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1月25日我们开始启动小微空间更新计划,时至今日已经是七个月的时间。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做社区空间微更新落地,改造模式和设计方法也都是随着项目的开展被不断摸索出来的。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个试点空间,总结归纳出一个面向未来城市、社区发展的,更加关注科技与人本相结合的,精细化、精准化的城市微更新模式。
美国设计师Robert Zion于1967年,在纽约53号大街上“见缝插针”地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Paley Park,占地390平方米,与双井小微空间的占地面积完全相同,这个项目标志着城市微空间改造的开启。Robert当时的设计意图是为了给生活、工作在高密度楼宇之中的市民提供一处安静的城市绿洲,缓解人们的压力。这与六十年后在双井开展微空间更新的我们也有着相似的目的,希望可以在城市、社区当中增加一个促进户外公共生活的美好空间。
双井街道在去年被评为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1)中强调,城市和社区要“向所有人,特别是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普遍提供安全、包容、无障碍、绿色的公共空间”,并且要“加强包容、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加强参与性、综合性、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能力”。
井点一号微空间围绕着这些发展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营造工作。从空间效用方面来看,一个实体公共空间切实地得到了改善;从社会效用层面来看,社区公众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得到了提升;从街道发展层面来看,“井点”为后续的微更新提供了一套模式范本;最重要的是,我们作为社会智库,通过这个试点项目获得了更多的社区治理和服务经验,也完善了我们对于城市、社区复杂系统的认知。
七个月的时间,空间已经从原来普通单调的健身广场蜕变成为一个可以包容各类群体,营造社区多彩生活的共享客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空间共同完成了成长。
通过对整个历程的回顾,我们发现井点一号的成果远远不只有一个空间这么简单,或者反过来讲,没有过程中这么多的投入我们也无法得到一个好的社区空间。
针对本空间所采用的科学的循证设计方法我们已经讲述了很多,但是从设计到落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井点一号的改造,是一个涉及多层级、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项目,各类政府、社会主体作为社区改造的推动者、行动者,在责任规划师的协调引领之下,联动居民共同进行社区空间提升。空间涉及的利益方较多,管理模式复杂,同时还需要获得周边居民的认同,在解答这道“复杂应用题”的过程中,我们团队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蜕变。
公共空间涉及的产权边界复杂,使用人群流动性较大、构成多元,并且随着其开发、使用周期的延长,权属问题往往越发不够明晰,这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反复确认和协调。在选定改造空间后,我们需要与各委办局、街道、社区、物业进行沟通,确认空间用地的性质、使用者和管理者,以及空间是否已有上位规划的定位和方案。这一环节将决定该空间是否有改造的可能性,也帮助我们辨析空间改造行动的主要诉求方有哪些。
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责任规划师团队作为整体策划、协调方,需要保障项目信息沟通畅通,有效组织整个团队的高速运转。面对不同的协作场景,团队需要建立相应的合作、反馈机制,并注重项目的痕迹管理。在节点密集的阶段,可以尝试用周工作计划表的形式梳理工作内容,避免遗漏重要节点。
在施工前一个月的筹备阶段,施工团队草拟了非常详尽的施工周期安排,在与微空间·向阳而生组委会、街道和社区的商讨之下,敲定了最终的开工日期。原计划是一个月的施工周期,但是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施工周期被迫延长了近二十天,相应地导致了施工成本的增加,以及与各个团队沟通成本的增加。
完全规避很难实现,但是可以在前期做好预测,调整心理预期。例如:复杂设施提前进行定制,减少空档期,保障施工连贯性;为各个节点增加预留时间,提高容错率;与施工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调整工作计划。
如果说社区营造是帮助社区居民制造“协作式接触”的机会,以及为他们创造“促进体系”(倪旻卿,2017),那么我们需要给这个促进体系一个发展的开端。自去年第一次公众参与设计坊组建了居民参与微信群后,我们没有停下与居民的沟通与互动,从空间的命名、植物的种植方案到后续的使用、运营模式,包括每周的施工进展,都与居民进行持续的讨论,不断激发他们主动表达的欲望,并努力采纳他们的意见。
希望通过这种相对宽松的讨论环境,让居民能够在其中作为平等的成员展开不受拘束的讨论,催生出公共利益的共识。这种“积极反馈”会让居民产生相应的成就感,也会对自我在社区共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产生更强的信心。很多居民开始在群里主动与我们沟通,分享对于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理念和看法。
经过公众参与设计坊之后,我们与设计团队快速整合了一版方案,将居民的需求和愿望融合进改造方案当中,并加入了趣味、创造性的设计理念和国外案例经验。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安全的顾虑,以及周边环境的管控,方案在即将面临施工时还在不断调整。由于改造资金有限,我们只能将经费用在“刀刃”上,例如对基面地砖的整体铺装效果也只能进行妥协。为了保障后期的使用安全,我们不停地搜索各类社会新闻,评估设施安全系数,经常为了一个设计细节发愁到头秃。设计不等同于图纸,还包含无数的心力和头发。
城市正在朝着更加数字化的未来发展,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和事件都可以转化为数据被感知、被使用,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公众对于数据正义、黑箱操作等问题的质疑和讨论。空间的智慧化治理是一个必然走向,那么如何消除专业与公众之间的数字鸿沟,让智慧治理与共同治理互相补充与促进,便成为了空间改造一个不可逃避的任务。我们在前期做的空间行为观测、中期的空间模型模拟,也将包括后期的空间绩效评估,都努力用可视化强、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普及和宣传,将数据如何获取、如何使用、未来带来怎样的价值展示给居民。
在空间建成的前一周,我们再次去到场地跟进施工进度,碰到了一位周边的居民。像往常一样,我们跟他详细讲解了这个场地改造的来龙去脉,但是他似乎并不以为然,讲着社区活动空间的主要群体是老年人、儿童,青年人忙着养家糊口没有时间等等。这种现象其实才是存在的大多数,但这也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我们希望用数据让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感知即参与“,更多元的群体被感知到了,也代表着更多样的可能性会发生。
故事到这其实还没完,
我们的实验参数调试完了,
现在等待一个结果。
欢迎来双井街道的井点一号小微空间体验,
亲自感受这个社区公共事件的果实。

发简历到job@.com