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厚重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大火焚烧过后的废墟,拆、盗过后的累累伤痕,不仅是古建的伤痛,更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殇。近两年来随着政府及各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我们能感受到在古建保护道路上的新风尚已悄然而至。

2014年,文物保护志愿者通过微博等途径发布荥阳老城的古建筑现状,呼吁保护始建于清代的荥阳古县衙、韩凤楼故居等古建筑,留住一段历史,引起广泛关注。
河南荥阳老城众多古民居的优秀代表——韩凤楼故居,目前只剩下了主楼和两侧的厢房及正对主楼的门房共4座建筑。在政府、媒体及志愿者等多方努力下,由政府主导的韩凤楼故居保护工作已经于去年开始。
“相对来说,韩凤楼故居还算保存较好,如果能把这座故居好好维护,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肯定会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郑州古民居保护志愿者金鑫说。
韩凤楼是荥阳名人,出生于1885年,民国时,韩凤楼协同蔡锷参加辛亥革命起义、讨袁护国运动。在任云南讲武堂堂长时,韩凤楼是朱德的老师。抗日战争期间,韩凤楼隐居南山,不事敌伪。1944年,朱德总司令写信求其协助抗日。建国后,韩凤楼留居大陆,任政协河南省委首届常委,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2014年6月据网友爆料 :国宝级中国建筑再度面临强拆命运 ,上百座围龙屋岌岌可危。一时间微博上关于“梅州围龙屋在呼救”的话题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一些大V也纷纷加入讨论行列。微博还配发美丽的围屋照片及清拆现场图片,引发了网友及媒体对古建筑保护的强烈关注。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深圳商报等媒体都先后发声关注此事件。最终梅州官方回应会保护客家文化,同时发布了拟保留的历史名人故居和客家特色古民居部分图片。
梅州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又被网友戏称为“世界民居奇葩”。早在2009年4月12日,梅州决定正式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但至今仍未成功。


泰顺下桥村的“姐妹廊桥”也可谓是“风雨廊桥”。
下桥村的现状是“只见廊桥,不见古村”。 一方面,下桥村除了能看到号称世界最美的姐妹廊桥,几乎一点千年古村的痕迹都未留下;另一方面,在当地县乡镇里以及大部分居民似乎并未意识到,那些古建筑以及下桥村的整个山水、农田自然环境的珍贵。
近年来,下桥村的主要民居都是新建成的钢筋水泥和红砖小楼,而各式各样美丽的传统民居、古建筑群都被遮蔽和湮没,大量的耕地也因此被侵占。不仅如此,目前古村的核心地带,距离北涧桥西北不到200米的洋心岗正在建设由200余套现代住宅组成的“洋心安置点”小区,这将给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千年古村造成更加难以弥补的损害……
随之也带来很多反对的声音,各家媒体、古民居保护志愿者频频发声要拯救古村。如新华社《瞭望》针对泰顺破坏廊桥古村也发表了文章《拯救<清明上河图>活化石》,《温州日报》发表了题为《廊桥何时洗尽铅华还本色——泰顺“姐妹桥”周边环境改造留下的思考》的文章。
下桥村以“姐妹廊桥”著称于世,这两座廊桥(即北涧桥与溪东桥)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虹桥”结构相同,被誉为北宋汴梁“虹桥”的活化石。它们与浙江、福建二省其他一系列廊桥合称“闽浙木拱廊桥”,已于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之中。


近两年来,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7月初,住建部、国土部、公安部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坚决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盗卖构件行为的紧急通知》,首次向异地迁建和盗卖传统建筑行为“亮剑”。
同时文物部门还将对古建构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系统的档案,一旦丢失,有据可查,及时追逃,形成舆论威慑。如前不久,山西壶关县某村就发生过一起一对石狮被盗案件,根据原有资料进行网上追逃后,窃匪无法出手更怕惹麻烦,迫于压力竟将石狮扔回村口……


习总书记曾说过:“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