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D】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探析—以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为例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4-20 00:00:5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高密度城市空间发展方式具有节约资源、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特征,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伴随城市
高密度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容易出现空间布局混乱、城市景观杂乱和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作者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黄大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红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昊天
在《规划师》2016年第3期撰文,
文章在高密度城市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传承人文特色—人性化空间环境—紧凑开发—高效联系”的空间设计策略,并以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实施方案为例,
从传承城市人文特色、塑造人性化空间环境、构建紧凑复合城市和打造高效运行网络等方面展开策略探讨,以期为高密度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高密度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1.
传承人文特色策略
首先,在城市
高密度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保护具有历
史价值的建筑、街区和开放空间,并创
建与历史兼容的城市文脉特征。其次,
将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风貌、街区和传
统空间肌理等在城市新区建设中进行延
展提升。
2.
人性化空间环境策略
高密度城市的不恰当开发容易导致
空间环境拥挤、绿色空间缺乏、城市空
间可识别性差和通风环境不良等问题。
因此,高密度城市的人性化空间环境的
营造必不可少,可通过设计可识别的空
间、留住绿色、设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与完善通风环境等途径来营造人性化的
空间环境。
3.紧凑开发策略
高密度城市的高人口密度特征带来
了大容量的出行需求,城市应坚持紧凑开
发的策略,即结合TOD 开发的空间集中
和土地混合发展模式( 土地混合开发反映
的是平面上各种用地的复合及立体上建
筑功能的复合),减少机动车出行,节约
能源;倡导小地块的划分模式( 参照国际
高密度城市的建设经验,小地块划分模
式需做到:街坊尺度集中在60 ~ 200 m,
街坊密度为35 ~ 60 个/ 平方千米,道
路交叉口在50 个/ 平方千米以上),疏解
机动车交通,提供更多的步行路径。
4.
高效联系策略
为实现城市的顺畅通行,建议运用
立体分流的模式,以大运量的轨道交通
方式为核心,以其他常规交通出行方式
为支撑,加强轨道站点与其他交通方式
的接驳。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设计策略
分析
传承岭南人文特色的设计策略
(1)高密度建设的同时保护城市文化
遗产
规划将起步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内容
归为历史文物、工业遗产和名木古树保
护三类。对于起步区内的历史文物,如
新墟碉楼、华光庙等,采取就地迁建措
施进行保护;对于起步区内具有历史价
值的工业遗产,如九号码头、广州热电
厂等,实行选择性保护开发,并融入文
化艺术、休闲娱乐等功能;对于起步区
内的名木古树,进行原地保留和保护,
若因开发需要不能原地保留,则需要对
树木进行移植栽种等。
(2)运用方城布局
起步区的规划建设借鉴了古代城市
“九宫布局”的方城形制。起步区的方
城区域由16 个方正地块组成,采用棋盘
路网形式;方城外侧为高建筑覆盖率的
地块( 即外侧地块65%的建筑覆盖率均
大于其他地块),用以塑造方城“城墙”
的形象。方城共开4 个城门,分别为东
门—迎金门、南门—西水关、西门—
永金门和北门—撷金门。规划在方城
外围布置一条水街,形成“水绕城”的
格局( 图3,图4)。
(3)重塑水乡聚落图景
岭南地区分布有众多极具岭南特色
