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邬弋军(规划研究所) 高级城市规划师
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的批复》。自此,南京江北新区成为中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
作为全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这事儿既不新鲜也不隆重。但是我认为,江北新区的设立,将逐渐产生全国性的深远影响,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版图。江北新区,可能将成为浦东新区之后,中国最有前景的国家级新区,没有之一,并进而推动南京成为无可取代的国家中心城市。
1、 资本和权力双双青睐
江北新区获批后,发展“形势喜人”,简单的例证就是房价。获批后才9个月,新区的新房均价涨幅已经接近50%,名列全国前茅。住房的成交量也一路飞涨,出现了量价齐升的局面。最近刚刚拍出的住宅用地,竟以楼面地价22435元/平方米成交,面粉一跃贵过面包,未来房价剑指4万,向一线城市看齐!虽然不排除一些特殊时期资金炒作的嫌疑,但是总体看,毋庸置疑,江北新区确实受到了市场和资本的高度青睐。
除了资本青睐,新区还受到权力的“眷顾”。2015年底,江苏便成立了江北新区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规格之高,非常罕见。在中国的语境中,该如何解读?你懂的!
2、 为什么看好江北新区
资本和权利双重青睐,证明了国家意志和市场选择在江北新区这个点上产生了强烈的共振。
百度百科云:所谓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简单说,就是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承载的是国家意图,承担的是国家任务。每一个新区的选址,绝不是随意的,都有全局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考量。最早的国家级新区是1992年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浦东承担了整个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如同一个沙漏的中腰,截获了中国与世界两大板块交流的断面红利,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后,国家级新区批复的高潮是从2010年重庆两江新区(第三个)开始的,截止目前,已有17家国家级新区先后获批。从分布上看,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景象。显然,2010年以后获批的国家级新区,和24年前的浦东新区傲视全国版图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肇始可能更多属于后危机时代的一项经济应对措施。不过,对应于34个省级行政区,国家级新区的数量毕竟只有17个,这意味着:每个国家级新区都应该拥有超越本省的影响力,平均是两个省。
但是,南京江北新区的影响力,将远不止两省。
官方对南京江北新区跻身国家级的原因是这样描绘的:南京江北新区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会处,东承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西联皖江城市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长江黄金水道和京沪铁路大动脉在此交汇,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集水路、铁路、公路、管道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功能完善……

从南京跨江,面对的正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一片腹地
官方讲话总是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听着太学术了,翻译一下就是:从南京向东向南,是长三角核心区,全国最富庶、科技文化最发达、市场经济最健全的所谓“发达板块”,而往西往北,则是中国人口最稠密、土地最肥沃、文化最深厚、发展渴望最强烈的“发展中板块”。两个落差极大的板块,在南京江北新区这里咬合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被巨大的市场力量推动着,经由南京和江北新区,滚滚东西……这地方若不富、不重要,那是不科学的。

17个国家级新区的地理分布
反观其他新区,中西部和东北的那10个,多是国家意志的一头急:要么自身依托的城市能力还较弱,要么区域经济的市场力量还有很大差距,或兼而有之;而沿海的5个(天津滨海、青岛西海岸、舟山、福州、广州南沙)则承担各有侧重的开放使命,其所意图整合的两侧资源,至少一侧不在咱们的掌控中,不确定性太大,而资本是厌恶风险的。
因此,国家意志和市场共振最强烈最和谐的,只有江北新区一个。我认为,她将成为17个中最有可能媲美浦东的新区。
3、 中国经济的新版图
那么问题来了:发达和发展中两大板块落差大也好、腹地人口稠密也好,都已经是存在了将近二十年的状态了,南京的地理区位更是千年没动了,为什么早先的南京无力辐射这个腹地,凭什么现在弄个江北新区出来就能啊?
回答这个问题,将点到本文的核心:中国经济新版图,正在浮现。江北新区的高位发展,将恰到好处地促成这个新版图,起到点睛作用,成为这个新版图上的“浦东”。
中国经济新版图的浮现,来自两个时代性的转折:
首先,时代被技术改变了,量变达到了质变。这主要源自机动性普及与长江天堑千年障碍的消除。一是高铁,将500公里内的出行,压缩到了半天之内,跨越省级的交通,具备了完全的时效性和低成本。二是小汽车普及,汽车和通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活动的空间和视野一下子变的数十倍的开阔,安排自己的时间和计划也变得更加自由、灵活。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还远没有到顶,其影响力已经巨大,如果完全发挥出来,未来难以想象。三是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在各种天堑上架桥变得容易且便宜。长江,这条千年以来中国南北分界的天堑,因为一座座桥梁和隧道的贯通,正在加速实现“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想想建国初,一座南京长江大桥,要以举国之力才能建成,而如今,仅南京境内,就已经有了5座大桥2条隧道。根据规划,到2030年,南京境内的过江通道将达16条。可以说,江南江北,再无距离感了。
机动性普及+长江天堑变通途,这一组合对区域经济和城市格局的影响将十分深远而巨大。这意味着,长江可以从交通地图上抹掉了,以沪宁杭为核心的长三角发达板块,在30年快速发展中积聚起来的经济能量,从此可以毫不费力地越过长江,向广阔的淮海-中原-华中腹地倾泻而出,以巨大量能,辐射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一块广阔天地,强烈影响数亿人的生活(图3)。

