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已开展了10余年,根据不同规划的评估重点和方向,可以将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2006年) 为广州市战略规划评估阶段,主要内容为广州市战略规划的实施开展与跟踪评价研究;
第二阶段(2007~2011年) 为新城新区建设阶段,主要针对行政区划调整及重点地区建设实施开展规划检讨和动态更新;
第三阶段(2012~2016年) 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阶段,主要根据规划评估办法,对总规年度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第四阶段(2017~2019年) 为规划实施评估和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探索阶段,结合各专项评估、各区各专项自评报告等进行规划实施的全面评估(表3)。
经历10余年的规划实施评估发展,广州市城乡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和内容不断完善,但体系构建和成果运用等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① 虽然建立了“市区联动”的工作机制,但是评估工作仍局限于规划行业内部,对行业外其他部门的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并不熟悉,难以发挥综合统筹作用。② 规划实施重点内容不突出,数据支撑力度不够,规划实施评估数据平台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资料管理系统和规划编制数据应用系统的数据缺失较多,成果权威性不足。③ 评估结论未能深入到实施层面,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总体规划在建设实施中起到的作用。
本文梳理总结了广州市历年规划实施评估的不足与成效,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了“组织体系+技术体系+实施体系”的规划监测和实施评估机制。
1.构建思路与框架
借鉴纽约经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自然资源部《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技术指南》文件要求,探索构建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的组织体系。按照政府组织、市区联动、部门合作和公众参与的方式开展实施评估工作,监测评估成果由市政府负责上报,具体可由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实施(图1)。
(1)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明确评估重点。
结合趋势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法,分级分类开展体检评估工作,按照国家和地方事权,从目标类、底线类、发展类和其他评估内容四个层面开展体检评估工作。目标类包括核心指标、城市性质和战略目标、城市结构等内容,底线类包括“三线”、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发展类包括产业、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其他评估内容包括规划决策机制、规划编制体系评估和重点建设项目评估。最后提出下一阶段建议,为规划修编和规划调整提供支撑(图2)。
(2) 建立指标分解—文本拆解—图纸分类的评估框架。
围绕目标类+底线类+发展类+其他评估内容的总体评估路线,建立指标分解—文本拆解—图纸分类的评估框架。
指标评估应结合城市总体目标,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价值框架下,分析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评估应明确指标收集路径,建立图表信息收集模板,以及“提前达标、符合规划预期、中度偏离、严重偏离”的评价标准体系,探索指标评估自动生成模板,提高指标评估效率。文本评估应重点研究文本内容的拆解路径和评估路径,明确总体完成情况评估、分项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评估及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评估的表达方式。图纸评估应突出反映底线控制、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设施协调布局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内容。重点研究采用图纸交叉叠加分析的形式,评估控制线调整、占用情况和与预期之间的差异等评价方式(图3)。
(3) 成果体系:研究“总体评估+专项评估+各区评估+政策建议+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成果体系。
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初步建立体检与监测评估成果体系,各区、各部门分别编制体检与监测评估报告,加强与信息平台的衔接,由第三方负责汇总和编制总报告,编制政策文件和公参文件,强化成果的应用。
(4) 实施体系。
重点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机制、反馈调整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提高评估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机制研究方面,探索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导,以国土空间规划体检与监测评估为枢纽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系,建立体检评估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的衔接机制。
在国土空间规划反馈调整机制方面,探索以年度体检和五年评估结果为依据的,且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考核、近期建设规划与年度计划安排、国土空间规划动态调整完善的实施路径;探索将年度体检作为国土空间规划行动计划的依据,将五年评估作为对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绿线、蓝线的位置进行局部优化的依据。
在监督考核机制方面,借鉴纽约经验,将实施评估工作和实施成效作为监督考核的重要依据。首先采取“智慧核查+人工监测”的评估方式。
“智慧核查”即依托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整合“国土三调”成果、规划成果、规划建设和管理数据等多元数据,实现政府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定期生成体征监测指标、实时监控约束性指标、自动比对空间管控要素,从而实现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控。
借助人工监测实行多元化体检评估,建立由市政府统筹的规划体检评估机构,定期开展体检评估工作,并结合各级各部门自评估、第三方评估和公众满意度评价,形成最终体检评估结果。其次实行分级考核问责制度。将规划实施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各区,明确各部门各区主要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考核结果作为相关责任主体绩效考核和岗位晋升的重要指标。
在提升评估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将评估报告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参考,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通过台账对项目进行动态填报、跟踪,为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规划与实施管理提供支撑;形成白皮书,定期将规划监测评估结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3.创新与特色之处
为探索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工作,本文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应通过建立组织、技术和实施三大分析框架,形成“预警监测—体检评估—督察问责”的规划实施监督体系,加强过程监测和预警调控,以监督规划的实施。在组织上应按照政府组织、市区联动、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方式开展实施评估工作。纵向到底,深入社区,面向全市域11个区、170个街镇收集指标数据,形成基础评估数据库,提升评估颗粒度和公信度。
在技术上应围绕目标类+ 底线类+ 发展类+ 其他评估内容的总体评估路线,建立指标分解—文本拆解—图纸分类的评估框架,探索目标—策略—专题策划—行动计划的实施路径,明确部门职责和年度目标,深化年度规划实施评估重点,形成“总体评估+ 专项评估+ 各区评估+ 政策建议+ 公众参与”的成果体系。在实施体系上应采取“智慧核查+ 人工监测”的评估方式和分级考核问责制度,并将约束性指标和底线管控要素纳入市政府政务绩效考核体系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廉政防控预警系统,提高评估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