的水乡聚落。这些水乡聚落结合自然进
行布局,依水而建,水道空间尺度宜人( 水
道宽高比D/H 值约为1)。为再现水乡聚
落宜人的空间特色,起步区通过增加横
向水系,联通棠下涌与简下涌,形成垂
直珠江和景观中轴线的“L”形岭南水街;
对棠下涌进行精细设计,设置翠岛并在
翠岛的西侧构建弧形的“花篮水街”。
在空间尺度处理上,将水街空间分为高
空和近地两个层面。在高空层面,高层
建筑避免直接临水街建设,且使其退裙
房的距离在20 ~ 60 m,以削弱高层建
筑对近地城市空间造成的压抑感;在近
地层面,多层裙房临水部分采用退台处
理的方式,增加次级地面,形成多层骑
楼街。这种布局方式有助于形成较为匀
称的水街近地空间尺度(水街的宽高比
D/H 值约为2,若高度计算包含裙房建
筑在水中的倒影,则其宽高比D/H 值约
为1)( 图5,图6)。
基于上述理论,起
步区形成了现代裙房—步行街—水体—
步行街—岭南传统建筑的界面;同时,
在水道上布置若干处石拱桥、水埠等重
要原素,使水街两岸建筑融合了现代和
传统的特征,塑造了一幅古今交融的水
岸图景( 图7)。
塑造人性化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
(1)强化高密度城市的可识别性
凯文·林奇指出,城市空间环境质
量的评价依据是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和
可意象性。城市的可识别性可通过人对
城市的感知意象进行评价,反映了人对
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解。具体的城市意象
由“路径、界面、节点、区域、标志物”
五要素组成。在高密度城市空间中,
必须处理好城市意象的五要素,以利于
城市特色的形成。
规划通过构建景观中轴线、生态廊
道、城市节点、城市地标和城市天际线等,
进一步强化高密度环境下起步区的城市
门户形象( 图8)。
(2)提高高密度城市绿化率
设置集中的开放空间。
为提供满足高密度城市居民游憩需
求的开放空间,规划在起步区132 hm2
的用地中,划出约25.9 hm2 的用地作为
公共绿地( 包括G1、G2 和E1 类用地),
其中景观中轴线的开放空间占地面积达
到18 hm2。此外,由于珠江沿岸延伸到
起步区内部的开放空间提升了周边地块
的价值,促使高密度开发建筑群围绕中
轴线的开放空间进行布局。由此,形成
了高密度城区与集中开放空间结合的大
疏大密的布局肌理。
提高绿地使用效率。
规划在集中布局开放空间的基础上,
配合方城“水绕城”形成的周边绿地模式,
构建“集中+ 周边”的绿地格局,强化
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开放空间按200 m
的服务半径计算,覆盖了起步区的全部
用地范围。此外,规划还设置了集中绿
地,使起步区整体平均毛建筑地面覆盖
率达到23%,平均毛开放空间率达到
76%,平均毛绿地率达到30%,整体公
共绿地( 含水域) 占比19.57%,整体上
起到了平衡起步区各项密度指标的作用。
设置众多廊道。
规划构建了8 条均垂直于珠江景观
带或岭南曲苑的廊道,与珠江景观带和
岭南曲苑共同构成一体化的生态廊道,
从而保证景观视廊的通透性,满足高密
度地区的居民对景观通透性的需求,突
出自然与高密度城区的联系( 图9)。
(3)构造流动的通风环境
起步区内高密度开发的建筑群增加
了城市下垫层的粗糙度,对风的阻力增
大,热量不易散失。为此,规划通过构
建景观中轴线,以道路、街巷等对接自
然生态廊道的开放空间方式,结合建筑
高低错落的布局,组织城市的通风廊道,
促使气流顺利通过高密度城区。
规划利用PHOENICS 模拟计算软
件,分析形成了起步区的风环境,并依
据夏季和冬季的1.5 m 步行高度及裙楼
平台通风模拟图( 图10,图11),对起
步区的通风廊道进行设计。
首先,规划将主要的开放空间布置
于冬季风下风向、夏季风上风向,并由
滨江沿着河涌向起步区内部延伸,使景
观中轴线的开放空间成为起步区内部最
大的通风廊道,保证夏季气流的顺畅通
过。其次,为促进气流流通,起步区街
道需避免布置过于连续的街墙,且街墙
应避免建筑高度完全相同。整体建筑群
采用顺应夏季主导风向、由低到高的退
台式建筑组合形式,即建筑高度由珠江
向地块内部递增,以利于气流向地块内
部流动。最后,为保证气流有效通过高
密度城区,要尽量使主要道路朝向与夏
季主导风向( 即东南风) 形成0°~ 30°
的夹角。
紧凑复合城市的设计策略
(1)紧凑复合的街区
起步区以金融产业为主导功能,由
金融办公区、总部办公区、综合商业区、
滨水休闲区和特色生活区5 个街区构成
( 图12),并复合了其他辅助功能。起步
区内85.2%的开发地块为混合开发,混
合用地规模为53.6 hm2,非混合用地规
模为9.33 hm2( 不计水域、绿地、街坊
用地和城市道路用地),在混合用地中最
小地块的规模为0.8 hm2,建筑面积达
到7.7 万平方米。混合用地包含的用地
种类主要有2 ~ 3 种,均含有商业用地
性质,其中有51%的主导用地属性为商
业商务用地( 图13,图14)。通过完善
公共服务功能,确保城市的街道活力,
从而创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复合街区。
(2)TOD 模式引导城市的密度分布
