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8日,在湖南益阳召开的“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的”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委员会2019年会上,特邀了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陈志强局长做主题报告。
城乡融合视角下小城镇转型与重构——以甘肃省为例
陈志强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
陈志强局长的报告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出城乡融合是新时期小城镇的重要发展背景,第二部分介绍甘肃省小城镇的结构特征、发展态势、发展类型,第三部分则通过具体案例阐述甘肃省小城镇发展破题导向与发展模式,最后进行了总结。
一、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小城镇
小城镇既是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依托,又是农民深度融入城镇的重要场所,因而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枢纽和依托。
1、城乡融合是小城镇建设的目标
城乡融合将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良好运行产生积极影响。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部分服从整体的方法论要求,小城镇必然要结合自身区位优势,把推动城乡融合作为其发展的主线。如今,以促进城乡融合为着力点,建设符合城镇化整体战略的新型小城镇是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2、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最佳切入点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大,城乡融合水平低。小城镇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与纽带,它在促进城镇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及推动城乡融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小城镇的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引导城镇的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流入乡村,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缓解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因此,以小城镇为切入点,着重发展小城镇,这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最佳选择和切入点。
二、甘肃省小城镇的发展态势概述
1、结构特征
甘肃省城乡发展空间分布表现出强烈而个性化的地域特征,位于甘肃中部的乌鞘岭将全省分为东西两个自然地理单元,城镇化水平呈西中部高、东南部低,人口密度呈东南部高、中西部低的格局。
甘肃省城镇体系并非是一种均衡发展的金字塔形结构,分布上更接近于“图钉”式的城镇化分布状态,结构特征为:一个特大城市,两个中等城市,一个小城市和一群城镇。这种结构充分说明甘肃省的城镇网络还没有形成,典型问题是省会城市兰州的城市首位度大,但缺少中等城市和规模较大的小城镇,中间层次相对薄弱,不能很好地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吸引作用。
甘肃省城镇体系现状图
2、发展态势
甘肃的小城镇分为分散发展、点轴发展、分枝-复合发展三个演进阶段。
(1)分散阶段:表现为城镇结构的生成前提是古代原始聚落、部落的形成。这一阶段依托于草原、绿洲,由于生产力落后,交通影响因素小,以聚落、部落为聚居形态的空间形式表现为分散、彼此孤立,区域社会经济的空间组织呈原始状态,规模小、职能单一、影响范围小,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封闭的、均衡的、以自我发展为主线的稳定状态,空间结构处于分散阶段。
(2)点轴阶段:表现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聚落、部落经过长期发展过渡为邑、都。这一阶段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权、戍边农垦使得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城镇体系,在空间上依托交通、商贸等因素,如丝绸之路的开通少数主要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一定区域的核心。民族政权更迭时期,城镇首先成为政治军事的重要基地和攻掠目标,对甘肃而言,这个时期历时较长,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民族政治问题、交通商贸等经济因素交替作用成为城镇发展的主导因素,直到封建社会结束。
(3)分枝、复合阶段:表现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的资源开发型城市的生成、发展。分枝阶段表现为新中国成立后,伴随新中国初期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以及绿洲开发过程中新的资源开发型城市的生成、发展及对原有城镇基础产生的促进作用,如金昌、白银、玉门、嘉峪关等资源型城市的诞生。复合阶段表现为进入新经济时代,伴随西部大开发、交通、资源开发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平台,区域交通网络状、立体化发展,城镇发展进入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个性突出、组合有序的发展趋势。
甘肃省重点镇分布
3、发展类型
对于分枝、复合阶段,甘肃区域城镇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极点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这三种发展模式是在总结甘肃城镇经济从分散阶段,点轴阶段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赋予新的历史意义的发展模式,符合事物发展历史发展时期,所依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产力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
三、甘肃省小城镇发展破题导向与发展模式
1、一带一路主题发展模式(武威国际陆港)
2011年8月31日,甘肃省政府批准实施了《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将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作为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支持建设。
武威市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统领全市总体发展规划,以《核心区总体规划》为指导,高起点推进全市各层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的城乡结构除了“三区集聚、五核引领、四轴放射、多点带动”,还提出“单元支撑”——即打破行政区、适度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构成城乡空间的基本单元。
武威规划建设的国际陆港处于发展核心区的中间地带,陆港中心区整体规划结构为“一带、一心、两区”,以陆港中心区为依托,培育特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其中的一带是以金色大道串联29个乡镇、贯穿联系着众多产业基地或园区,基本涵盖了凉州区和古浪县经济发展的优势集聚区域,沿线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
武威国际陆港城乡统筹规划图
2、高原藏区生态发展模式(安果村)
阿木去乎镇的安果村是甘南州传统的藏族村落,不仅拥有浓厚的甘南游牧文化底蕴、原生态的山水草原自然环境,同时也肩负着保护甘南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使命。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要求的背景下,结合地域特色,形成高原生态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和谐并进的乡村振兴之路。
阿木去乎镇的村镇规模体系规划提出要顺应城乡融合、转移对接村镇,将现有村庄中区位优势良好、基础建设良好、产业发展良好、治理条件良好的村庄,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基础上,向乡村社区建设引导,在镇域村镇体系内进一步进行社区体系的补充构建。
阿木去乎镇村镇规模体系规划示意图
而对于安果村,虽然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但也面临村庄街巷空间凌乱、居住建筑质量及建房技术较低、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沙化现象日益凸显等问题。
规划以“特色产业强村、旅游产业活村、乡村建设靓村”为指导思想,打造对甘南州小康村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集合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服务、人文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临空旅游服务区、甘南生态文明小康精品样板村、全域旅游先行示范村”。此外,规划引导深化设计建造,通过对村庄风貌营建、民居建筑风貌等指引,改造人居环境、点亮乡村。
四、总结
甘肃省地广人稀、地形狭长地貌复杂,以兰州为区域中心的经济圈辐射作用随距离增加而减弱,使周边地区经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小城镇作为发展的基本单元,有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与过渡作用。
甘肃省小城镇的发展道路必须更加关注广大村镇居民的发展权益,实行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并步运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和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双向过程,必须体现出促进城乡融合的小城镇建设道路。甘肃省小城镇需要立足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地域特色条件,城乡融合、取长补短,深入对接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城镇体系格局,全方位实现小城镇有序健康发展。
(本文由学委会秘书处根据报告PPT进行整理,已经报告人审核。)
欢迎关注
依托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致力于与建设领域的实践成果和最新学术信息分享,促进相关学术交流。行业优秀期刊《小城镇建设》是学委会的会刊。优秀案例和信息分享请发邮件:town@plannin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