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方案的情景模拟与评价,即以职住平衡度和出行方式占比为主要参考指标,运用VISUM软件搭建规划路网模型,模拟城市在既定空间结构、路网布局、出行方式下的空间(交通运行)绩效,为规划方案提出反馈意见,形成动态互动机制(图6)。在本文目前的研究与应用中,基于大数据的规划模拟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规划空间方案总体评价;第二,规划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如桥梁、隧道等;第三,特殊城市如江河分割的城市、旅游城市的特殊分析。期望对城市交通出行方式划分、交通大通道战略制定以及区域或城市空间结构的确定提供参考。

图6 基本技术路线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以厦门市为例,依托现状特征,根据城市交通发展规律选择可能的、不同导向的交通情景模式发展战略目标;根据城市空间和用地特征与发展规律选择可能的、不同导向的空间结构(职住平衡)情景模式发展战略目标,形成3*3的九种情景(表1)。
表1 九种“空间结构—交通模式”复合情景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本研究确定的未来职住平衡仍对应于现状空间格局,即现状职住平衡度为“基础”,以已有规划方案(静态职住量)为“辅助”,可施以适当提升或降低平衡度的宏观调节,最后根据试模拟结果进行反馈调整。以厦门市现状及历年出行方式构成变化为基础,综合考虑厦门市未来可能的交通发展模式,并参考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案例,分别拟定高小汽车、中小汽车、低小汽车三种交通情景。将以上职住情景和交通发展模式情景做两两交叉,运用VISUM软件建立规划交通模型,输入相应的参数分别对九种情景方案进行模拟,可得到高峰小时道路饱和度、交通流量以及出行时耗与距离分布等结果,据此做方案的比较分析。九种情景方案高峰小时道路饱和度如图7所示:

图7 九种情景方案高峰小时道路饱和度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研究为规划方案提供了动态持续的交通模型模拟工具。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来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法逐渐成为共识,城市交通问题必须与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同步协调进行,这既是交通治本的出路,又是城市未来结构优化的客观需求。非交通配规划,交通在规划项目的初期深入参与到城市空间方案的形成,通过不断地情景模拟,形成空间与交通的互动机制,为规划方案提出动态反馈意见。
除了对方案总体评价,研究还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如桥梁等进行模拟评价,如哈尔滨跨江大桥的数量分析:

图8 哈尔滨跨江大桥间距(左)与饱和度(右)分析
资料来源:同济课题组成果
以及特殊城市如旅游城市的特殊分析,如对西双版纳景洪市中心城旅游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拥堵影响分析。通过本地居民全目的+旅游人口OD的叠加算法,考虑不同公交出行情景,对景洪市未来在旅游蓬勃发展影响下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情况进行了模拟,并对规划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图9景洪市主城区旅游高峰小时OD联系(左)与道路交通流量(右)
数据来源:景洪市手机信令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