按照TOD 轨道交通开发模式,高
密度城市的开发强度向轨道站点集聚,
轨道站点200 m 范围内的开发强度最
高,以商务等公共服务功能为主;轨道
站点500 m 范围内的开发强度次之,以
配套、居住和生活服务等功能为主。参
照国际高密度城市建设经验( 如下曼哈
顿轨道站点500 m 范围内的综合净容积
率为7.2,纽约中城区轨道站点500 m
范围内的综合净容积率为5.8),建议将
起步区轨道站点500 m 范围内的容积率
设置在5 以上。
在起步区周围的轨道站点中,以科
韵路站( 轨道站点500 m 范围内的容
积率为10.33,轨道站点200 m 范围内
的容积率为8.04)、金融城站( 轨道站
点500 m 范围内的容积率为9.52,轨
道站点200 m范围内的容积率为9.31)、
翠岛站( 轨道站点500 m 范围内的容
积率为12.76,轨道站点200 m 范围内
的容积率为10.56)、方城站( 轨道站点
500 m 范围内的容积率为9.14,轨道站
点200 m 范围内的容积率为8.64)、江
源半岛站( 轨道站点500 m 范围内的容
积率为7.67,轨道站点200 m 范围内
的容积率为8.00) 和车陂南站( 轨道站
点500 m 范围内的容积率为7.98,轨
道站点200 m 范围内的容积率为13.2)
等站点附近地块的开发强度最高,基本
体现了TOD 开发模式的特点。但是,
轨道站点200 m 范围内的开发强度最高
这一特点没有得到体现,建议可适当加
大轨道站点200 m 范围内的容积率。
高效运行网络的设计策略
(1)建设高效的道路网
首先,规划将不同类型的交通置于
不同的平面,将地面还给步行。车行交
通主要布置在地下负三层,部分布置在
地面;轨道交通置于地下负三层、负四
层及负五层;步行交通主要布置在地面
上的翠岛和方城区域、空中三层连廊及
地下负二层。如此,能有效减少车行交
通和步行交通的相互干扰。其次,为提
高道路的通行能力,规划采取小地块划
分、高密度道路网格的方式,将整体街
坊尺度控制在90 ~ 240 m,将道路网
密度设定为10.44 km/km2,并保证道路
面积率达到33.96%。
(2)建设高效的轨道交通体系
目前,很多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
原因不在于城市道路容量的不足,而在
于出行方式结构的不合理。高密度城
市的高效运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尤其
以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为核心,以常
规公共交通为支撑。国外高密度城市为
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使公共交通
出行方式在居民出行方式中的比例达到
80%,其中轨道交通出行方式要占公共
交通出行方式的70%。在起步区的公共
交通体系建设中,应突出以轨道交通为
主体,并配合部分常规交通出行方式,
使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80%。为突出高
密度城市的公共交通可达性,规划在起
步区布置了高密度的交通站点( 轨道站
点、常规交通站点),共设有4 条轨道交
通线路、6 个轨道站点和30 个公交站点,
使轨道站点600 m 的服务半径全覆盖规
划区、公交站点200 m 的服务半径全
覆盖规划区。
(3)建设高效的立体步行系统
高密度城区存在站点末端接驳问题,
为了使人们能便捷地从站点到达目的地,
需要完善起步区内1 km 范围内的步行交
通建设,并提供与站点接驳的途径。规
划在起步区构建了立体步行交通系统:
①在地面构建以方城、翠岛为核心的步
行区并串联周边地块,使地面纯步行区
面积达到74.3 hm2,占起步区用地面积
的56.3%;②在地下负二层结合交通站
场、商业功能构建一体化的步行系统,
地下负二层步行主通道长度为2.8 km,
次通道长度为8.2 km,步行通道密度为
18.3 km/km2(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设计规范》(GB 50220—95) 的规定,
商业步行区的内部道路网密度为13 ~
18 km/km2);③在空中三层利用交通枢
纽、商业裙房打造连续的空中廊道,使
地面连续的步行区域(74.3 hm2) 和空中
连廊实际服务覆盖范围(92.6 hm2) 占起
步区用地面积的70.1% ( 图15,图16)。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3期
《
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探析
—以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为例
》
全文电子版详见官网:www.planners.com.cn
《规划师》会员可免费下载哦!
欢迎订阅《规划师》杂志
只要您关注城市规划学术前沿,
愿分享您的美文,
欢迎赐稿。
投稿QQ:2325124337
投稿热线:0771-2438012
微信号: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