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竞争力,是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城市管理新课题。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体现,提高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决非仅仅是今天修宽路,明天建大广场,后天做活广告,别的城市干什么就效仿。这种只看重短期行为和眼前利益、一项一项地跟风跑的作法,是简单、落后而又原始的管理。城市竞争力管理,是城市学理论体系下的现代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高级阶段。本文将从理论来源、定义、要素与实践来深入浅出的说明城市竞争力及其在现实中的实践。
城市竞争力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纵观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与城市竞争力有关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WEF,World Economic Forum)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与国内的“城市价值链理论”和“弓弦理论模型”。早在1980年,世界经济论坛就开始探讨国际竞争力问题,1986年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体系,1989年起,WEF与IMD开始携手合作进行此项研究,国际竞争力从概念到方法都获得了丰富和发展。WEF和IMD直接以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世界各国的竞争力排名。它认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又以国家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营运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程度为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以获得持续发展WEF-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国内经济实力、企业管理、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国民素质八大要素,每个要素又包括若干方面,具体指标共200多个,分别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各项功能。国际竞争力理论综合运用了企业理论、产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理论内容,评价了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从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次原因入手的,即层次因素分析。波特认为不同层次的国际竞争力是多种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层次的国际竞争力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首先是企业国际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以全球战略的姿态进行竞争的能力。其次是产业国际竞争力: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该国能否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能力,这就可以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分析结合起来。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是中国第一个研究与评价中国城市竞争力和世界城市竞争力的非营利机构,它以国际竞争力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建立了WTO背景下适合中国城市竞争力需要的“城市价值链”模型。城市价值链理论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了重新认识,它认为比较优势是指各城市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侧重各城市同类要素或可替代要素之间的关系,指出不同城市之间同类要素的冲突和替代的因果关系。该理论强调,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的城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在要素流动过程中抗衡甚至超越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以实现城市价值所具有的各种竞争优势的系统合力,因此,城市竞争力必须“以市场为目标,以战略为核心,以整合为导向,建立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和运行模式”。
国外学者对城市竞争力的把握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①借用国家竞争力的定义,把其用到对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上。②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间接地分析城市竞争力,即把城市竞争力作为影响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从城市经济角度看,城市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政策环境、行政管理、研究及教育机构、金融系统、文化及社会价值,为企业创造一个发展的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别阐述了城市竞争力的内涵。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显示:城市竞争力是指一座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具体的说来,是指城市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表示一座城市为满足区域、国家或者国际市场的需要生产商品、创造财富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包括劳动力资源、农林牧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指引着城市规划的方向,影响着城市提高经济效益的能力。包括投资环境、消费环境、人居环境等。投资环境包括道路、交通、通信设施等条件。消费环境包括消费的基础设施和区域消费力。人居环境包括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要素。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着城市的价值体系状况,产业结构的有效配置,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框架,同时创造附加价值。包括人文精神、物态文化、文化活动等。人文精神决定着城市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物态文化有利于塑造城市的形象,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包括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居民素质等。城市是人口聚居的地方,人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核心力量,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着城市竞争力的高低。
杭州实践:
根据杭州市科委有关城市竞争力的数据,2015年杭州全国民营企业500 强数连续13 年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11 年居省会城市第一。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196 万人,“科技创新30 条”、“杭改十条”、“杭法十条”、“人才新政27 条”等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使得杭州的创业热度排名达到了全国第五,创新创业活动平均每天4.5 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众创天堂”。
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目前杭州服务业已经跃升为首位经济。“互联网+”是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杭州着力打造集信息产业和智慧应用为一体的新经济形态,信息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杭州拥有全球最大的C2C网络交易平台、全国最大的B2C网络交易平台、全国最大的民营网络支付平台,拥有全国1/3以上的综合性电子商务网站和专业网站,信息经济对杭州经济产生了全方位推动作用。作为一座快速发展的副省级城市和今年G20国际峰会的举办城市,杭州正是由于在深刻理解城市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在探索中实践,在本世纪前十几年的时间里,竞争力指数增幅名列全国前茅,目前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