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到一年春夏之交的最好时节,芦山灾后重建工作历时三年,全面展现出了预期的成效和风采。作为重建规划建设的参与者与亲历者,中规院的规划师们,眉头洋溢着春晖,胸中五味杂陈。虽然全面地总结为时尚早,灾后重建道路依然在延续,不妨在4.20这个可能被外界逐渐淡忘的日子里,芦山灾后重建驻地工作组再回首曾经走过的路程,对整个三年的工作进行了一次简要的回顾与小结。本期还以图片对比的方式择要展现了全方位的建设成果,另收录曾经的参与者早期的几篇回忆短文,从不同的个体视角展现当时的心路历程, 聊以慰籍规划师们曾经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作者:王广鹏 [ 中规院驻地规划师,雅安市灾后重建规划指挥部副总规划师,芦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大陆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的国家。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同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抵达芦山,现场提出 “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要求,尽快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中规院按照住建部安排,迅速派人参与了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继续深化《芦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建设规划》和重点地区的详细规划,这些规划成为指导本次地震唯一极重灾区——芦山县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
2014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办《芦山地震灾区考察二次回访调研报告》上的批示要求“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的新路子”这时,中规院已经抽调总院、深圳分院、西部分院骨干技术人员,以挂职干部为核心成立驻地规划工作组,现场参与芦山县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建设、管理三年全过程。我院继续汲取北川“一个漏斗”、玉树“五个手印”等成功经验,又根据芦山现实情况,发现此次重建有别于以前的模式,我们这次是协助地方管理部门搭建一个技术服务平台,在这个开放的、灵活应变的平台上,以中规院为核心,在不同阶段,统合西建大、哈工大、重大、中节能、四川省规划院、四川省建筑院、江苏省规划院等上百家大大小小规划设计团队,灵活应变千变万化的建设进展情况和局势。
2016又逢420,灾后重建任务三年基本完成,秀美新芦山重建成效初显,芦山灾后恢复重建驻地工作组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基本达成,今后将转变咨询服务方式,仅以此文作为芦山驻地规划工作组对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简要回顾与小结。


南场镇:飞仙关的老场镇,本次重建几乎全部推倒重来,十公顷左右的用地,汇集二十多家设计单位参与。主要的项目有市级政府为业主的国道318和飞仙关华能电站。县级政府以下为业主的一、二、三期居民安置房;螺山景区;游客中心(飞仙阁);飞仙市场;三桥广场;污水处理厂;老国道318改线段;省道210改线段等。这些项目的设计单位都由各自业主单位负责组织,但由于镇级方案审查制度不完善,业主管理项目能力差异较大,加之用地条件苛刻、施工互为影响严重,灾后重建的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性。使这片区域的规划设计技术协调最为棘手,但这片区域又集自然、人文等优越资源于一体,在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努力下最终成为本次重建最重要的亮点、节点之一。



飞仙关南场镇建成实景
北场镇:南场镇以北1.3公里处,总用地约21公顷。用地条件相对较好。5.12地震重建镇政府搬迁至此,现状是空地及少量厂房、村宅。主要项目是古道木韵、青羌水寨两个安置区。以村民、工匠主导建设的古道木韵PK以专业建筑师、施工队主导建设的青羌水寨,各有特色,各有优劣。



飞仙关北场镇建成实景
茶马古道:历史上的官道,茶马互市时期重要节点。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与保护这个永恒的话题,在这里也淋漓尽致的体现,现代城市的铺装、材料的使用方式走了一下弯路,施工车辆的不可达性造成了很多施工上的小创新,加之村民相对封闭的思想意识,给规划设计协调工作带来不少新的挑战。现如今看到古道两侧商铺的渐渐兴旺、村民脸上的笑颜,作为规划工作者甚是欣慰。

(本图片来自网络)

茶马古道建成实景
沿湖栈道:最早遇到问题的项目,开工即停工项目的典型代表。在乡镇上建设但是由县里业务部门为业主,设计之初不但自己项目与周边项目协调较差,一个设计单位的两个相邻项目也出现不可对接的原则性问题。但是通过规划设计技术对接,删减建筑开发量,最终建成一个重要的漂亮节点。



