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宁夏最北端的惠农区红果子镇,践行“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倾力打造“魅力红果,宜居宝地”城镇品牌,坚持规划引领,加强生态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城融合,全力打造以绿色农产品种植、深加工为支撑的绿色产业小城镇,使这座宁北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红果子镇地处宁夏最北端,位于惠农区西南部,承担着作为区域增长极的责任,镇域范围内道路联系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红果子镇因地处贺兰山红果子沟口而取名“红果子”。古时候,人们称枸杞为“红果子”。傍109国道建成的惠农区绿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园,是宁夏最大的脱水菜加工和出口基地。红果子镇凭借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历来就是惠农区脱水蔬菜产业的主要集中地。
先后被评为国家第三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小镇示范、全国重点镇、全国生态乡镇、自治区园林镇、全区书香乡镇等荣誉称号。
镇域面积80.00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29833人。2016年,镇GDP为9.6亿,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4万元。
主要产业:脱水蔬菜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镁及镁合金工业、奶牛养殖 。
惠农区大型脱水蔬菜加工产业已形成了外有市场、内有龙头、乡村有基地的产业化格局。脱水蔬菜产品主攻国际市场,80%的产品远销欧美、日韩及东南亚等地区。红果子镇凭借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历来就是惠农区脱水蔬菜产业的主要集中地。
产业带动作用凸显:红果子镇脱水蔬菜产品出口量增加,带动了产品包装制造企业及物流产业的繁荣发展。2016年,红果子镇脱水蔬菜产业带动辖区及周边乡镇种植脱水蔬菜2.7万亩,建设各类蔬菜科技示范园18个,带动农户6000多户增收致富。
惠农区红果子工业区是以硅铁、碳化硅、金属镁和煤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主要企业和主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红果子镇现有千头奶牛养殖园区6个,日产奶量46吨,使其成为石嘴山市奶牛养殖第一镇,蒙牛集团全国首家授牌的优质奶源基地。
土地利用情况:
城镇建设集中布局,提高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全程监管,杜绝少批多占、未批先建、滥占滥用土地现象的发生。
项目建设情况:
大力开展主干道路大绿化大整治工程,拓展绿化面积,深入实施城乡绿化提升工程,坚持“绿化一条街,美化一条路”和“大绿化,小精品”相结合,城镇绿化率达到40%。
积极实施美丽村庄建设项目,合理规划住宅,集中居住,硬化巷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全部实现通水、通电、通网;设立垃圾收集站、垃圾箱、垃圾池定点收集垃圾,做到日产日消;免费开放红果子镇文体活动中心,“美”了村庄,“靓”了生活。
传统文化保护:
红果子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境内有明长城,贺兰山红果子瀑布,哨马营遗址等古迹。红果子镇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
传统文化传承:
积极传承木球、剪纸等特色活动。改造建设多个文化体育广场,广泛开展“秧歌社火”展演、“送戏下乡”等文化娱乐活动。
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了城乡路网、污水处理等重点工程项目;生活用水净化工艺提升,日供水能力10000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具备较完善的集中供热、供排水、供气系统。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建成学校、县级人民医院、镇级卫生院、县级中心敬老院及养老服务中心;邮政、电信、供电、银行等公共服务网点合理分布,成为具备较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体系的小城镇。
规划建设管理创新: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平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力求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逐步形成“产、城、人、文”深入融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区政府在惠农区绿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园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在红果子镇建立了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同时政府完善手机终端,使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线上营销。
围绕打造全国特色小城镇和“魅力红果、宜居宝地”的目标,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事业改善,城乡、工业园区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整体统一、协调有序的格局,构建新型城镇形态,建设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环境宜人的宜居田园新镇。
加快特色编制工作。明确目标任务,聘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充分调研、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注重保护、改造与新建之间的关系。
强化技术支撑。建设“小镇之家”,聘请规划建设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驻镇指导特色小城镇建设。
制定支持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市、区政府将尽快制定出台多方面的支持政策。
加强项目的谋划、争取、推进。通过一批项目的落户,推动产城融合,做强特色小城镇。
依托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致力于与建设领域的实践成果和最新学术信息分享,促进相关学术交流。行业优秀期刊《小城镇建设》是学委会的会刊。优秀案例和信息分享请发邮件:town@plannin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