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社区生活,应该是好玩的。对儿童来说尤其应该是这样。社区中能够接触到多样的生活场景、能够产生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人群之间的互动、能够尝试自然和社会活动中各种体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和校园之外的重要的第三场景。而社区中的自然资源、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营养”。
图:北京社区研究中心进行双井街道儿童友好资源分析样例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孩子都缺少参与社区生活的机会——没时间、没兴趣、更重要的原因是,社区中缺少合适儿童参与的活动。在进行家长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相当比例的家长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多参与社区活动,在邻里之中结识新朋友,也希望社区能够提供“真正适合儿童长期参与的互动活动”。
而了解儿童的社区活动需求,也需要我们真正进入社区、理解社区。在为双井街道的孩子们策划活动之前,我们首先在社区中“蹲点”,开展社区侦探调研,在实际场地中结识本地社区中的孩子们,通过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写作业,了解孩子们真实的生活需求。
在进行需求细化分析后,我们会通过需求图谱匹配技术,将社区儿童的需求与我们合作方库中登记的合作方“特长特征”相匹配,组合选取合作方共同策划活动方案备选,并邀请居民投票,选择最合适的内容落地实施。
由于城市化的进展,现在大多数孩子都不能在路边与伙伴玩耍,平常都是过着从家里到幼儿园的两点一线的生活。(详情请了解:《儿童生活日志》)
因此,日本的学前教育特别注重让孩子【玩】的过程。日本教育界将从0岁到12岁这一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何让儿童更好的学习。著名的幼教专家、日本白梅学院大学教授吴腾隆认为好的儿童教育就要通过让儿童玩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接触身边自然与生活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声音、形状、颜色的不同寻常的发现与感受,是形成儿童丰富感性与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
图:日本密集厂区改建庭院幼儿园—感受到大自然的拥抱
同时,孩子在社区里玩耍的过程可以懂得社会的规则。儿童在学习的萌芽期主要进行感觉性和身体性学习的同时,也逐渐朝着自觉的方向发展。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开始注意到别人所说的话并因此进行自我调整或产生兴趣。儿童是通过身体来学习的,对他们讲道理没有太大用处,只有让他们在伙伴玩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吵架、和好的过程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把社区作为孩子们集体互动的场所,孩子在成群结队的玩耍中能获得各种各样的体验,尤其是通过切身体验,学到与人相处的方法。
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些权威报告,包括2015年OECD发布的《面向社会进步的技能:社会与情感技能的力量》等显示,幼儿时期掌握了忍耐力、自我调控能力、自尊心等社会情感技能的非认知能力,对于儿童成年后的生活影响巨大,也是导致儿童成年后产生差距的重要因素。
“孩子们具有玩儿的天才”,只有在玩儿的时候才能发挥自我。这样才能调整心情,提高运动能力,加强与同伴们的关系。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活动得到了保障,那他们学习与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孩子们能在学校里系统高效地学习知识,也能在家庭的陪伴下增长社会实践经验,但很多时候,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很难提供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相互陪伴相互学习的机会。在与儿童教育专家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在社区活动中,“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小孩子学习大孩子”能够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学习让步、照顾、遵守规则、自制等社会规范,这样儿童之间的相互学习,比成年人的训导说服更为有效。
而在社区活动中,孩子们结识了更多不同年龄的小伙伴,在我们的活动中,有时候年龄大些的孩子会主动建议老师“再等下(年龄更小的)小朋友”,学龄前的孩子会问五年级的孩子“上学好不好玩呀”。这种相互融合的过程,对社区和家庭来说都非常重要。
最初我们在开展儿童友好社区活动时,因为处于疫情期间,首场活动参与的小朋友只有一位。即使是这样的开局,我们也没有降低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执行标准,努力设计海报、按照最高功率输出内容。这样的投入让我们“磨”出了做活动的技巧和耐心,也逐渐有更多居民参与到活动中来。
