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震(中规院深圳分院院长)
到深圳分院工作不到一个月,我就带队积极参加到了4.20芦山地震的救灾工作中。中规院历来有救灾传统,在北川、玉树都曾迅速参与到救灾工作中,发挥了规划的积极作用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由于深圳分院正在编制雅安总规,所以本次救灾任务我们责无旁贷,第一时间就向院里“请战”,西部分院也积极响应,这是第一次由分院主导承担救灾和灾后重建任务。有了以往的救灾经验,一切工作进展忙而不乱,堪称顺利。但对于与以往不同的新的灾情特点,整个工作也有所不同。现在灾区工作还在延续,今后在中规院和深圳分院的正史中必将写下浓重的笔墨。在这里仅记载一些点滴小事聊以纪念。
心族宾馆本来并不起眼,只是由于比邻四川省建设厅,5.12时各路救灾与建设队伍曾齐聚于此,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人,怀着一腔热忱,在这里彻夜工作,留下了许多记忆也完成了很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2013年4月28日,芦山地震一周后各路灾后重建的队伍再次会师于此。中规院的队伍在李院长、张总的带领下20多人及时赶到。在这里碰见许多兄弟单位的老朋友,大家相互唏嘘,谈起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岁月恍如隔世。在这里短暂聚集后,各家领了任务就分赴灾区。我们的任务——剑指芦山!
芦山灾情颇为严重,尤其是道路设施穿行于高山峻岭之间,受到许多次生灾害的威胁,我们分别来自深圳分院和西部分院的两部越野车奔行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可以说是步步惊心。从飞仙关开始,省道向北进入芦山境内,拥堵自不必说,再加上许多热情的志愿者,维持应有的秩序和安全就是重要的任务,一路上解放军和工程抢险队处处可见,许多地区进出都受到影响,双石、太平、大川等地区,一时都很难进入。芦山县城确是又一番景象,5.12以后新区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芦山的迎宾大道,又直又宽,与2万人的小县城尺度极不协调,从规划原理来说很是失败,但在救灾的关键时期却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全城重要的避难基地。军车帐篷井然有序,还有我院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水务院同事和水质监测车,保障了救灾的供水安全。整体上看,因为伤亡并不惨重,救援及时,老百姓情绪稳定,并多有对灾后重建的美好未来的憧憬。
在板房里见了芦山县的领导,特别是芦山县委范书记。先说正事,相互简明扼要地交换了救灾情况、任务安排和基本部署就各忙各的了。再说轶事,一见面,我注意到大家不约而同的注视范书记的手腕,因为据网上传说他曾戴了一块江诗丹顿,被称为“二表哥”。可惜当时尚冷,衣服较厚,没看到,引以为憾。后来熟络了,问起他此事,还特别细看了被网传的那块所谓的江诗丹顿,不过是一块不知品牌的普通的石英表,风吹日晒在他的手腕上留着浅色的印记。每次谈起这块表,他都无奈摇头,的确在开始给他惹了些不必要的麻烦。不过,这一小插曲也将两个团队的关系拉近了不少,也为后期工作之间的密切配合协作打好了基础。后来范书记高调到成都工作,回到他熟悉的学校教学与管理领域。
由于芦山县城的办公条件难以支持我们团队的工作,在经过初步调研后,我们回到雅安,在建设局给我们提供的一个专用会议室里展开灾后重建的规划工作。期间,我们分组白天调研,晚上讨论、画图、写文字。正因为是关键时期,建设局也经常是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地接待各方人员。经常有不认识的人找到我们这里办事,我们都习以为常。一天晚上,我们正在激烈地讨论灾后重建的思路、重点以及必要的专业评估和专项规划衔接。突然一个不认识的人开始说话,他什么时候进来,参与旁听我们的讨论大家都没有印象,应该是参与了很久。他一发言,并做了自我介绍,我们才知道是省建设厅的副厅长!怎么不早说,不过这样也好,情况反映的更加真实、这样的交流也更加坦率。他走了以后我们才意识到——被暗访了!
灾后现场工作不可避免会受到余震的威胁和干扰,我就曾有过睡着觉被从床上颠下来的经历。一天上午,大家在工作室面对投影,研究规划图纸的表达和文本的措辞。范院长坐在最前一排,用激光笔指点着投影上的图文。忽然间,屏幕剧烈的晃动起来,当时一片沉寂,我们不知发生了什么。当晃动停止,我们才意识到是地震了!好在已经过去,有一点小凌乱无甚大碍。但是我们突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范院长不见了!正在大家疑惑之际,老范从门外走了进来,说地震了,你们怎么都没反应?原来,老范第一时间就冲出了会议室,大家都说范院身手敏捷,然后老范继续点评,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灾区的工作,忙碌辛苦不分昼夜。生活紧张而枯燥。好在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和有参加过北川和玉树救灾的年轻骨干的支持,工作节奏与效率都堪为上乘。特别是老徐,除了在专业上用他几十年的工程规划经验为我们铺平前进道路的同时,茶余饭后,他的带有老北京特有的幽默风趣的段子也成为紧张枯燥生活的良好调剂。以前,老徐的段子是单口相声,我的参与变成了对口相声,虽然年龄略有差距,但老北京的相声评书早就浸润在这几代人的血液里,侃起来得心应手,笑声不断。在一次跟雅安市领导的非正式交流中,毛主席语录、革命歌曲、样板戏等都成为工作之余的谈资,这也算是团结、紧张、严肃的救灾工作中一点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性质的活泼的插曲吧。
三个月的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工作很快结束,经过多轮回报,我们的工作得到各方的认可与好评,我们也很快进入了灾后重建的重点地段详细规划工作和现场技术支持的服务内容。芦山灾后重建项目组也正式搬迁到芦山县城现场办公。希望我们后续的工作能在芦山的重建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为灾后重建探索出一条具有广泛常态适应性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路径。
芦山救灾是我到深圳分院以后第一件大事,经过先期的灾后重建工作,我也更加立体地了解深圳分院这个富有实践战斗力的团队,也了解了各个层级的人,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我更好地主持深圳分院的工作提供了基础和帮助,在这里一并感谢。
本文转自中规院深圳分院成立30周年纪念丛书《六觉撷萃——触景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