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战略凸显了城乡间的政策一致性、发展公平性与资源流动性,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功能耦合,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了传统乡土社会文化的“空心化”。因此,在均等化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和乡村公共文化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是城乡一体化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

首先,一体化对城乡间的文化互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高势能的城市文化大举闯入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农民习惯于以城里人为其价值观和行为的参照群体。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这种单向的文化传播模式必须得以改变,政府、市场、社会应帮助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浓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乡村地区增强文化自觉,并支持其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市场化机制扩大乡村文化的辐射范围。同时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其次,一体化为文化与教育在城乡社区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机遇。在后工业化社会,文化资本已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机制,其对城乡差别、城乡内部的差别以及代际流动影响深远。公共文化服务的崇高使命是为了增加国民的文化资本,增进国民的现代性,推动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即文化,文化即教育,教育是公共文化服务最重要的依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城乡大力发展复合型的社区教育以塑造无差别的人,是通往城乡一体化的不二法门。

再次,“互联网+”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体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通过政府主导的一系列工程,来扭转城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失衡状况,但传统的属地管理模式导致文化资源利用率低下。因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条件,大力开展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通往城乡社区的“最后一公里”。随着互联网技术“十三五”期间在城乡的加速普及,“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模式必将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体化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