社群运营是“长情”的投入是每一天的成长,每一场活动的策划、准备、组织、执行和反馈复盘,我们都详细记录下来,在记录中不仅有大家每天的灵感和创意,也有逐步提炼出来的运营方法和设计的工具。所以这段时间我们将会推出社群运营笔记系列。(详情点击:《社群运营笔记》)
希望这些经验可以和更多关心社区的人一起讨论。
图:北京社区研究中心的儿童友好社区活动复盘与策划手记
在参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时,成年人也能学到很多。当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孩子的角度观察社区,我们发现了小土坡也是好玩的滑梯、观察月亮也能带来无限乐趣。而当以孩子的能理解的、喜欢的方式去描述我们的工作时,我们同样也有很多反思——宏大而华丽的概念名词背后,有多少实实在在的事,是即使“降维”到儿童也能聊的程度都是有意思有意义的?随着活动开展,成年人也在不断学习新的技能——BCRC甚至成为了一个全员掌握手绘技术的规划师团队。
图:在进行双井儿童友好社区活动时我们设计的专用说明绘本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结识了很多志愿者,他们主动协助我们一起组织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儿童友好社区”是一个很好的社群共享“窗口”,通过为孩子们做事,可以把更多社区志愿者联系起来。
“通过这次活动,收获真的满满的!感觉主持人们策划的活动都能边玩边学,而且每次坚持一两个小时把控全场对待大小朋友都很nice,不容易啊!~
我觉得小朋友呀不仅不缺乏想象力,其实最不缺的就是游戏了。还记得我小时候住在平宅小街巷,我听外面的脚步声就知道是不是小朋友找我去玩耍了,甚至是哪一个我都能感应到。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游乐场和地方可以去,但只要我们聚在一起,总有人会想到玩什么游戏的乐子,如果你问我玩了什么,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是无忧无虑很快乐的时光。
最近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自我隔离,说真的身体和心理都难免有一些消极的变化。最近有一次看着楼下的行道树齐刷刷地在狂风之下摇摆,我突然想起了北北在食物手帐课的时候,把每个植物都画上了可爱的表情和手脚,瞬间我看着这些摇摆的小树好像也在和风,和它的小伙伴交流和跳舞。要是以前的话,我可能只会想这又是糟糕的天气准备来了。是啊,树木本来也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只是他们和同伴交流的方式我们听不懂,怎么就忘了呢。
所以你说为什么城市和社区要对儿童友好?为什么不呢?”
——来自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志愿者 嘉健
做社区运营工作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的过程,我们在探索儿童友好社区如何营造落地时逐渐丰富和了自己的朋友圈和技能树:和各种合作方一起开发活动设计、组织线上线下活动、拓宽内容覆盖,这让我们即学到了新技能,也交到了新朋友。
没有任何课程能够撑起儿童全部的学习需求,同理,也不会有任何一个种类的活动能够满足所有儿童在社区中的成长需要。北京社区研究中心在进行儿童友好社区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也在不算学习新的社区文化素材,不断与新的内容共建方“互联”,先后实践了儿童数据体验、自然体验、游艺体验、美学体验和科技体验等领域的活动内容,在一个社区中丰富多个领域体验,让“在社区中玩”变成“和社区一起成长”。
除了丰富性之外,我们也看重儿童友好社区中年轻人、年轻文化的参与。通过“社区孩子王”征集,我们把好玩、会玩、具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人联系起来,定期进行创意头脑风暴,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亮点实践,为儿童开设校园和家庭中难以实现的体验工作坊。这样不仅让社区活动更加具有活力,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接触新鲜事物、新鲜行业的机会。对于父母工作繁忙,育儿主要由“隔代人”肩负的家庭来说,年轻的儿童体验活动,更能补充传统活动之外的“酷玩法”。
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离不开社区中各个家庭,在调研和访问中我们深刻体验到当代城市家庭在育儿中承受着巨大压力。网络信息中宣扬的教育投资焦虑、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孤独成长”的担心,以及辅导写作业的崩溃等等,都让个体家庭承受重压。
社区中如果能通过儿童活动建立家庭与家庭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支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家长们的情绪压力,在我们的活动中,家长们不仅获得了很多和孩子一起玩的创意,也在相互交流中感到“治愈”。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我们还会继续设计全家都感兴趣的儿童社区活动,从科技动手、自然体验、艺术生活等方方面面打造欢乐有趣又能收获新创意的儿童友好社区活动~
另外,我们会在马上到来的六·一儿童节进行一场大型线下手绘活动!欢迎感兴趣的小朋友们报名参加!~
点击图片查看招聘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