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东曙 [中规院驻地规划师 、芦山县住建局副局长兼龙门乡副乡长(挂职)]
龙门乡场镇驻地青龙场村,地处2013年4月20日震中,全村震后1885户、5425人,共有9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震时死亡2人,并没有人口锐减引起的大量销户现象,因此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环境变化不大。乡政府驻地上下场口组,为传统意义上群众公认的“街上”。
龙门乡连续经历两次地震,5.12地震时属于重灾区,老街受损严重但未拆除,政府主导重建一条新街即汉风街,但老街依然繁华,赶场都在老街上,汉风街营业面积不足1/3。4.20地震时又是地震震中,老街损毁严重,经震时相关机构评估,按国家规范只有3栋房屋可以保留。震后老街房屋虽没倒塌,但多数房屋没有圈梁构造柱,屋顶坍塌、墙身遍体裂缝、墙基开裂错位,大家称之为“站立的废墟”。

龙门乡场镇震后现状房屋分布图(2013年08月)

龙门老街震后房屋灾损情况(2013年05月)

龙门汉风街震后房屋灾损情况(2013年05月)
震后老街危房林立,触目惊心,当街道公共安全和居民个人利益严重冲突时,政府出台拆危政策希望解决老街安全问题,但遭到群众抵制,最终老街商业利益和群众过高的期望值使得拆危政策无功而返。


震后,我院于2013年5月至9月期间,着手编制龙门乡场镇重建规划,与省市县乡各级政府沟通,并挨家挨户调研村民重建意愿和房屋质量,编制完成重建规划。

龙门灾后重建规划详细设计总平面图(红线外灰色斑块为村组自建选址地)
规划完成后,老街重建提上日程,各级政府都希望通过本次规划解决老街重建问题。政府再次尝试通过拆迁补偿和还迁政策来解决老街重建问题,但遭到场镇外围村组的一致反对,最终拆迁政策无功而返。自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老街重建寸步难行,成为各级政府的心结。
2014年4月,我院派驻工作组详细调研老街各种一手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剖析老街的临街和背街两类地段的商业和居住需求,核心工作就是协助政府构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设计,在不需高额的拆迁补偿政策下,通过业态培育和面积置换妥善解决了老街群众安置,技术工作就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自此,“围魏救赵”的规划实施策略应运而生。
按照我院提出的“围魏救赵”的规划实施策略。老街重建从两方面推进拆建工作,一方面通过改造现状汉风街,疏解并吸引老街商业门面向闲置的汉风街转移,另一方面通过先行先试建设一条比汉风街更有吸引力的新街来转移安置没有商业门面的背街居民。通过“一改一建、一堵一放”的实施策略,逐步解决老街居民后顾之忧,然后政府派驻上百人的工作队一一说服临街居民拆危重建。
“围魏救赵”规划实施方案图
2014年5月,我院协助龙门乡重建指挥部撰写报告,依次给县委县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省政府各级领导层层汇报并获得认可,然后与设计公司共同研究概念设计和实施方案。

龙门古镇核心区详细设计总平面图

龙门古镇核心区新老街区规划效果图
最终在2014年7月1日,当省长来龙门调研时,决定先行先试建设新街,由省政府给予3000万启动资金,先建设再引导群众报名,初期计划建设65户。至此,“围魏救赵”规划策略拉开序幕。

古镇新街选址意向图及老街可保留民房分布图(图中黑色斑块为保留并维修加固民房)
汉风街全长700米,房屋一字排开。4.20震后,社会各界人士和上级领导来考察,都对这条街提出了改造建议,要求打破“火柴盒、夹皮沟”的形象。同时,在我院提出的“围魏救赵”规划策略指引下,乡指挥部于2014年7月开始着手谋划改造方案。从2014年10月开工,历时三个月,待2015年春节时,完成改造。
汉风街改造工程历版方案效果图
改造后汉风街实景图(2016年01月23日雪景)
改造后汉风街实景图(2015年01月)
改造后汉风街实景图(2015年04月)
总体上,项目实施的建设速度快、效果突出,对建立群众的重建信心大有影响,为新街建设和老街改造做好了群众基础。同时,汉风街的改造方案和改造措施在全县得以推广。

古镇新街启动区震后航拍、选址范围

现状实景图(2014年05月)
规划选择这个地段作为统规统建先行先试点。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该地块不涉及震损房屋的拆除,群众矛盾少;二是周边开阔、紧邻断头路,施工条件好,便于快速出效果;三是引导老街的背街居民往新街转移,为临街铺面拆危还迁改造腾挪空间。
2014年8月启动建设一期65套,预留95套作为二期,根据群众报名情况逐步推进。

龙门新街选址地块震后现状图(2014年02月)

新街方案设计效果图(2014年06月)

新街重建过程实景图(2015年03月)

新街重建完成实景图(2016年03月)
新街建设的快速推进基本疏解了背街居民,为临街住户腾挪了空间。同时驻地规划组,一点点梳理老街居民意愿和房屋情况,寻找连接新街和老街的主要通道,协助政府对通道两侧居民首先做足群众工作,转移到原北街地块建设。
龙门老街拆危前居民意愿保留建筑分布图(黑色斑块为未拆建筑,红色涂鸦为可打通通道,2014年04月)
随着老街拆危安置工作的逐步推进,乡政府用了一年时间,把大部分老街居民转移到新街重建,只保留58户原地重建,按照“户户临街、家家有门面”的原则布局。

龙门老街规划设计过程图(图中红色斑块为现状保留建筑,08-11是老街四组团编号)
龙门老街震后现状图(2014年02月)

龙门老街拆危现状图(2015年04月)
龙门老街重建实景图(2016年04月)
龙门老街重建实景图(2016年04月)
如今,在芦山“4.20”强烈地震三周年之际,震中龙门乡场镇全面完成汉风街改造、完成古镇新街建设、完成古镇老街重建工程,全面解决古镇核心区以老街为代表的312户重建户的居住和商业需求,保证龙门古镇居民的生产生活,重建工作按时按点接受中央和社会各界检阅,也圆满实现中规院提出的“围魏救赵”规划实施策略。
欢迎社会各界来芦山参观、来震中龙门旅游。
龙门乡场镇灾后重建规划效果图(2014年07月)
龙门乡场镇312户重建户重建实景图(2016年04月)

龙门乡场镇312户重建户重建实景图(2016年04月)
龙门乡场镇312户重建户重建实景图(2016年01月23日雪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