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D】藏区特色的城市风貌规划策略与实践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城为例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4-21 00:00:56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随着国家援藏力度的不断加大,藏区城镇化进程日渐加快,其规划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彰显藏区特
色是其规划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二所所长
李开猛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二所
黄少侃在《规划师》2016年第3期撰文,
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城风貌规划从生态、文态和形态三方面着手,采用生态育城、文态
立城和形态塑城“三态互动、相生相融”的策略,聚焦城市、聚落和建筑三种尺度的空间形态,融入藏区自然和人文特色,
营造“不朽高城”的县城形象,并建立风貌要素和风貌图则两大控制系统,实现对县城的全方位导控。
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城案例
规划提出营造“不朽高城”的总体
目标,采用生态育城、文态立城和形态
塑城“三态互动、相生相融”的策略,
保护山水格局、传承历史文化、挖掘地域
特色,塑造理塘县城“山水高城”“黄教
圣城”“雪域藏城”的风貌形象( 图2,
图3)。
1
生态育城— 保护“神山神水”,
营造“山水高城”
规划坚持“尊重生态环境,保护神
山神水”的原则,既保护大的“神山神水”
生态格局,又挖掘小的“神山神水”人
文魅力,满足藏族人民“转山转水”拜
佛求神的需要,营造“天人合一”的“山
水高城”( 图4)。
(1) 保护大的“神山神水”生态格局。
规划遵循理塘县城“两山、三水、一寺、
一城、一草原”的生态格局,严格保护
对县城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沙色拉山
和梭磨拉卡山,控制重要的生态廊道,
形成县城的生态基底。受城市人工环境
的阻隔,理塘县城现状南北向的生态联
系弱,规划通过控制城东河、村戈河和
康巴河三条河沿河绿带的宽度,与水体
组成三条生态绿脉,贯通北部山体和南
面草原,“以水串城,沿水织绿”,组织
公共空间,实现县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共融。
(2) 挖掘小的“神山神水”人文魅力。
规划对理塘县城生态价值一般但具有宗
教文化属性的山水资源也采取严格的保
护措施。例如,位于县城老区东北面的
小神山,虽然海拔不高、面积较小,但
却是当地藏族居民心中的“神山”,规
划提出在小神山范围内严禁建设,并严
格控制周边建筑的高度和风格,保证良
好的观山视线,突出小神山的神圣地位;
贯穿县城老区西北的城西河,虽然河道
窄、水量小,在常人眼里只是很小的排
水沟,但却是当地藏族居民心中的“神
水”,规划沿城西河控制5 m 宽的活动
场地,与小神山连通,并提出景观修复
方案,设置多处拜水。
2
文态立城— 注入文化民俗,打造
“黄教圣城”
理塘县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
以黄教文化、情诗文化和民俗文化最为
突出。规划梳理理塘县城的文化脉络,
延续文化活动引导空间生长的态势,打
造“知行合一”的“黄教圣城”。
(1) 梳理文脉结构。规划立足文化
本底,追根溯源,梳理出理塘县城“一
寺耀三环,一道凝多点”的文化脉络
( 图5)。在传承策略上,强化“一寺”—
长青春科尔寺的统领地位;重点完善“三
环”—大、中、小三条转经环线,充
分尊重当地活佛、喇嘛、信众和政府的
意愿,修缮七世达赖故居、格萨尔王广
场等重要宗教场所,完善转经长廊、转
经广场、玛尼堆和朝拜台等设施( 图6);
美化“一道”—318 国道沿线景观;
凝聚“多点”—白塔公园、仙鹤广场、
朝拜广场、仓央嘉措纪念馆、情诗公园
等众多宗教场所和开放空间,形成文化
展示节点。
(2) 注入文化活动。规划以文脉结
构为骨架,从资源本底、上位规划、竞
合分析、案例借鉴和主题挖掘五个方面
提炼出理塘县城最具特色的山水、宗教
及民俗三大资源,注入旅游、朝圣和民
俗三类文化活动,并通过相应的项目落
实到城市空间中,为城市空间注入文化
灵魂。其中,旅游活动有格聂登山节、
康巴文化节和茶马古道徒步游等,对应
设置帐篷基地、千户藏寨和藏家乐等项
目;朝圣活动有活佛转世纪念日、万人
诵经大会和转山节等,对应设置朝拜广
场、讲经堂和转经长廊等项目;民俗活
动有仓央嘉措情诗大赛、八一国际赛马
节和高原沐浴节等,对应设置情诗广场、
赛马观望台和村戈温泉小镇( 图7) 等配
套项目。
3
形态塑城— 融入精神信仰,塑造
“雪域藏城”
生态和文态对城市空间形态均有深
刻影响,形态则是各态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
上,规划聚焦城市、聚落和建筑三种尺
度的风貌形态,将藏族人民的精神信仰
融入理塘县城的风貌形态之中,塑造“形
神合一”的“雪域藏城”。
?城市风貌形态
(1)“万物有灵”的城市选址。藏族
人民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未经
允许就破坏自然环境,将会招来灾难,
因此在城市选址时,往往讲究顺应自然、
因山就势,尽量减少对地形的改变,避
