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对于日本本土城市空间流传着一种类似都市传说一样的说法:日本的城市形态似乎杂乱无章,无迹可寻。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当从交通站场中踏入日本的城市,周边似乎都是相同的商业建筑,马路两侧的景观也无法令人感觉有印象深刻的地方,“既视感”挥之不去。
然而,当我们聚焦城下町(以城郭为中心,所成立的都市)和宿场町(以宿场为中心所发展出来的街道形式)等场所时,却能发现日本的城市空间形态并非杂乱无章,毕竟大部分的日本城市都是依据城市规划进行建设。除此之外,在地形条件复杂(山川、河流、高地和山谷等)的日本,即使是自然形成的小规模聚居点,至今也仍然保留着欠缺设计感的聚居选址和路网设计。事实上,对于日本人来说,在感性认识方面,传统的浮世绘中所描绘的风景或景观往往是他们所热衷于追求的,即使居住区不去参考太多其他的外部因素,也仍然会对自然景观有所考虑。
那么,为何日本的都市在按照城市规划进行建设并且对自然景观有所追求的前提下,却仍有大量看起来不成体系的城市景观?或许,我们不应从片面的角度去看待城市的问题。
比如从时间维度上看,在战争爆发或城市高速发展等社会因素影响下,现在已经无法直观地从建筑风貌上感受到地域特点,不得不说这确实是近现代以来城市建筑的趋同化。尤其是战后出现了在市面上流通的住宅,由于人们肆意地对住宅进行改造,缩短了建筑的寿命,对于区域来说,也影响了整体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
我们不应该停留在城市建筑或者城市设计的表面印象上,甚至应该踏入由海量建筑物所构成的城市建成区内部,试着去注视和反思真正的城市空间。从街道微小的拐角到大城市的发展轴线、生态廊道等,在各种尺度规模中洞悉这背后的规划设计及设计师的意图。
尤其在日本国土,或有小山脊和山谷交错,或与海岸线相接等,有着纵横交错千奇百怪的地形。在气候环境影响下,从寒温带到亚热带,各种气候广泛分布,存在台风经常登录的地区,甚至有经常发生海啸的地区,从全域来看天气可谓变化多端。每个城市和小镇,从布局到细微的街道路网,为了顺应这种多变的天气情况,实际上很多城市的形态都被相对固化了,从其中我们也可以察觉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精妙构思和想像。
无论是城市还是小镇,由于岁月变迁积累了多种变化,实际上解读起来也实属不易,有必要通过深度调研和走访每个富有特色的城市、倾听当地人的声音、亲身体验日常和非日常的生活,以此来深度理解地域特点。通过深入调研,当发现眼前的城市空间所具有的规划设计意图时,我们也就能看清其中的城市形态发展的意义了。作为城市设计的出发点,虽然构思复杂的土木工程很重要,可与之同等甚至更重要的是仔细解读迄今为止实际的城市空间所保持的空间品质。用现代的观点和方法来接受和继承,连同地域特性一并传承。我们保持着这样的观念来看待日本各地的城市建设,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具体的城市空间中每个部分所具有的空间设计的各种对策和意图,并从中感受这种规划设计工作的魅力。
说到底,绝大部分城市是存在着使用功能、定位等十分明确的空间布局。而在书中,作者通过具体的调研和细微至极的调查,也许也能发现城市规划师在城市空间当中的构想力。城市空间通过无数主体,在历史中不断积累而传承至今,这种积累被看作是历届城市规划团队以及城市规划师的设计意图。这绝非突发奇想,在追溯城市发展历程时,必然存在着现今城市空间的构想力。书中观点认为,城市空间当中表现的构想力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无论在看似多么杂乱无章的城市空间中,每个城市单元都存在着各自的空间语法。随着大部分人与城市发生关联的过程中,解读这种语法或者规律却会变得困难。另外,随着继续深入探索城市空间,还会发现其中存在通过这种语法或者规律去表现的应该被称作“意图”的各种城市设计和功能,通过解读这种城市空间具备的构想力,或许能够预判今后城市的风貌发展。
书中采用每两章相互呼应的形式组织,共计6个章节。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在特定地区及其规划体系下解读城市开发的规划设计,分别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中寻找规律和设计意图;第三章和第四章论述了关于个体和整体、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前四章通过静态的角度去论述,而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从城市发展和变化的动态角度来阐述。
城市并非实在地图上描绘出的那样,抽象地选址在平坦的腹地上,城市是在沙土岩石之上建造出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地块或者城市单元,都是由小山丘和葱郁的森林、蜿蜒的河流及低地展开的,通常离山体很近。在地形多山且平原稀少的日本,城市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依地势而建。
而地形往往不只是土地坡度的反映,通过穿行山脊道路、配置山谷道路,宽阔的地形才逐渐被人知晓。这是因为根据路网设计,可以使地形结构化。书中提到,若全面而整体地观察街道,其实能够发现,城市内各地区的构造以及在城市中发挥着文脉的作用,而且构造化的状态原本就具有某种“意图”。
除了奈良、京都古代道路和中世纪起源的镰仓市若宫大路、札幌市等部分近现代建成的道路,日本不存在直接贯穿市中心的区域性道路。恐怕是因为在中世纪之后,这种向心性的城市发展方式并没有成为城市的必要发展方式。作为山地较多的国家,能够一目了然地统筹宽阔的平地的做法有其局限性,沿着平缓的山谷和曲折的河流,自我平衡的小城市单元到处都存在,一次连接起来所形成的城市空间普遍存在,甚至这种地形特点还会影响到政治倾向——如果想要纵观全局,必须亲自站在高位。

而西欧的城市规划设计,为了能够鸟瞰全景城市而重点描绘了总体布局,这与以名胜经典为城市印象的日本城市规划设计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无论再怎么去讨论日本城市群中特立独行的个例,日本城市群中也并不存在整体景观的概念。比如,像江户时代将统治地区的边界限定,将内部的物资交流完全封闭,不难想像城市作为一个独立整体,从全景角度开展全面论述的工作。
虽然书中贯穿的观点是“城市并非是谁的作品”,甚至可以说贯穿了“城市是在不同时代下以及不同设计师们的意图与规划的传承下共同创造的作品”的观点。然而我们眼前的城市仍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城市设计正是详细解读城市空间的故事,并继续描绘和规划未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