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所在城市每日各种交通方式进出城市人数规模是有多大?这些进出城市人员分别来自哪里、去了多少地方?哪些城市是中国人员流动性最强的城市?平日城际人员流动与春运时期有多大的变化?“九省通衢”的武汉是全国人员流动性最强、规模最大的城市吗?长期以来,对这些问题,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对全国城市之间人员流动情况很难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百度地图迁徙数据清晰地显示出了全国城市之间人员流动的规模、流向。
传统上,学术界关注城际人员流动的“正向效应”,重视人员流动对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城市群培育的促进作用。城际人员流动与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城市群密切相关。另一方面,2020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疫情相关研究直指城际人员流动与疫情传播的关系,一跃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大规模的城际人员流动也有明显的“负向效应”。后疫情时代,掌握全国城际人员流动特征,有助于对城际人员流动的“正向”、“负向”效应做出更好研判。此次疫情中,百度地图迁徙数据在大规模城际人员流动的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支持了防疫决策,充分体现了大数据相对传统统计便捷、快速、全面的特点。
本文使用百度地图迁徙数据,通过测算全国各城市在不同时段下的人员流动特征,编制了2019-2020年的中国城市人员流动性报告,用大数据揭示中国城市的人员流动特征概貌。
本文依托百度地图迁徙数据,重点针对除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所有直辖市、地级市(含地区、自治州、盟),测算平日和春节前两个时段的全国城市人员流动。平日时段的人员流动以商务、游憩出行人群为主,以2019年4月的两周作为代表时段;春节前的人员流动以返乡人群为主,同时包含商务、游憩出行人群,以2020年春节前两周作为代表时段。
分别计算平日和春节前两个时段各城市人员流动规模和流动广度。流动规模为研究时段内流出、流入各城市的人次数总量。流动广度为各城市城际人员流动主要往来城市数量,按双向流动人次数对每个城市人员流动往来的城市对进行排序,计算构成累计流动人次数前90%的城市对个数。
流动规模直接反映城市人员流动活跃程度。流动广度用于描述城市人员流动的空间特征,广度较高说明该城市往来城市数量较多,较低说明该城市只与少数城市有人口往来。
将各城市平日和春节前的人员流动规模和流动广度分别做差值,得到变化量,可以看出春运期间城际人员流动是增是减、更集聚还是更分散。
以胡焕庸线为界,我国平日人员流动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人员流动活跃的城市均位于胡焕庸线以东,以西城市的流动规模均非常小。
平日时段城市间流动规模存在较明显差距,少数城市的流动规模远大于全国其余城市。按流动规模将357个城市分为5个等级,一级为北京、上海、广州三个超大城市;二级包括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主要城市,郑州、武汉、长沙三个华中地区省会城市,以及成都、西安两个西部省会城市;三级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众多城市以及胡焕庸线以东的其余省会城市。
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强西弱”的人员流动格局在春节前进一步凸显。华东、华南、华中东部以及胡焕庸线以东的华北、西南部分地区人员流动活跃;东北地区仅省会城市的流动规模较大;胡焕庸线以西城市的人员流动规模均很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春节前人员流动最活跃城市的集聚地。
按春节前时段流动规模将357个城市分为5个等级。流动规模最大的城市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一些主要城市以及成都、郑州、西安、重庆等四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其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部分城市以及其余胡焕庸线以东的省会城市。排名前30名的城市除了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其余均为三大城市群城市。
各城市春节前时段相对平日的流动规模变化则呈现明显的“南增北减”特征。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形成了三片人员流动规模减少的集中区域,华南、华中、云贵川地区的流动规模则显著增加。从名次来看,宁波、温州、厦门三个东部沿海城市在平日人员流动中位于全国前30以外,但春节前名次大幅上升,尤其温州从平日第55位上升至春节前第28位,其余名次上升较多的城市还包括重庆、惠州、南宁和中山;而济南与廊坊、石家庄、保定这三个河北城市,在春节前的人员流动排名则较大幅度下降。
平日时段,按流动广度将357个城市分为5个等级,广度大小在前两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流动广度较大的城市除意料之中的上海、北京之外,华中、西北、西南地区交界的中部地区城市流动广度也较高,但该类城市的平日人员流动规模实际都不大。就城市群间差异来看,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中都有多个流动广度突出的城市,而珠三角中大多数城市的流动广度均较小。
流动广度排名前30的城市除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武汉以及长三角与京津冀的重要城市之外,以桂林、三亚、北海、张家界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及东部沿海的福州、厦门、宁波、温州、青岛等城市也均在前列。
春节前时段,以胡焕庸线为界的东西城市流动广度差异增强。按城市流动联系广度大小将357个城市分为5级,华东的长三角地区和东部沿海以及华中、西南、西北和华北4区交界处的城市流动广度最大;华北、华南地区则分别仅有京津冀和珠三角中的主要城市流动广度突出。
就具体城市来看,流动广度最大的城市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主要城市和重庆、南阳、襄阳等紧邻的中部城市以及东部沿海的青岛、福州、泉州等,该类城市周边的其它城市往往流动广度也较大。
各城市春节前流动广度与平日相比,存在大多数城市流动广度增加,仅有少量旅游城市、偏远城市和个别华中地区城市流动广度有所减少的特征。其中,主要集中在三大城市群、东南部沿海、西北与华北邻近地区有城市流动广度明显增长的现象;张家界、桂林、黄山等城市流动广度减少最为显著。就名次来看,长三角和福建沿海城市排名上升最多,嘉兴、绍兴、苏州以及莆田、泉州均不在平日时段的前30名中,但春节前排名大幅上升,尤其是绍兴市上升了161名;湖北省的武汉、宜昌以及广西桂林则是排名下降最多的城市。
总体上看,以胡焕庸线为界,我国城市人员流动性“东强西弱”现象十分明显,人员流动规模和广度最大的城市全部出现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流动性较为突出。在胡焕庸线以东,华东、华中地区及华北、西北、西南与其相邻地区的城市人员流动规模和流动广度均较大,人员流动基数大、范围广,城市人员流动普遍活跃;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城市人员流动规模大但广度较小,人员流动基数大但范围较小;胡焕庸线两端的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南部大部分城市流动规模和流动广度较小,城市人员流动相对不活跃。
从春运相比平日的流动性变化看,人员流动规模和流动广度变化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春运流动性变化剧烈的城市同样集中在胡焕庸线东部。从流动规模变化看,北京、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春运城市人员流动规模显著下降,而其他大部分城市春运城市人员流动规模显著上升;从流动广度变化看,位于毗邻胡焕庸线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人员流动广度显著上升,人员流动范围显著扩大,而其他城市略有下降。
具体到单个城市的人员流动性,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核心城市外,成都、重庆、郑州、杭州、苏州、西安、武汉、长沙、南京、东莞等重点城市也位列流动性排序前列。部分具有特殊职能的城市在单一时段或单一维度的流动性突出,如三亚市等旅游城市、温州市等商贸发达城市流动广度排名相比流动规模高很多。部分重点城市周边的劳力输出城市春节流动性相较平日也会有较大幅度变化。
本报告展示了中国城市人员流动性整体时空特征。百度地图迁徙的城际人员流动数据能够支持对大规模城际人员流动的监测,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支持。掌握中国城市人员流动性整体时空特征,将有利于推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安全流动,要让要素流动的正向效应尽可能被激发出来,也把负向效应控制在最低限度。百度地图迁徙数据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来佳莹、赵一夫、胡婧怡、阚长城、钮心毅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