免在多生物之地动土。出于对自然的敬
畏,历史上理塘县城一直遵循平行等高
线布局的原则,街道大致平行或垂直于
等高线。规划延续这一态势,引导城区
和主要街巷大致平行等高线布局,如城
东新区、城西村戈温泉小镇沿318 国道
横向舒展布局。
(2)“神圣中心”的城市布局。藏族
人民认为宇宙是“空”“无”的世界,空
间混沌无序,要建立秩序和意义,须以
宗教为“神圣中心”。规划遵循这一规律,
引导县城空间围绕“神圣中心”— 长
青春科尔寺布局,并以其为制高点,统
领整个县城空间。
?聚落风貌形态
(1)“负阴抱阳”的聚落选址。理塘
县城的聚落多数选址于沙色拉山和梭磨
拉卡山的山脚下,并沿康巴河、城西河
等“神水”延伸,呈“负阴抱阳”之势。
规划将这一模式运用于理塘县城的聚落
选址中:北部老城以长青春科尔寺为中
心,呈向心式布局,同时背靠梭磨拉卡山、
面朝无量河生长;城东新区沿城东河布
置,将城南生态湿地纳入其中,形成沿
水生长之势;城西村戈温泉小镇背倚沙
色拉山、面向无量河。此外,规划对城
南的小毛垭草原进行严格保护,作为县
城建设控制地带,防止空间无序扩张,
同时该草原还可作为举办理塘国际赛马
节的活动场地。山体、水体、湿地和草
原等众多要素构成了理塘县城独一无二
的聚落景观( 图8,图9)。
(2)“曼陀罗”式的聚落布局。藏
区传统聚落空间布局深受藏传佛教“曼
陀罗”理想世界的影响。“曼陀罗”是
梵语的音译,汉语译为“坛城”,是藏
族人民修习秘法时的“心中宇宙图”,
以圆形或正方形为主,呈中心对称。规
划在布局理塘县城的聚落时,采用“曼
陀罗”式的布局形式,以白塔、玛尼堆、
转经房等宗教建筑或构筑物为聚落中
心,向外辐射,以藏式院落进行围合,
向心凝聚,构成“外屏内聚”的神圣场
所( 图10,图11)。
?建筑风貌形态
(1)“金刚说”的“回”形建筑空间
布局。藏传佛教认为世界因缘、轮回运
行,形成了“练就金刚之身”的“回”
形几何图案,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典型
的“回”形空间布局。规划遵循“回”
形院落空间和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如在
长青春科尔寺的修缮方案中,僧侣宿舍、
法相寺等始终围绕宗喀巴大殿呈“回”
形布局,烘托寺庙的神圣地位;在民居
建筑上,藏式院落围绕主房呈“回”形
布局,建筑内部围绕神堂形成“回”形
组合。
(2) 契合“天梯说”的建筑高度控制。
藏传佛教认为只要修得正法,人死后会
登上天界,物化到建筑上,则是宗教建
筑建在山巅或山腰,形成连接人世与天
界的“天梯”。长青春科尔寺是理塘县
城的“天梯”,其他建筑不能突破其高度。
规划始终以长青春科尔寺为全城制高点,
其高度为30 m。为了突出其宏伟的视
觉形象,规划采取缓冲控制法,将半径
50 m 范围内的区域作为一级缓冲区,控
高为15 m;将半径50 ~ 200 m 范围内
的区域作为二级缓冲区,控高为24 m。
(3) 植根于“洁净观”的建筑色彩
引导。藏区的建筑色彩观与藏传佛教的
“洁净观”相关。“洁净观”认为世间
包括息、增、怀、诛四业,并以白、黄、
红、黑四色对应,颜色不能混淆,色混
则业乱,业乱则众生受苦。规划尊重“洁
净观”,在建筑色彩上选取黄、红、黑
三色为主导色,以蓝色为点缀色,以白
色为背景色。其中,宗教建筑以高纯度
的白、黄、红、黑四色为主导色,民居
建筑以纯度稍低的来样黄、大地红为主
导色( 图12)。
(4) 符合“防卫观”的建筑造型引导。
藏族人民长期生活于环境恶劣的青藏高
原,形成了敬畏自然、自我防卫的“防
卫观”,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内外层层
防卫。规划充分尊重“防卫观”,提倡
采用院落式布局,如民居建筑采用“一
主、一次、一坝、一围墙”的形式,在
造型上充分吸取当地经验,采用平屋顶,
就坡建房,并控制收分和窗墙比,突显
藏区地域特征。
4
风貌控制系统
为了有效引导理塘县城今后的建设,
彰显藏区地域特色,规划建立了风貌要
素和风貌图则两大控制系统,以实现对
理塘县城风貌的全方位管控。
?风貌要素控制系统
规划“有限取舍”各类风貌要素,
聚焦敏感要素,将各要素划分为空间和
非空间两大类。空间要素包括天际线、
建筑高度、开发强度、建筑风貌、开敞
空间和街道风貌6 个中类;非空间要素
分为城市夜景、城市家具2 个中类,中
类又细分为16 个小类要素,从而形成
“2+8+16”的风貌控制系统( 图13)。
同时,规划因地制宜地提出控制策略,
实现各类要素的“有序共存”。
?风貌图则控制系统
在风貌分区的基础上,规划针对老
城、旧城和新城制定三类图则进行风貌
管控。对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和风貌
良好的老城地区,规划实行严格保护;
对于风貌、形象不佳的旧城地区,规划
通过拆除、整治和改造的方式进行改善
与提升;对于新区,规划从选址建设开
始就进行引导,控制其风貌营造。风貌
图则包括图示指引和文字指引,对具体
的风貌定位、管控策略和基于“2+8+16”
风貌要素的控制指引进行明确。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3期《
藏区特色的城市风貌规划策略与实践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城为例
》
全文电子版详见官网:www.planners.com.cn
《规划师》会员可免费下载哦!
欢迎订阅《规划师》杂志
只要您关注城市规划学术前沿,
愿分享您的美文,
欢迎赐稿。
投稿QQ:2325124337
投稿热线:0771-2438012
微信号: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