原有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权利,他们就不会在城市定居,因而工业化进程就会受阻。
本文首先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关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图1)。中国的经济转型伴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非国有企业产生了大量竞争从而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升,外资的不断流入也提高了国内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水平,从而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的,工业化的发展引发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促进城市化进程,因而会引起人口的重新分布,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实现与居民福利挂钩的户籍制度,使得部分的人口流动受到影响。
图1 中国经济转型期人口分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框架
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为中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县级数据,统计数据统一按照2010年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图2 2000-2010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户籍人口分布和常住人口部分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中户籍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部地区,且十年来分布情况变化不大,而常住人口分布在十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明显集中。
图3 2000-2010年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增长情况
从图3中首先可以看出,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地区都经历了户籍人口流失或者轻微增加而常住人口增长的过程,其次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人口变化空间模式。而从图4中可以看出,东中西部代表省份的许多县也均出现了户籍人口的流失,同时这三个省份均出现中心-外围的人口分布状况。
图4 2000-2010年山东、河南和四川省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增长情况
为了研究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采用的指标包括工业部门从业人员比例作为工业化率的指标、非农就业人员比例作为城市化的指标、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作为城市化阶段的指标、采用非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占比和外资企业从业人员占比作为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代理变量等。Moran指数显示存在空间相关性,因此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对常住人口的集中具有显著影响,而城市化对户籍人口则影响较小,其他指标包括到国家中心城市距离、到省会距离等也都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具有不同的影响。
针对本文的回归结果,作者进一步指出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应当注意东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差距,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Canfei He, Tianming Chen, Xiyan Mao, Yi Zhou. Economic transition,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in Chin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6, 51:39-47.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交流平台,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借鉴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做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城市与区域现实问题导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研究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组织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传播者。
欢迎读者供稿,小编邮箱:LLXJRBB@163.com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
微信号:CCRL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