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提出探索省市县联动编制。
目前,我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本着交流学习的初衷,我们将国土空间规划部分地区的试点探索经验分期登载,以飨读者。
去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明确将揭阳市列为广东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城市之一。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揭阳市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进工作,从粤东西北地区的共性特点与问题出发深入探索试点创新,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形成了以“三高”“三融”“三聚”“三向”为主要内容的试点探索经验。
针对揭阳市地方规划基础较弱、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该市由党政“一把手”全域强力统筹,实现国土空间资源管控与优化配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积极整合国家、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经验的技术团队,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市级层面的技术联盟,提供“全层次、全专业、本地化”的技术支持,通过每周例会的工作机制,全程指导各县(市)规划编制,保障上下紧密联动。
为解决数据管理分散、标准不一、格式多样等共性问题,揭阳市率先启动全省第一个地级市层面的国土空间“一张图”工作,形成“1+2+3”成果体系,“1”即一个数据库,“2” 即空间现状拼合“一张图”和现行规划拼合“一张图”,“3”即大空间、大骨架和大项目,搭建了全市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高效联动编制的共享工作平台。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战略机遇,以旅游资源和临港产业为“双区”提供反向配套,加强纵深推进、向海发展,强化与粤北、赣南、闽西南等腹地的联系合作,构筑区域开放新格局。
▲区域铁路网规划示意图强化生态共保,通过韩江、榕江、练江三江连通,共建汕潮揭生态安全格局。依托梅汕高铁、汕汕高铁和揭阳疏港铁路实现区域铁路闭环,促进空铁港重大基础设施联运;依托揭阳理工学院、汕头大学等科研资源,培育创新走廊,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在多中心、网络化、区域一体的汕潮揭区域融合发展中,明确中心城区打造开放新高地、临空产业集聚区和航空大都市。惠来聚焦“一城两园”,积极对大湾区的重大产业提供反向配套。普宁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商贸服务功能,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揭西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点面结合、串珠成链。
按照“集中连片、存优去劣”的思路,开展工业用地控制线划定工作,保障重点平台空间需求。其中一级工业用地控制线(永久保护底线)占工业用地总量的80%左右,二级工业用地控制线(过渡线)占工业用地总量的20%左右,落实揭阳“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
深入摸查“低效用地、三旧用地、闲置用地”三大类存量家底,开展存量再利用潜力评价,采用土地整备、规划策划等手段,以“管控单元”模式再整理再开发再利用一批存量用地,盘活存量土地价值。
一是以保定用,严格保护海洋保护区(龙虾、海龟、人工鱼礁礁体等),保障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
二是以用促保,推动“港产一体、港城一体”,整合港口群、石化、风电等资源,以临港产业带动海洋生态治理,实现陆海协同发展。
一是省市双向联动,揭阳市积极落实省层面关于主体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底线管控等要求,并在资源配置、生态共治、设施共享、产业共建等方面积极反馈诉求。
二是市县双向联动,市层面向下重点统筹资源优化配置、重要廊道管控等要求,县(市)层面积极融入全市开发保护大格局。
揭阳市积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结合新城隧道、赤吟水闸枢纽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与永久基本农田冲突的情况,选取砲台镇、东陇镇作为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探索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的正向优化。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搭建“模型化总规、资源配置组团、实施性详规”的纵向传导模式。
??“模型化总规”强调全域统筹,构建模型,突出规划全局性。
??“资源配置组团”强调优化资源配置,确定空间布局,突出规划协调性。
??“实施性详规”强调精准管控,引领开发建设,突出规划实施性。
▲“三位一体”纵向传导模式示意图
【资料来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整理:厅宣传中心冯建奎】
来源说明:本文转载于“广东自然资源”,仅作分享、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