沿湖栈道建成实景
汉姜古城:芦山公元前316年建县以来,有着2300余年历史,有着丰厚的历史遗存,蜀汉时期姜维建城,世名姜城。该项目地处蜀汉时县城区域,项目的设立、规划、设计、实施是整个重建最为复杂繁琐项目之一。地震前就批出一栋超高层住宅,地震后被紧急叫停,整个项目过程中,参与的设计团队众多,设计与规划的对接也经历疏密多轮回,也是我院建筑团队唯一参与的项目。将来达到政府、社会、百姓大部分人满意就是对规划总协调单位最好的答复。


汉姜古城建成实景
教育园区:几次灾后重建的绝大部分教育设施都是社会援助资金,各种基金会、社会团体踊跃捐助,很多带设计、带施工的方式进行。台湾援建的两个学校设计水准不低,但深深的考验了县级相关部门的管理协调能力,项目管理人员有的是代课教师,对建设管理程序一头雾水,规划设计的技术对接也深深的考验了一把我们的综合协调能力。

教育园区建成实景
根雕园区:其是地震前就实施中的BT项目,芦山有着“乌木根艺之都”的美誉,根雕产业是震前主打产业,前景明朗。但根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根艺人员的素质,一直以来芦山是原材料交易地,设计、加工、品牌等高附加值这块被外边拿走,目前县里已经重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该园区的建设必将带动芦山的经济向更高更快方面发展。



根雕园区建成实景
两园:工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园:位于县城西部与北部的两个产业园区。由于芦山县区位、发展历程、现状条件、产业发展规律等因素,从国务院《总规》到芦山县重建《城乡总规》的编制过程中都有许多争议,很多领导、专家、学者都持保留态度,工业产业园的规划总协调也由另一家国内一流规划单位负责,目前已经多家企业进驻,后续发展情况需要靠时间来检验。

工业园建成实景

农业园建成实景
滨河路:最早我院规划的车行道宽度是11米,后来调整为14米,因为两侧空间有限,人行及非机动车道就不得已被压缩,这倒不是原则问题,当时协调提出偏红线来拓宽沿河一侧压缩临建筑一侧步行道的策略,但未被采纳,现在沿河一侧的步行空间还是稍显局促,目前滨河路已经是芦山百姓晚间休闲散步第一选择,成就与遗憾总是并存。

滨河路建成实景
省道210县城段:也是我院最早规划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省内一流设计团队进行详细设计方案。目前该项目也成为芦山县城一条靓丽的风景线。现在的“一线”已经不仅是原来那条线的意义了,而是形成了一条复合的景观系统,达成了我们的初衷,也将在后重建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省道210县城段建成实景
新场镇核心区:规划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经典案例,如何让老街百姓撤离危险区域,形成新的生活习惯,上上下下动了各种脑筋,利用各种资源,“围魏救赵”真实再现,现在未拆迁民众开始主动联系官方要求新建,深深体会只有让百姓自己真正感受到重建带来的利益,才是各种工作顺利推进的动力,先后与两家国内顶级设计单位对接,最后的建成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龙门新场镇核心区建成实景
汉风街:5.12后建成的一条新街,肌理与原场镇不过多点评,但初衷准备形成繁荣的商业业态却没有达到目的,场镇居民仍在老街上赶场。4.20后老街的满目疮痍,汉风街的精心打造,已经彻底改变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两侧商铺林立,人流密集,已经形成了真正的商业街区。小公司的设计方案,但负责任的盯材料、盯施工一样会达到满意的预期。


汉风街建成实景
青龙大道:规划之初意为乡场镇北部边界,场镇建设在此路以南,但一个乡的场镇建设一条如此规格的道路,以其管控水平很难跳出“马路经济”的思维,随着灾后重建项目的选址,两侧立即布满项目,让我们深深体会规划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重要性,目前此路已经成为龙门乡对外交通联系与重建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青龙大道建成实景
河心岛:是整个灾后重建项目立废、标准高低、范围大小等变化最多的项目,防洪论证是前提,水利设施的建设时序,高跨度索桥的技术论证,景观品质的高中低档,项目管理的经验多少等等都在这个项目里体现出来,最后出来的效果与预期尚需时日来评判。

河心岛建成实景
多村:白伙村、河心村等村:这次震中龙门乡重建重点之一就是外围7个聚居点的建设,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其中当属河心、白伙村组较为突出,省会城市的援建也真实体现了省会城市的实力与水平,村民自建也充分展现了村民智慧的结晶,这两个项目目前已成为龙门乡村庄建设的典范,多次受到国家领导的表扬和赞许,很多经验值得汲取和学习。


河心村建成实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