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的更新地段位于烟台市两个主要历史文化街区——朝阳街和奇山所城之间,东西侧分布有世茂海湾、万达城等大型商贸设施,所在区域既是历史上城市源起、城市开埠之地,又是当下烟台市商业、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旅游节点。长期以来,由于临近历史街区而受到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等方面的制约,该地段逐渐呈现边缘化态势,而城市建设管理主要聚焦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现代商贸中心的建设,对该地段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其功能混乱、风貌混杂、公共空间与绿地缺失。同时,更新地段所在区域的空间肌理与文化脉络被2条城市交通干道切断,使原本用地相连、融合发展的3个街区彼此分离、各自发展,与周边大型现代化商业综合体之间也缺乏衔接与呼应,致使整个区域日益衰败。活力不足、业态同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活化不力等问题日渐凸显,更新改造成为该地段的迫切诉求。
本文结合边缘效应理论,充分考虑历史街区保护和活化过程中对其边缘区发展建设的诉求,分析更新地段自身的优势、问题与更新改造的重点,然后将其与周边片区视作一个有机整体,重点考虑各片区间的相互作用与良性互补,共同促进整体统一发展。
1.植入异质空间和触媒——公园型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
市民和游客对更新地段的诉求,更多体现在新业态、新功能、新空间及富有特色的街区风貌、良好的游览购物环境等方面。通过对两大历史街区建筑形态和风格尺度的完全仿照,形成高密度、低层数的仿古建筑群,以保证小街区、院落式肌理与风貌的传承与延续的更新方法,不能解决更新地段的突出问题。因此,在本次更新规划中借鉴边缘效应的理念,通过片区的更新改造,构建平台、坡地、空中花园、下沉广场等多样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形成新业态、视觉景观和公共活动三大功能核心。以建筑构建景观、以景观形成建筑,既满足多样化的生活和公共活动需求,又塑造出富有特色的公园型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形成与两个历史街区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
规划运用造型多变的条形、低(多)层、大落地窗的通透建筑,与街巷空间结合,并在建筑屋顶配以大量绿植,形成高低起伏、绿色开敞空间层次多变。这种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的设计产生了大量趣味性、展示性和公共活动空间,使实体商业空间的主要功能从购物向展示、体验、交往发展,既满足了历史街区周边开发建设的相关控制要求,又与周边历史街区和现代商业区的主导业态区分开来;形成由传统商业、现代化商业、体验式商业组合而成的多元化空间,营造了各片区之间的异质空间;形成了粘合、凝聚各片区的活力区,解决城市中心区土地供需的冲突;在保证商业开发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的同时提高生态环境效益,体现边缘区对核心区(历史街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输送、各自优势的互补(图2,图3)。
(1) 促进更新地段与保留地段的功能和活动相互协同。更新地段现状居住、商业、商务、行政办公等用地混合,与周边片区既没有空间上的联系,又缺乏业态与功能上的互补,使得整个商业文化中心在此形成一个断点和分割区。因此,规划重点对更新地段的现状用地及功能进行整合,对衔接朝阳街和奇山所城的南北向商业街和衔接东西两侧现代商贸区的街巷进行拆除改造,植入公园型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融合衔接周边商区;对更新地段内的其他建筑,在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分类、分地段、分质量综合处置,对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拆除改造,对一般建筑通过局部修复、外观改造、使用性质的置换等实施微更新,最终形成商务、商住、文化创意、旅游服务和公园型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5个功能分区,为整个区域的商贸、旅游、文化中心的自组织功能的完善搭好框架,使其健康生长,逐步壮大(图4)。
(2) 搭建各片区之间的联系通道。结合朝阳街、奇山所城历史街区,规划打造文化商业步行景观轴线,将更新地段与南北历史街区、东西现代商业街区有机衔接,通过人流的组织引导,串联和活化不同功能街区,为整个区域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加强更新地段道路交通设施与周边街区交通设施和路网的多方式衔接,考虑到区域停车难的问题,充分开发地下空间,并将地下空间下穿南北侧两条交通干道延伸至朝阳街和奇山所城历史街区,缓解停车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对更新地段内部建筑的拆除和改造,使支路成环、成网,与周边道路衔接对应,承担部分城市交通的疏解功能。
其次,结合公园型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的特点,将建筑上人屋面平台与过街桥、商业街衔接,通过地上空间衔接和联系各街区;以适宜的倾斜角度,将建筑屋顶延伸至地面,引导地面行人自由到达建筑的不同层级,提供观景平台、生态座椅、户外巨幕电影等趣味休憩设施,丰富行人的户外体验感。如此,建立起一套与地面步行系统平行的趣味、连贯的空中步行系统,实现地下、地面、空中多层次立体化交通衔接和空间呼应(图5)。
首先,由于更新地段所在区域的建筑风貌跨度较大,传统方式较难协调,在更新过程中,通过强化公园型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的屋顶绿化和打造上人屋面公共活动空间,实现局部开敞、整体植绿的效果。更新地段成为一个“绿色、软质”的区域,如同一个中央公园,平和过渡周边历史与现代、中式与西洋、冷色与暖色等建筑风貌,促进整个地段形态与结构的关联和融合。
其次,通过历史文化轴线和视线通廊组织,将更新片区与相邻历史街区和现代商业区有机串联,并与北端烟台山和南部塔山形成对景呼应。
最后,对更新地段内规划设计的公园型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注重其空间尺度、街巷与建筑高度的比例关系,各功能组团均采取“小街区、小尺度、密路网”的形式,延续城市肌理(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