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规划编制机构、美丽人居与和谐社区,这是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两个自由论坛。温春阳、唐凯、邹兵、王唯山、李迅、房庆方、石楠、吴唯佳、吴良镛、陈为邦、李郇、朱东风、余压芳、展二鹏,且看这里是否有你认识的大腕?专家?同事?朋友?听听他们谈一谈,相信肯定会有所收获。
唐凯:经过几年实践,各地规划编制单位的体制改革走的路不尽相同,人员流动的现象有,不负责任的规划编制成果也有,但这些并不是规划编制单位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编制单位体制改革还会继续,相应的,城乡规划体制、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也会改革。
邹兵:从深圳规划行业发展的态势,可以预见今后规划编制机构的发展将呈现分化的趋向:一是综合化、二是专业化、三是地方化、四是社会化。
王唯山:改革的条件和时机要把握好,各个城市发展的程度不一样,有的大城市像北上广,规划队伍的力量强,有的城市还存在规划力量不足问题,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大趋势,但推进改革的时机则需认真研究。大城市有条件可快速推进,但许多中小城市规划队伍力量不够充足,则不宜轻易改变,那样会使原本就力量不足的队伍更为分散而发挥不好对城市的规划技术支撑作用。
房庆方:在通常情况下,唯上、唯利、唯下都应当都要兼顾,缺一不可。现实的问题是:不少地方往往把唯上放在第一位,因为它和领导人的政绩挂钩;把唯利放在第二位,因为发展急需资金,而土地财政是基础。而唯下,由于它的长期性和可塑性,又缺少监督和制约,往往会被轻易的挤压。
吴良镛:面对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现的“ 新常态”,仍然要回归基本原理,回归“以人为本”,以建设美好人居环境、实现人民安居乐业为根本目标,回归“整体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出发,寻找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这也都是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
石楠:这个时候我们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我觉得需要研究,提高生活质量,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满足转变,从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到更加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因此,规划要更加关注质量的问题、公平的问题,要着眼于化解社会矛盾、防止社会矛盾激化演变成社会冲突。怎样建设和谐社区,解决社会包容性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陈为邦: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大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和重要目标是缓解北京的“城市病”,比如雾霾等等。但是首先不是惟一,如果天津与河北的“城市病”不解决,北京的“城市病”也解决不了,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李郇:作为教师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环境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可以对学科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可见,共同缔造工作坊是在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的社区营建过程,可以以空间为载体与媒介,实现社会治理与规划实践相结合,推进城乡规划变革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旧城改造、乡村治理、社区发展中都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把人居环境科学付诸于实践。
余压芳:我们完全可以从保护乡村的文化空间入手,展开一个乡村文化空间的复兴梦。回归,意味着空间的回归,生活方式的回归,文化的回归,是村民的自豪感、责任感、参与度的回归。只有这样,乡村的未来才更具有吸引力。
展二鹏:美丽人居及和谐社区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资源环境优美的地方,也是一个有文化、有故事、令人依恋的地方,能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持续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并全面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培育健康美丽的心灵和精神。
详情请关注《城市规划》2016年第2期。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