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约束基础上的村镇发展路径与创新体现在:“发展布局、空间响应、治理协同”三个方面。
乡村转型发展的实质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是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转变,发展动力可分为内生发展动力和外援发展动力。
(1)内生发展动力驱动:自下而上的发展范式
基于在地资源与当地的发展冲动,在地的资源受到重视,利用地方资源所创造出来的价值也保留在该地区内。
(2)外援发展动力驱动:自上而下的发展范式
乡村发展根植于大的区域,通过城市-工业增长极的功能作用,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上而下的发展,强调乡村发展受外部因素而定。
(3)综合发展动力驱动:双向、网络化发展范式
在地要素与外部驱动力相互作用,乡村产业系统成为在地网络与外部网络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中的一个复杂节点。
规划可以构建乡村产业网络,促进网络节点协作发展,同时网络优化与节点催化相结合,“乡镇群”单元也可以作为乡村振兴发展单元。
应对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乡村地域的空间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响应发展需求,来识别、构建乡村空间网络:
(1)乡村空间网络以空间网络的形式对复杂乡村地域空间系统进行描述,包括乡村生产空间网络、生态空间网络和生活空间网络。
(2)以适应地域特征的乡村产业关联逻辑为主导的空间响应,建立“生产空间网络”。
(3)以乡村社区化、共享化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治理的关联逻辑为主导的空间响应,建立“生活空间网络”。
(4)以生态要素资源的修复、保护、整合,以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逻辑为主导的空间响应,建立“生态空间网络”。
以治理手段强化“镇-村”网络系统协调。
(1)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
要素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基石。推进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促进新发展理念落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2)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重要公共产品,也是乡村发展的明显短板。加大对乡村的公共资源投入,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承接城市要素下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3)实现自然资源资产高效管控
着力保障“山水林田湖草”与魅力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本底的整体保护,并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的合理可持续利用管理。
5、“人本主义”“企业主义”“城乡协作”“结构优化”推动村镇发展
基于三条路径,上述四条理念创新体现出村镇发展圈内部产业、空间和治理体系优化的实现机制。
(1)承接乡村治理体系的是村镇内部的“人本主义”理念,也即通过打造具有当代吸引力的公共服务、通过打造服务型政府,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
(2)承接乡村产业体系的是村镇之间竞争和合作的理念,即“企业主义”与“城乡协作”理念:竞争方面,通过依托内生动力的差异化发展,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应对空间规划从“画饼”到“切蛋糕”的转型;而城乡协作方面,区域外援发展力的上下传导被空间规划体系所强化,通过产业链条和生活服务的上下衔接、优势互补,村镇之间的多赢合作将成为常态。
(3)承接乡村空间体系的是“结构优化”理念,“村-镇”空间网络客观现实的存在越发明显,其三生空间结构的不断优化将助力城乡融合阶段的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