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分局
本文转自: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导 读
秋千已经架好,坡道修葺完毕,明黄色的铺装充满活力……7月15日,双井街道的“井点”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第一批内测体验居民,这也标志着朝阳区“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的第一个小微空间已率先改造完成,即将正式开放。
2019年底,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联合中社社区培育基金、朝阳区民政局、朝阳区农业农村局、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启动了“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创新探索以“社会力量出资、责任规划师出智、各级政府部门出力、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更新改造模式,进行朝阳区小微空间试点改造。
从深秋到初夏,从设计到实施,从空间改造到社区营造,朝阳区双井街道责任规划师“葵花籽儿”城市象限团队一共组织了7场公众参与议事会,在选点、设计、植物品种和场地命名、居民公约制定等各个环节,都充分调动了居民的热情,不仅率先完成了这个小空间的蜕变,同时,还使“井点”成为了一个公共参与设计的“社会实验”、一次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联欢”。
经过责任规划师三个月的努力,各方居民的愿望已经成为现实。“科普新玩法”、“游乐新体验”、“休闲会客厅”、“网红打卡处”……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都可以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曾经单调的场地也转变为了全要素的共享空间。“量角器”、“三角板”、“卷尺”等巨型测量工具,活跃了场地元素,增加了活动趣味性;新铺设的无障碍坡道上标注了无障碍设计规范,既方便使用也生动普及无障碍理念;秋千、蹦床、陀螺、花箱座椅与可移动桌椅的设置,让场地周边的儿童和青年群体以及过路行人都可以游玩、休憩;通过不锈钢装置的镜面反射,进行国贸天际线打卡,凸显“井点”独特的地理位置,极具时尚感。
活动现场,双井街道的责任规划师设置了集章打卡点,介绍改造设施的使用方法与设计初衷,并与居民一起合力安装了小微空间标志牌,热烈地交流了此次“井点”项目“孕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就未来场地的维护管理展开了更多讨论。
“以前这儿没什么可玩的,就有个假山,现在特别好,我可以荡秋千玩儿蹦床,我奶奶也可以在旁边坐着休息。”张辰曦小朋友在奶奶家附近找到了这个可以“撒丫子”玩耍的好地方。一位坐着轮椅的阿姨也可以顺利地进入场地活动,不再被高高的台阶拒之门外。
“改造不是终点,我们会持续关注这片场地,通过丰富的社区营造活动,让它拥有全新的生机。”一位责任规划师介绍。在“井点”的改造工作中,融入了智慧治理和共同治理的理念,从前期空间行为观测、中期空间模型模拟,到后期空间绩效评估,全过程采用循证参与式设计方法。此次的内测体验活动正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居民的体验反馈与对场地的持续监测,实现对空间改造的效用评估,将为下一步正式开园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