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反复强调“最严格”,取决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底子薄、基础弱”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多,土地质量总体不高,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性差,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的过度开发、无序利用和粗放浪费,不仅威胁着耕地保护红线,还影响着生态系统稳定。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土地污损、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原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土地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站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大国土”视野上,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去理解“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深刻内涵。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势头依然强劲,土地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当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拿出了“宁要数据的真实性,不要虚假的一致性”态度,着力掌握翔实准确的国土利用现状和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将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全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着力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国土生态修复将各类土地资源纳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范畴,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体统筹全域空间的土地利用与管护。“放管服”深化改革下放建设用地审批权并推行土地计划管理改革,实行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新增用地指标配置与存量土地处置挂钩,有效提高了精准性和灵活性。这一系列重大部署落地,将严防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牢牢守住关乎十几亿人“饭碗”的耕地红线,有助于“六保”“六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