左图:江北新区向西600公里内,没有其他国家级新区(绿点)
右图:500公里腹地(高铁两小时或汽车一日)涵盖5省37市,2012年人口约1.6亿
其次,中国经济正在面临大转型。中国经济辉煌20多年的背景正在翻篇,始于对外开放、辉煌于WTO的外向型驱动的经济图景面临着历史性转折:后危机时代世界市场疲软,国际战略环境趋紧、TPP等新架构挑战。以外需驱动、人口红利、资源消耗为条件的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正在遭到环境问题和老龄化的挑战。这将迫使中国经济必须向培育内需驱动转型,形成内需外需驱动两不偏废的新经济格局,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外需驱动型经济循环简图
我们所融入的全球化的经济版图,大致是这样的:发达国家(美国为首)负责提供消费和信用资本,发展中国家(中国占了很大一块)负责生产,然后通过世界贸易,完成经济的循环(图4)。如今,构建内外需并驱型的经济,就要把这个循环的链条不仅保有一条国际的,也要弄出一条国内循环的来。而且,这内外两个循环的链条体量要接近才行。我不确定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能成功做到这个内循环大链条的构建并使之壮大(见下节),我只说:这个链条构建出来之后,中国经济的新版图大致将是这样的:发达板块(长三角为代表)负责提供消费和信用资本,发展中板块(江北新区的腹地占了很大一块)负责生产,然后通过国内贸易,完成经济的循环。
长三角和其腹地的经济内循环,当然只是国内经济循环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城市群与腹地,此处略),但是这一部分,由于长三角及其腹地遥遥领先的经济和人口体量,将无疑是国内循环的最大部分。制造业的内迁已经开始(苏中苏北、皖江经济带、中原淮海,都在承接长三角转移的制造业),长三角核心区产业正在转型升级。南京,将不再以一己之力辐射都市圈,而是借长三角之力,统筹腹地。未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经济竞争的,不再是“魔都”上海一个城市的单打独斗,而必须是内部紧密融合、协同分工的长三角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此处略)。因此,所谓的“发挥对内对外两个扇面作用”(上海2040),也不会只是上海一个城市的故事,而会由长三角城市群共同完成。其中,对外的扇面,起点在浦东新区,对内的扇面,起点就在江北新区!(图5)
这就是南京江北新区,在中国经济新版图中应有的地位。

内外需并驱型经济循环简图及南京(江北新区)在新版图中的位置
4、 关于内需经济构建及江北新区建设的几点想法
中国的经济和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差距在哪里?拯救经济,最需要靠什么?很多人说,最大的差距是高科技,拯救经济,必须发展高科技。我对此有些自己的看法。
经济最大的基本面是什么?我们用美国的高科技产品,比如苹果手机,电脑芯片,但是,购买这些东西,占到了我们日常消费的多少比例呢?美国拥有很多高科技公司,苹果、谷歌、特斯拉等等,这些公司总共才雇佣了多少员工呢?我缺乏准确的数据,但是,按照日常观察的经验来说,这两个数据都不会很高。而这几年我国消费者争相购买的奢侈品、日本的马桶盖、进口汽车等等,其竞争的优势真的主要是因为科技含量很高吗?恐怕不见得。一个爱马仕的包,不过是传统的产业,售价却顶的上10个苹果手机;美国全部的高科技公司全部搬到中国,恐怕也养不活14亿人口中的零头。所以,经济最大的基本面,并不在尖端的高科技上,而是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高科技固然重要,然而利润之源,其奥妙远远超过高科技的范畴。从技术的指标上,国产品牌的汽车已经可以媲美合资品牌,但是市场的占有,却天差地别。而如果你偏爱中国传统的茶艺,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就可以比奔驰汽车更昂贵。
因此我认为,经济最大的差距,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竞争力。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说:“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可见,文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动力,高层是有洞见的。美国人在九十年代就总结出软实力的概念,可能好莱坞对美国经济的帮助,并不比高科技弱。
从文化的角度,回到内需经济的构建,可以开拓一些思路:所谓的内需经济,不过是把我们积累了30多年的购买力,多多用以消费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消化我们自己“过剩”的产能。供给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生产出我们自己看得上、愿意掏腰包的产品。高科技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部分,很难在短期突破和赶超。因此,既然南京、江北新区的使命是以对内的“扇面”来统筹腹地的供给侧经济,那么,以南京、江南所拥有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为资源,重塑文化的自信,也许是经济上可以更快发力的方面——通过中华文化的重塑、提炼、创新、开发、宣传等,注入我们自己的工业体系中去,整体提升我们自己产品的吸引力,从而在衣食住行的经济基本面上全面提高利润率、提升竞争力。
即内需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中最重要的一块,将是文化自信的建设和和文化的创新。因此,江北新区的产业规划,以创新为基调,是非常正确的方向,而强调创新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方面,则可以更为切中要害。
然而创新,是风险巨大的,创新,是成本敏感的。创新是属于年轻人的领地,属于青春的年华。我们很忧心的看到江北新区在升格为国家级新区后,脱缰野马般上涨的房价;逐利的资本在土拍会上,疯狂的举牌。预期正在失控,成本正在抬高,风险已经积聚!如果江北新区要在经济的新版图上,巩固那个耀眼的“浦东”地位,那么,我们必须从上海错失阿里巴巴、错失整个互联网经济的历史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时候坚决遏制江北新区的地价和房价失控疯涨了!呵护成长中的创新经济,留住成本敏感优秀年轻人,否则,创新的小船说翻就翻,谁再来帮江北新区去争取未来中国经济新版图中那个耀眼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资料加工整理
JUP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jupchina),如有任何需要请通过后台留言或者发送邮件至caoxc@jup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